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中华民国史 https://www.kekeshici.com

        继国民党五全大会后,接着于12月2日召开了五届一中全会。会议重大决议是订于1936年5月5日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设立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由主席团指定叶楚伧、李文范等十九人组成;国民大会组织法及代表选举法交审议委员会草拟原则,呈交常会发交立法院迅速决议公布;各省应赶办地方自治,完成训政工作,以巩固宪政之基础。
        全会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大纲案,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常务委员会添设主席、副主席,“为国民党之创举”[1]。胡汉民为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其他常委为汪精卫、冯玉祥、丁惟汾、叶楚伧、孔祥熙、邹鲁、陈立夫,秘书长由叶楚伧兼任。组织部长张厉生,宣传部长刘芦隐;中央政治之最高指导机关政治会议改为政治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委员为张静江、阎锡山、李烈钧、张学良、宋子文、陈果夫、唐生智、顾孟馀、何应钦等二十五人;添设主席、副主席,主席为汪精卫,副主席为蒋介石,秘书长为顾孟馀(不久由朱家骅代)。大会还通过了国民政府主席及各院院长人选,主席仍为林森。由于汪精卫因伤病未愈,请辞行政院院长,由蒋介石接任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孔祥熙;立法院院长孙科,副院长叶楚伧;司法院院长居正,副院长覃振;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副院长钮永建;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副院长许崇智。
        12月12日,中政会通过了行政院各部、会的人选:内政部长蒋作宾,外交部长张群,财政部长孔祥熙,军政部长何应钦,海军部长陈绍宽,教育部长王世杰,实业部长吴鼎昌,交通部长顾孟馀,铁道部长张嘉璈,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13日,国民政府免去褚民谊行政院秘书长职,由翁文灏继任。18日,又特任阎锡山、冯玉祥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免去蒋介石总参谋长兼职,由程潜继任。
        国民党中枢改组,由胡、汪、蒋三人分担党政责任,舆论认为自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来,“三巨头始终未能完全合作”,“党国三公,多年以来,总是天南地北,意见参商,这次能有机会合作,是政府的幸事,也是国民的幸事”[2]。“显示着集体集权的形式”,是“最值得注意的事”[3]。另外,蒋介石网罗非党员的“财界重镇”张嘉璈、吴鼎昌参加国务,分任铁道、实业两部部长,“此为从来所无”[4]。同时以学术界名人翁文灏、蒋廷黻分任行政院秘书长及政务处长,“颇为世人所注目”[5]。“是以就中央新局全体而观,实质上精神上,皆得表现某种程度的举国一致之色彩,且实网罗中国一部分人才之精英”;“此乃表现国难已演至最大最急之阶段是也”[6]。舆论还认为,阎锡山、冯玉祥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程潜任参谋总长,在军事行政上,也“是一件很可注意的问题”。这几年来,军政由蒋介石大权独揽,现在阎、冯二人参加,“自然加重了统率的意义”;程潜几年不参与中央政治,是与所谓留沪中委在一起,和两广军人也很亲密,“此次入长参部,也是大家共同负责的一个重要表现”[7]。“阎、冯、程三位之参加军政最高统率机关,使得全国军队更巩固了统一的壁垒”[8]。冯玉祥在宣誓就职的答词中表示:“奉命之日,异常慌悚。当兹外患日亟,国将不国,玉祥既为党员,又系军人,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不敢稍有规避之心,愿本愚诚,追随各位同志之后,效命国家。……竭诚辅佐蒋委员长,努力复兴民族之工作,确【恪】尽救亡图存之责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9]
        这次改组,国民党中央虽然形式上是胡、汪、蒋三驾马车并立,采“集体集权”的形式,但实际上是蒋的权力得到很大加强。蒋派在党政二方面均占大多数。在中常会、中政会,蒋介石虽屈居副主席职,但因胡汉民从欧洲回国后,国民党中央虽曾电请他晋京主持中常会,并派出许崇智、叶楚伧、陈策等前往劝驾迎迓,邹鲁五全大会返回广东后,也敦促他启程,胡的反南京态度虽有缓和,但他对蒋的积恨难消,始终犹豫不决,再加上西南对他殷切挽留,终未能成行,随后不久即因脑溢血逝世,蒋于是成了中常会事实上的主持人;汪精卫因被枪击受伤,一个时期内不能主掌中枢,蒋又成了中政会的主持人,除顾孟馀外,汪派在中枢不剩一人。舆论因此说“此系蒋氏专政加强之表示”[10]。蒋介石的亲信秘书陈布雷也由此得出结论:“自兹,蒋公遂躬负党政军重职于一身。”[11]五全大会通过的《确定救党救国原则案》中,第一条即规定:“为冲破目前危局,统一全党意志,集中全民力量起见,应授权于本党文武兼赅、伟大崇高之领袖,使之统筹一切,全党同志听其指挥。”[12]五届一中全会只不过把这一规定付诸实践而已。
        1936年7月10日至14日,为了解决两广事变问题(详后),研究对日本侵略的方针政策,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二中全会。这次全会秉承五全大会既定的方针进行,参加中委一百六十余人,“各地委员躬负重责或久未来京者,无不专莅首都,共襄大计”[13]。全会推定蒋介石、孙科、冯玉祥、于右任、丁惟汾、居正、陈果夫、王法勤、孔祥熙九人为主席团,叶楚伧为秘书长。13日,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及西南政务委员会,其在西南指导党务政治之同志,均应集中中央,共同负责。同时还通过了组织国防会议及粤桂两省军事政治之调整案。决定组织国防会议,并通过国防会议条例。其第一条说:“为整理全国国防,特设置国防会议,讨论国防方针及关于国防各重要问题。”[14]指定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刘峙、张学良、宋哲元、傅作义、余汉谋等十八人为国防会议成员。
        关于成立国防会议,蒋介石解释说“主要的意义,就是希望各地方的军事当局,能够共同一致,来中央参加讨论,对于各项决议办法,大家可以彻底明了。一旦发生事变,也可以团结一致,共同负责来抵御外侮。”[15]7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特派蒋介石为国防会议议长,汪精卫为副议长;阎锡山、冯玉祥、程潜、朱培德、唐生智、孔祥熙、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张学良、宋哲元、杨虎城、傅作义、余汉谋等三十人为国防会议会员。同日,冯玉祥日记中记:“连日开会,其最大事件:开国防会议,而其中之事件又为陈、李、白如何下台。”“我思之甚久,觉得不妥,故对介石说,如冒【贸】然取消,恐对大局不利,莫若设一最高国防会议,指定七人或九人,容纳陈、李、白在内,可以免除意外。”“我对介石谈高级国防会议之重要性,不论如何须留两广同志一条路,以期能和平了事而不伤国家之实力也。介石甚是之。”[16]
        蒋介石代表主席团在全会上作了题为《救亡御侮的步骤与限度》的报告,对他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外交报告,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他说:“中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扰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我们绝对不订立任何损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绝对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再明白些说,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还说:“从去年十一月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方法而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就是要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根本的生存,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时候,我们一定作最后的牺牲。所谓我们的最低限度,就是如此。”[17]蒋介石的上述言论,较之五全大会时有了明确的态度。他第一次公开表示决不签订承认伪满洲国的协定,并要确保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蒋介石的对外政策为二中全会所接受。全会通过的宣言说:“中国目前形势,非以决死之心求生存,则不能得安全之保障;非举国一致以整齐之步骤谋挽救,则将无逃于各个击破之危机。”“国家既处此非常之形势,吾人对内唯有以最大之容忍与苦心,蕲求全国国民之团结,对外则决不容忍任何侵害领土主权之事实,亦决不签订任何侵害领土主权之协定。遇有领土主权被侵害之事实发生,如用尽政治方法而无效,危及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出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18]
        14日,冯玉祥致闭幕词说:“这次二中全会会期虽然不长,但是精神很好。在这样热的天气,大家平心静气聚在一起,讨论一切救亡大计,这样好的光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实在是很好的现象。这回大会中最紧要最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就是国防会议。这个会议,可以说是救国会议,实在非常重要的。”[19]舆论称:“二中全会舍解决时局具体办法外,要以国防会议为其最大的成就。”[20]
        五届二中全会后,南京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时,放弃妥协退让政策,采取了强硬立场;同时在外交、军事、经济方面,为抗日积极进行准备工作。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指出:“南京已开始了切实转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