慕容垂歌辞(三首)
[北朝]民歌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慕容垂歌辞》三首,属《梁鼓角横吹曲》。慕容垂,鲜卑族,前燕时被封为吴王,后投降前秦苻坚。前秦军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击溃,慕容垂乘机独立,攻苻坚之子苻丕,围邺城。苻丕被逼投降东晋,东晋派龙骧将军刘牢之救丕。“至邺,垂逆战,败绩,遂撤邺围,退屯新城。”晋军进逼新城。这三首歌辞就是产生在此时的北朝民歌。胡应麟《诗薮》说:“秦人盖因此作歌嘲之”。
五胡十六国时中原各族的混战,皆为争权夺利的非正义战争,人民深恶而痛绝之。慕容垂在前燕受到太傅慕容评的忌恶,几乎被杀,惧祸降秦。秦王苻坚遇之甚厚,他却私怀野心,意欲图之。苻坚当政时,废除了一部分后赵的苛政,重用汉人王猛治理国家,劝课农桑,提倡儒学,关中水利工程得到修复,农业有了发展,后来又灭前凉和代,夺得西蜀,使北方出现了统一的局面和短期的安定,据说那时“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在这种情况下,慕容垂乘其危而叛之,就颇不得人心。所以当东晋大军进逼,慕容垂退守新城时,他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三首歌辞表现了当时百姓对他的幸灾乐祸和轻蔑嘲笑。
第一首写东晋军的强大声势和慕容垂的畏阵怯战。 “墙”指新城的城墙。新城即慕容垂为攻邺而放置辎重所筑之新兴城。东晋军至,他退守于此。 “吴军”即东晋刘牢之军。前两句写慕容垂登城而望所见景象。用一“攀”字写出慕容垂惊慌失措提心吊胆的情态。用“无边岸”形容吴军如漫漫无际的大水汹涌而来。 “吴军无边岸”乃慕容垂视之所见,亦是其心理感受,烘托出他惊惧的心理。后两句以慕容垂自惭的语气嘲笑他的不敢出战。“我”是歌者代慕容垂自称。 “墙外汉”指在城外替慕容垂作战的汉人。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称帝中原后,为了提高本民族的地位,就称本族人为“国人”,而称汉族人为“汉儿”、“汉人”等。诗的大意是:我身首异处理所应当,只是让城外的汉人白白送死了。通过慕容垂的这种心理活动,一边写出城外的激战,一边写出慕容垂贪生怕死,躲在围城之中而让汉人为其卖命的丑行,表现出人民对他的痛恨和诅咒,言外之意是说墙外汉的死太冤枉了,该死的是慕容垂自己,妙在用慕容垂的语气道出,显得委婉含蓄而又极具讽刺意味。
第二首写慕容垂突围无计时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护佑。慕容垂之“愁”,乃东晋军大兵围攻,新兴城难以固守的忧愁,用“愤愤”的迭字连绵词形容这种心情十分强烈。这就说明经过许多次的冲杀,慕容垂实在已无力反攻,外面的局势十分严重。怎么办呢?他无计可施。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时,他竟到佛寺里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他向佛祖祷告什么呢?他说情愿变成一只能够疾飞的燕子,高飞出城,摆脱东晋军的重围,逃出一条活命。这种荒唐的幻想,把他欲插翅而飞又插翅难飞,贪生怕死怯懦无能的丑态鲜明生动地刻划出来,真是可笑至极。这里的“燕”是双关语。慕容垂之父慕容光于公元337年称燕王,其兄慕容隽于公元352年建立前燕,后为前秦所灭。及至淝水战后,慕容垂叛秦独立,自称燕王,承制行事。人们把慕容垂身为燕王与困居围城二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称之为“墙里燕”,包含着对慕容垂辛辣的嘲笑和讽刺。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民对于慕容垂建立的所谓后燕是持何种态度了。
第三首写慕容垂对臣僚叹息,刻划出他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神态。前两句写他再次登城瞭望。“出墙”,探身出墙。他祷告完毕,又去观察城外形势。他希望佛祖显圣,敌军尽撤,但当他从城墙上探出身来,所看到的依然是“吴军无边岸”。他完全失望了。后两句写他的叹惋。回至中堂,面对臣僚们,他哀叹连声,今日的处境实在令人伤心悲叹啊!那连声叹息,使人们仿佛看到慕容垂头丧气坐以待毙的可怜相。
据《晋书》记载,慕容垂是一位骁勇善战的人,他和东晋军的交战虽暂时失利,但很快就扭转了战局。退屯新城时,也并非无路可走。“垂自新城北走,牢之追垂,连战皆败。又战于五桥泽,王师(东晋军)败绩。 (慕容)德及(慕容)隆引兵要之于五丈桥,牢之驰马跳五丈涧,会苻丕救至而免。”由此看来, 《慕容垂歌辞》三首中所写其败状及狼狈相,突出于当时人们的想象,这种想象显示了人民的机智与幽默,也表现了当时民心的向背,他们诅咒这位因争权夺利而轻肇战端、祸国殃民者落一个可悲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