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
徐州是连接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通枢纽,为苏、鲁、豫、皖四省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之际,侵华日军为打通华北与华中占领区而从南北两面向徐州发起攻击;中国军队为牵制日军主力,延缓日军对武汉的进攻,也在徐州集结兵力阻击日军的进攻。于是就发生了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徐州会战。
早在1937年8月,国民政府部署全面抗战之时,即把苏北和山东作为重点防御地区,将该地作为第五战区,由蒋介石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第五战区的主要任务是“根本打破敌军登陆之企图”,一旦有敌军登陆,“务必迅速围攻而歼灭之”[1]。其后,为加强对该战区之领导,又改任李宗仁为战区司令长官。南京沦陷后,正面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第五战区防止敌军从海上登陆的战略已经失去意义,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定第五、第三战区的作战地境,由淮河-洪泽湖南畔-淮安-老黄河一线南移至长江之线,并将江北原属第三战区的三个集团军划归第五战区的战斗序列[2]。当时估计,日军占据沪宁地区后,其主力之行动有三种可能,而“略取徐州,沟通津浦路窥伺陇海路,威胁武汉”[3],是其中之一种方案。为此,徐州的战略地位比抗战初期更为重要。
军委会给第五战区制订的作战方针是:“为阻止侵入之敌,粉碎其打通津浦铁路之企图,将区内国军配合地方武力,并用刚性及柔性之战法,展开全面作战……与敌持久抗战,博取最后之胜利。”因该战区所辖地域广阔,为便于指挥,再划四个分区,配备必要的军队:山东全省(除青岛市区)为第一分区,以第三集团军为基干;江苏全省(除江南)为第二分区,以第二十四集团军为基干;安徽全省(除江南)为第三分区,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基干;河南及湖北各一部为第四分区,暂不派基干部队;另外再以海军陆战队为青岛守备队,第三军团为东海守备队,第二十二集团军为战区预备队[4]。
山东本来是抵御华北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的重要战场,然而负责山东防务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畏敌如虎,为保存实力,抗令避战,终致日军顺利渡过黄河天险,不战而得济南。不久日军又夺取泰安,将战线推进到鲁南运河防线,这样津浦路北段全陷日军之手,中国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和战略要地徐州完全暴露在日军攻击之下。第五战区原来的战略步骤完全被打乱,于是只得临时调兵遣将,在徐州地区部署兵力,准备与日军拼搏。
为粉碎日军打通津浦路计划,蒋介石亲赴前线部署。1938年1月中旬,蒋介石在召集第一、第五两个战区团以上军官训话时指出:“现在我军战略,就是东面要保持津浦铁路,北面要保持道清铁路,来巩固武汉核心基础,津浦、道清两铁路,无论如何,要抵死固守,决不容敌人进占。” 接着,他又对第五战区将士训话,再次强调保卫本战区要地之重要性,号召全军要“合力同心,一致杀敌”。军委会交给第五战区的任务是:“须固守徐蚌两要地,非有命令不得撤退。”[5]同月24日,又将作战不力的韩复榘明正典刑。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
日本攻占南京以后,从表面看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实际上日子并不好过。为实行速战速决战略,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一增再增,已经到达16个师团,约70万人[6],但直到占领南京后,中国政府仍未屈服,战场已开始呈现持久的迹象。日本政府为攻占南京而动员了国内最大的力量,历年储备的战争物资也将告罄;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还有巨大的抗战潜力。日本陆军最为关心的满洲地区,此时仅剩5个师团与实力强大的苏联远东红军相对峙。已经侵占的华北、华中地区,形势也不稳定,重点控制的城市和铁路,亦时常受到中国抗日武装的打击,不得安宁[7]。
面对这些不利形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为,必须树立适应持久战态势的全盘计划,才能指导下一阶段的战争。为此在1938年1月下旬起草了新的《战争指导计划大纲》,设想从政略和战略两个方面,把对华战争逐步导入持久战态势,以等待国际形势出现新的转机。《计划大纲》的战略指导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行“对华消极持久战”,在1938 年至1939年上半年,“尽量减少国力特别是军力的消耗,以加强对苏中两线作战之准备”。具体分三项:一、“迅速完成进攻广东战略,同时平定黄河以北残部,尔后转为彻底收缩的态势”;二、“建设守备所需要的新军”,换回目前在华之日军;三、“为节约兵力,在当地构筑坚固的城堡”[8]。这一计划在陆军省部间几经协商,初步取得一致意见,并由1938年2月16日召开的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御前会议对在华日军的任务明确作出规定:“确保在中国已占领的地区(包括华北方面的津浦线以西直到黄河一线),并期望其安定,同时完成对苏中两国作战,作为军的实质的整备,对第三国尤其对苏联须严加警戒。在情况允许之前,对上述战区不要扩大,更不要进行新区的作战。”在华北方面,“确保胶济沿线,并向济南上游黄河左岸一线继续作战,尔后大概在确保以上两界限以北地区的安定外,对敌人后方可继续进行航空作战”。华中方面,“在与海军配合确保现已占据地区的安定外,对敌人后方可继续进行航空作战”。其中特别指出:“济南、浦口铁路沿线(津浦线),不扩大现有地区以外的作战面。”[9]根据御前会议决定,日本军部对华中派遣军和华北方面军的战斗序列与基本任务重新作了调整。
对于暂停攻势,收缩作战面的计划,侵华日军并不赞成。早在攻占南京之初,华北与华中的日军都希望打通津浦路,把南北两块占领区连接起来。尽管计划没有得到批准,但南、北两军都有部队超出了预定的作战区域。
华中派遣军的第十三师团驻在南京附近的长江北岸,见苏北及安徽地区的中国军队活动积极,要求攻击凤阳、蚌埠附近之敌,以策应华北第二军在山东的作战。得到批准后,该师团即沿津浦路北上,向凤阳、蚌埠发起攻击,其目标当然是徐州。
在山东的日军,不顾军部的阻止,不断向南推进。至3月中旬,又以“追缴眼前之敌,决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借口,取得大本营赞同后,即以第五、第十两个师团之部分主力,孤军南下,企图夺取台儿庄,控制大运河,以为攻击徐州作准备。但这两支骄横的日军,在临沂和滕县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接着又在台儿庄陷入中国军队的重围,伤亡惨重,被迫败退。日本陆军当局大为恼怒,认为这次战斗败坏了日本军队的传统,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长被革职,并编入了预备役[10]。
华北日军见濑谷支队在台儿庄被围困后,一方面组织营救,同时又再次请求大本营,希望立即发动徐州作战。其理由是:“第二军的作战,始终是基于屡次报告的方针进行指导的,但与优势之敌已近于接触,形成对敌之所谓决战攻势,不能不予以迎击的形势”;“倘使敌人断然自由运用其兵力,很可能机动地对我进行各个击破”[11]。日本大本营是在战局不扩大方针下批准这次作战的。遭到台儿庄战役失败后,日本军部心犹不甘。接到台儿庄附近有大量中国军队,特别还有中央军主力的报告时,认为这是给蒋介石的主力一大打击,挫伤其抗战意志的好机会,于是决定立即进行徐州作战。
实施徐州作战,即意味着放弃收缩战面的计划。对日本军部来说,进入持久战态势毕竟是被迫的,如能通过速战速决方式即可解决对华战争,那真是求之不得。因此,为扩大这次作战的战果,大本营还决定把原定于明年进行的武汉作战,提前到徐州作战结束后立即进行。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于4月3日内定实行徐州作战后,当天即向现地军队传达,并召回现地军的参谋,研究作战细节。4月7日,正式下达徐州作战命令,令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一部有力部队击败徐州附近之敌,占据兰封以东的陇海线以北地区”;令华中派遣军司令官“以一部协助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击败上项徐州附近之敌,并占据徐州(包括在内)以南的津浦线及庐州附近”[12]。
为协调南、北两军作战,日军总参谋长还在《大陆指第一○六号》命令中,下达了《徐州附近作战指导要领案》,对这次作战作出具体部署:担任主攻的华北方面军约以四个师团兵力向陇海沿线发动攻势,从北面击败徐州附近之敌;华中派遣军以两个师团兵力,从南面策应华北方面军作战;华北方面军占领徐州以北津浦线,以及兰封以东陇海线以北地区;华中派遣军占领徐州及以南的津浦线和庐州地区。为协调好南、北两军作战而不至发生矛盾,参战部队由大本营直接指挥。为此,派出以作战部长桥本群为首的“大本营派遣班”,于4月中旬前往济南[13]。
在日本方面策划徐州作战的时候,中国军委会及第五战区也在加紧保卫徐州的部署。至1938年2月,第五战区共有13个军29个师又一个旅,合计兵力约28.8万人,但其中大部是地方部队,装备差,战斗力弱。如邓锡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两个军,来自川西,枪械半为土造。该军出于大义,东进抗战,因装备太差,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都不要,最后被李宗仁收留[14]。按照当时常规武器的配备,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力,约等于中国二至三个军。第五战区的部队,可能还要差一些。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军委会及时调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增援第五战区,使华北日军的两个支队遭受重创后被迫后退。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进一步提高了正面迎战日军的信心。他认为:“今敌在台儿庄大败以后,必忿而向我报复,但其实力有限,仍是投机战略;只要我能首先堵住,再予迎头痛击,终必更获大胜。”[15]于是,军令部立即拟订计划,“调后方已整理之部队及他战区可抽调之精锐部队,迅速集中于第五战区方面以求与敌决战,同时第二战区利用优越态势极力反攻收复晋省,第一、三战区相机反攻以牵制敌人”。按照这一计划,先后从武汉、第一、三战区及广西等处抽调近20万军队至第五战区,在徐州附近集结[16]。
4月10日,担任主攻的日本华北方面军拟订出作战指导方案,准备“在徐州附近及津浦线以东吸引住敌之大部兵力,从徐州西面及西南面包围,切断退路,攻占徐州,歼灭敌人”。具体部署分三期:第一期,迅速给第二军增加必要的兵力,“在韩庄、峄县、沂州一线将敌扣住,尔后准备攻击”;增加的兵力有第十六、第一一四两个师团及战车、野战重炮兵等;华中派遣军“按商定以一部迅速从淮阴方面向西北方前进,占据有利地形,将敌牵制在徐州东南地区”。第二期,第二军准备完毕后,于4月下旬以有力兵团从微山湖西侧急袭南下,切断徐州以西及西南面中国军队之退路,配合华中派遣军将徐州包围,攻占徐州,歼灭中国军队;第一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从兰封附近渡过黄河,急速切断陇海铁路之交通。第三期,维护徐州及兰封以东地区的安定,确保津浦铁路之交通[17]。从4月12日开始,华北方面军连续下达命令,准备发起攻击。
为协调南、北两军的行动,日本大本营派遣班于4月17日在济南召开关于徐州作战的碰头会。会议就作战目的、行动时间等主要问题进行磋商。对于这次作战是歼灭中国军队为主,还是占领要地为主问题,南、北两军有不同意见,最后以华北方面军关于“作战最终目的是攻击徐州,消灭敌人是为达到此目的的手段”的提法为行动准则。关于作战时间,因各军情况不同,难于统一,大致从4月16日发动,总攻击约在5月15日左右开始。第一军还在会上提出了希望发动对开封、郑州方面作战。
日本华中派遣军为准备徐州作战,根据碰头会上商定之事项,于4月24日制定会战计划:决定以第九、第十三师团为主力,同时向蒙城一线推进,然后视战场情况的变化,向左右两面包抄;第一○一师团向苏北之东台、阜宁,第六师团向安徽之庐州方面进击。各部于4月下旬集结,迅速开赴作战地区[18]。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华北日军于4月中旬首先发起攻击。在台儿庄战败后撤的第十师团,经休整补充,增强兵力后,于4月18日再次向台儿庄攻击,遭到汤恩伯指挥的第二十军团和孙连仲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各部的顽强阻击。22日,日军全线大举南犯,中方部队被迫向台儿庄东北一带转进。中方第六十军在台儿庄以东之线,左右联系第五十一军、第二十军团共同阻敌,徐州东北情势方得以稳定。此时,津浦路南段日军又大肆增兵,企图北进,给第五战区造成巨大压力。李宗仁遂令第二十一集团军抽调两个师开赴怀远一带集结,以巩固南侧防线。日军第五师团以步兵第九旅团为骨干组成的国崎支队于4月19日占领临沂后,继续向南攻击,但遭到张自忠第五十九军等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从4月28日起,双方激战三昼夜,日军受到重大创伤。
5月1日,军委会根据新的形势,拟订出徐州会战指导方案。方案首先判断日军这次行动的目标是:“集中兵力打通津浦线,并求击破我军主力,以达速战速决之目的。”日军调动的兵力有四种可能:仅以现有鲁南兵力继续攻击;再抽调其他战场兵力,仍由鲁南攻击;抽调更多兵力,孤注一掷;同时在淮南方面发动助攻。我军作战方针是:“以阻止敌打通津浦路之目的……行攻势防御。”如敌大举增兵,“则应避免决战,逐次抵抗,以消耗敌之战力。同时在武汉及郑州以西集结兵力,准备诱敌深入与之作战”。具体要领是,对第一种可能,以现有兵力“迅速击破之”;第二种可能,再增兵力,“行攻势防御”;第三种可能,以现有兵力为限度,“避免决战”[19]。这一指导方案,实际上已改变大量增调军队的初衷,不准备在徐州与日军决战。因为徐州的战略地位虽然重要,但四周是平原地区,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及空军作战。如以劣势装备与日军打大规模的阵地战,极有可能重蹈淞沪战场的覆辙。
进入5月之后,南北各路日军都开始行动,对徐州实施战略包围。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六师团之一部,于4月中旬从芜湖渡江北上,沿巢湖右侧攻击前进,于5月14日占领庐州(今合肥),为华中派遣军主力北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与此同时,第一○一师团之一部从苏北东台出发,连陷盐城、阜宁,使徐州守军的后背受到威胁。华中派遣军主力第九、第十三师团由凤阳、怀远向北进击,于5月9日攻占蒙城,中方守备蒙城之第一七三师周元副师长以下约七百人全部殉国[20]。同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十六师团由济宁南进,向中方第三集团军巨野之线阵地进犯。第十四师团亦开始向濮县移动,试图越渡黄河,南犯鲁西。徐州地区情势日益紧急。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配合战况发展,特变更第一、第五战区的作战地境,两战区以亳县、黄口、沛县、夏镇各东侧附近之线为界,同时令第三军团、第三集团军改归第一战区指挥,第一战区所辖之第八、第七十四军则向砀山、商丘间集中[21]。此后,鲁西方面之对日作战统归第一战区指挥。13日,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占领徐州西南的重要门户永城和百善。14日下午,日军占领砀山以东的汪阁,炸毁铁路桥,切断了陇海线。5月15日,日军第三师团开始向徐州南方门户宿县攻击。日本第十六师团经过激战,于5月17日占领丰县,第十四师团连陷郓城、菏泽、曹县,并由内黄进攻兰封,切断了第一、第五战区之间的联络。在徐州正面的第十师团,夜渡微山湖,于18日占领沛县。至此,各路日军对徐州的包围态势已经形成。
鉴于华北、华中日军已在陇海铁路沿线会师,第五战区近60万大军已陷于重围。5月15日,军委会在汉口最高军事会议上做出决定:避免决战,放弃徐州[22]。李宗仁根据战场实况,于次日决定撤离徐州战场,各军分头向包围圈外转移。具体安排是:以张自忠指挥的第五十九军等部分军队在郝寨、萧县等地阻击日军,掩护主力行动。其余各军的行动方案为:以第二、第二十二集团军等组成鲁南兵团,由孙连仲为总指挥,守备徐州,掩护大军撤退;以第二十军团等部组成的陇海兵团,由汤恩伯为总指挥,向西南的亳县、淮阳一带转移;以第二十一集团军等部组成的淮北兵团,由廖磊为总指挥,由宿县向颍上、凤台方向转移;由第二十六、第二十七集团军组成的淮南兵团,由李品仙为总指挥,确保官亭、舒城、怀宁之线;以第二十四集团军为苏北兵团,由韩德勤为总指挥,确保淮阴、东海一带;由第六十九军等组成的挺进军,在费城附近的鲁南山地,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23]。
在第五战区各军分路撤退之时,日军迅速向徐州合围。5月20日前后,日军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分别从沛县、丰县向徐州合击;第一一四师团从津浦路以东地区向徐州进击;第九、第十三师团攻占萧县后向徐州挺进;第三师团攻占宿县后沿津浦路向徐州合围。5月19日中午,徐州失陷。当日,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将徐州一带火车、机关车全部毁灭,以免为敌所用[24]。此时,中国守军的主力已经全部转移,驻守徐州的鲁南兵团亦已分两路从徐州西南和南部突围。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及陇海兵团之第二十军团等,从宿县分头向西和向太和、阜阳等方向突出重围[25]。在包围圈内数十万大军成功地实行战略撤退,从而使日军统帅部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完全落空。
徐州会战是淞沪会战后中日两军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由于中国军队广大将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有力打击。尽管最后没有能够阻止日军打通津浦路的企图,但已经消耗了日军的力量,迟滞了日军西犯的日程,为后来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准备时间。
早在1937年8月,国民政府部署全面抗战之时,即把苏北和山东作为重点防御地区,将该地作为第五战区,由蒋介石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第五战区的主要任务是“根本打破敌军登陆之企图”,一旦有敌军登陆,“务必迅速围攻而歼灭之”[1]。其后,为加强对该战区之领导,又改任李宗仁为战区司令长官。南京沦陷后,正面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第五战区防止敌军从海上登陆的战略已经失去意义,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定第五、第三战区的作战地境,由淮河-洪泽湖南畔-淮安-老黄河一线南移至长江之线,并将江北原属第三战区的三个集团军划归第五战区的战斗序列[2]。当时估计,日军占据沪宁地区后,其主力之行动有三种可能,而“略取徐州,沟通津浦路窥伺陇海路,威胁武汉”[3],是其中之一种方案。为此,徐州的战略地位比抗战初期更为重要。
军委会给第五战区制订的作战方针是:“为阻止侵入之敌,粉碎其打通津浦铁路之企图,将区内国军配合地方武力,并用刚性及柔性之战法,展开全面作战……与敌持久抗战,博取最后之胜利。”因该战区所辖地域广阔,为便于指挥,再划四个分区,配备必要的军队:山东全省(除青岛市区)为第一分区,以第三集团军为基干;江苏全省(除江南)为第二分区,以第二十四集团军为基干;安徽全省(除江南)为第三分区,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基干;河南及湖北各一部为第四分区,暂不派基干部队;另外再以海军陆战队为青岛守备队,第三军团为东海守备队,第二十二集团军为战区预备队[4]。
山东本来是抵御华北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的重要战场,然而负责山东防务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畏敌如虎,为保存实力,抗令避战,终致日军顺利渡过黄河天险,不战而得济南。不久日军又夺取泰安,将战线推进到鲁南运河防线,这样津浦路北段全陷日军之手,中国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和战略要地徐州完全暴露在日军攻击之下。第五战区原来的战略步骤完全被打乱,于是只得临时调兵遣将,在徐州地区部署兵力,准备与日军拼搏。
为粉碎日军打通津浦路计划,蒋介石亲赴前线部署。1938年1月中旬,蒋介石在召集第一、第五两个战区团以上军官训话时指出:“现在我军战略,就是东面要保持津浦铁路,北面要保持道清铁路,来巩固武汉核心基础,津浦、道清两铁路,无论如何,要抵死固守,决不容敌人进占。” 接着,他又对第五战区将士训话,再次强调保卫本战区要地之重要性,号召全军要“合力同心,一致杀敌”。军委会交给第五战区的任务是:“须固守徐蚌两要地,非有命令不得撤退。”[5]同月24日,又将作战不力的韩复榘明正典刑。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
日本攻占南京以后,从表面看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实际上日子并不好过。为实行速战速决战略,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一增再增,已经到达16个师团,约70万人[6],但直到占领南京后,中国政府仍未屈服,战场已开始呈现持久的迹象。日本政府为攻占南京而动员了国内最大的力量,历年储备的战争物资也将告罄;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还有巨大的抗战潜力。日本陆军最为关心的满洲地区,此时仅剩5个师团与实力强大的苏联远东红军相对峙。已经侵占的华北、华中地区,形势也不稳定,重点控制的城市和铁路,亦时常受到中国抗日武装的打击,不得安宁[7]。
面对这些不利形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为,必须树立适应持久战态势的全盘计划,才能指导下一阶段的战争。为此在1938年1月下旬起草了新的《战争指导计划大纲》,设想从政略和战略两个方面,把对华战争逐步导入持久战态势,以等待国际形势出现新的转机。《计划大纲》的战略指导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行“对华消极持久战”,在1938 年至1939年上半年,“尽量减少国力特别是军力的消耗,以加强对苏中两线作战之准备”。具体分三项:一、“迅速完成进攻广东战略,同时平定黄河以北残部,尔后转为彻底收缩的态势”;二、“建设守备所需要的新军”,换回目前在华之日军;三、“为节约兵力,在当地构筑坚固的城堡”[8]。这一计划在陆军省部间几经协商,初步取得一致意见,并由1938年2月16日召开的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御前会议对在华日军的任务明确作出规定:“确保在中国已占领的地区(包括华北方面的津浦线以西直到黄河一线),并期望其安定,同时完成对苏中两国作战,作为军的实质的整备,对第三国尤其对苏联须严加警戒。在情况允许之前,对上述战区不要扩大,更不要进行新区的作战。”在华北方面,“确保胶济沿线,并向济南上游黄河左岸一线继续作战,尔后大概在确保以上两界限以北地区的安定外,对敌人后方可继续进行航空作战”。华中方面,“在与海军配合确保现已占据地区的安定外,对敌人后方可继续进行航空作战”。其中特别指出:“济南、浦口铁路沿线(津浦线),不扩大现有地区以外的作战面。”[9]根据御前会议决定,日本军部对华中派遣军和华北方面军的战斗序列与基本任务重新作了调整。
对于暂停攻势,收缩作战面的计划,侵华日军并不赞成。早在攻占南京之初,华北与华中的日军都希望打通津浦路,把南北两块占领区连接起来。尽管计划没有得到批准,但南、北两军都有部队超出了预定的作战区域。
华中派遣军的第十三师团驻在南京附近的长江北岸,见苏北及安徽地区的中国军队活动积极,要求攻击凤阳、蚌埠附近之敌,以策应华北第二军在山东的作战。得到批准后,该师团即沿津浦路北上,向凤阳、蚌埠发起攻击,其目标当然是徐州。
在山东的日军,不顾军部的阻止,不断向南推进。至3月中旬,又以“追缴眼前之敌,决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借口,取得大本营赞同后,即以第五、第十两个师团之部分主力,孤军南下,企图夺取台儿庄,控制大运河,以为攻击徐州作准备。但这两支骄横的日军,在临沂和滕县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接着又在台儿庄陷入中国军队的重围,伤亡惨重,被迫败退。日本陆军当局大为恼怒,认为这次战斗败坏了日本军队的传统,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长被革职,并编入了预备役[10]。
华北日军见濑谷支队在台儿庄被围困后,一方面组织营救,同时又再次请求大本营,希望立即发动徐州作战。其理由是:“第二军的作战,始终是基于屡次报告的方针进行指导的,但与优势之敌已近于接触,形成对敌之所谓决战攻势,不能不予以迎击的形势”;“倘使敌人断然自由运用其兵力,很可能机动地对我进行各个击破”[11]。日本大本营是在战局不扩大方针下批准这次作战的。遭到台儿庄战役失败后,日本军部心犹不甘。接到台儿庄附近有大量中国军队,特别还有中央军主力的报告时,认为这是给蒋介石的主力一大打击,挫伤其抗战意志的好机会,于是决定立即进行徐州作战。
实施徐州作战,即意味着放弃收缩战面的计划。对日本军部来说,进入持久战态势毕竟是被迫的,如能通过速战速决方式即可解决对华战争,那真是求之不得。因此,为扩大这次作战的战果,大本营还决定把原定于明年进行的武汉作战,提前到徐州作战结束后立即进行。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于4月3日内定实行徐州作战后,当天即向现地军队传达,并召回现地军的参谋,研究作战细节。4月7日,正式下达徐州作战命令,令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一部有力部队击败徐州附近之敌,占据兰封以东的陇海线以北地区”;令华中派遣军司令官“以一部协助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击败上项徐州附近之敌,并占据徐州(包括在内)以南的津浦线及庐州附近”[12]。
为协调南、北两军作战,日军总参谋长还在《大陆指第一○六号》命令中,下达了《徐州附近作战指导要领案》,对这次作战作出具体部署:担任主攻的华北方面军约以四个师团兵力向陇海沿线发动攻势,从北面击败徐州附近之敌;华中派遣军以两个师团兵力,从南面策应华北方面军作战;华北方面军占领徐州以北津浦线,以及兰封以东陇海线以北地区;华中派遣军占领徐州及以南的津浦线和庐州地区。为协调好南、北两军作战而不至发生矛盾,参战部队由大本营直接指挥。为此,派出以作战部长桥本群为首的“大本营派遣班”,于4月中旬前往济南[13]。
在日本方面策划徐州作战的时候,中国军委会及第五战区也在加紧保卫徐州的部署。至1938年2月,第五战区共有13个军29个师又一个旅,合计兵力约28.8万人,但其中大部是地方部队,装备差,战斗力弱。如邓锡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两个军,来自川西,枪械半为土造。该军出于大义,东进抗战,因装备太差,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都不要,最后被李宗仁收留[14]。按照当时常规武器的配备,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力,约等于中国二至三个军。第五战区的部队,可能还要差一些。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军委会及时调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增援第五战区,使华北日军的两个支队遭受重创后被迫后退。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进一步提高了正面迎战日军的信心。他认为:“今敌在台儿庄大败以后,必忿而向我报复,但其实力有限,仍是投机战略;只要我能首先堵住,再予迎头痛击,终必更获大胜。”[15]于是,军令部立即拟订计划,“调后方已整理之部队及他战区可抽调之精锐部队,迅速集中于第五战区方面以求与敌决战,同时第二战区利用优越态势极力反攻收复晋省,第一、三战区相机反攻以牵制敌人”。按照这一计划,先后从武汉、第一、三战区及广西等处抽调近20万军队至第五战区,在徐州附近集结[16]。
4月10日,担任主攻的日本华北方面军拟订出作战指导方案,准备“在徐州附近及津浦线以东吸引住敌之大部兵力,从徐州西面及西南面包围,切断退路,攻占徐州,歼灭敌人”。具体部署分三期:第一期,迅速给第二军增加必要的兵力,“在韩庄、峄县、沂州一线将敌扣住,尔后准备攻击”;增加的兵力有第十六、第一一四两个师团及战车、野战重炮兵等;华中派遣军“按商定以一部迅速从淮阴方面向西北方前进,占据有利地形,将敌牵制在徐州东南地区”。第二期,第二军准备完毕后,于4月下旬以有力兵团从微山湖西侧急袭南下,切断徐州以西及西南面中国军队之退路,配合华中派遣军将徐州包围,攻占徐州,歼灭中国军队;第一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从兰封附近渡过黄河,急速切断陇海铁路之交通。第三期,维护徐州及兰封以东地区的安定,确保津浦铁路之交通[17]。从4月12日开始,华北方面军连续下达命令,准备发起攻击。
为协调南、北两军的行动,日本大本营派遣班于4月17日在济南召开关于徐州作战的碰头会。会议就作战目的、行动时间等主要问题进行磋商。对于这次作战是歼灭中国军队为主,还是占领要地为主问题,南、北两军有不同意见,最后以华北方面军关于“作战最终目的是攻击徐州,消灭敌人是为达到此目的的手段”的提法为行动准则。关于作战时间,因各军情况不同,难于统一,大致从4月16日发动,总攻击约在5月15日左右开始。第一军还在会上提出了希望发动对开封、郑州方面作战。
日本华中派遣军为准备徐州作战,根据碰头会上商定之事项,于4月24日制定会战计划:决定以第九、第十三师团为主力,同时向蒙城一线推进,然后视战场情况的变化,向左右两面包抄;第一○一师团向苏北之东台、阜宁,第六师团向安徽之庐州方面进击。各部于4月下旬集结,迅速开赴作战地区[18]。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华北日军于4月中旬首先发起攻击。在台儿庄战败后撤的第十师团,经休整补充,增强兵力后,于4月18日再次向台儿庄攻击,遭到汤恩伯指挥的第二十军团和孙连仲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各部的顽强阻击。22日,日军全线大举南犯,中方部队被迫向台儿庄东北一带转进。中方第六十军在台儿庄以东之线,左右联系第五十一军、第二十军团共同阻敌,徐州东北情势方得以稳定。此时,津浦路南段日军又大肆增兵,企图北进,给第五战区造成巨大压力。李宗仁遂令第二十一集团军抽调两个师开赴怀远一带集结,以巩固南侧防线。日军第五师团以步兵第九旅团为骨干组成的国崎支队于4月19日占领临沂后,继续向南攻击,但遭到张自忠第五十九军等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从4月28日起,双方激战三昼夜,日军受到重大创伤。
5月1日,军委会根据新的形势,拟订出徐州会战指导方案。方案首先判断日军这次行动的目标是:“集中兵力打通津浦线,并求击破我军主力,以达速战速决之目的。”日军调动的兵力有四种可能:仅以现有鲁南兵力继续攻击;再抽调其他战场兵力,仍由鲁南攻击;抽调更多兵力,孤注一掷;同时在淮南方面发动助攻。我军作战方针是:“以阻止敌打通津浦路之目的……行攻势防御。”如敌大举增兵,“则应避免决战,逐次抵抗,以消耗敌之战力。同时在武汉及郑州以西集结兵力,准备诱敌深入与之作战”。具体要领是,对第一种可能,以现有兵力“迅速击破之”;第二种可能,再增兵力,“行攻势防御”;第三种可能,以现有兵力为限度,“避免决战”[19]。这一指导方案,实际上已改变大量增调军队的初衷,不准备在徐州与日军决战。因为徐州的战略地位虽然重要,但四周是平原地区,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及空军作战。如以劣势装备与日军打大规模的阵地战,极有可能重蹈淞沪战场的覆辙。
进入5月之后,南北各路日军都开始行动,对徐州实施战略包围。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六师团之一部,于4月中旬从芜湖渡江北上,沿巢湖右侧攻击前进,于5月14日占领庐州(今合肥),为华中派遣军主力北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与此同时,第一○一师团之一部从苏北东台出发,连陷盐城、阜宁,使徐州守军的后背受到威胁。华中派遣军主力第九、第十三师团由凤阳、怀远向北进击,于5月9日攻占蒙城,中方守备蒙城之第一七三师周元副师长以下约七百人全部殉国[20]。同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十六师团由济宁南进,向中方第三集团军巨野之线阵地进犯。第十四师团亦开始向濮县移动,试图越渡黄河,南犯鲁西。徐州地区情势日益紧急。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配合战况发展,特变更第一、第五战区的作战地境,两战区以亳县、黄口、沛县、夏镇各东侧附近之线为界,同时令第三军团、第三集团军改归第一战区指挥,第一战区所辖之第八、第七十四军则向砀山、商丘间集中[21]。此后,鲁西方面之对日作战统归第一战区指挥。13日,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占领徐州西南的重要门户永城和百善。14日下午,日军占领砀山以东的汪阁,炸毁铁路桥,切断了陇海线。5月15日,日军第三师团开始向徐州南方门户宿县攻击。日本第十六师团经过激战,于5月17日占领丰县,第十四师团连陷郓城、菏泽、曹县,并由内黄进攻兰封,切断了第一、第五战区之间的联络。在徐州正面的第十师团,夜渡微山湖,于18日占领沛县。至此,各路日军对徐州的包围态势已经形成。
鉴于华北、华中日军已在陇海铁路沿线会师,第五战区近60万大军已陷于重围。5月15日,军委会在汉口最高军事会议上做出决定:避免决战,放弃徐州[22]。李宗仁根据战场实况,于次日决定撤离徐州战场,各军分头向包围圈外转移。具体安排是:以张自忠指挥的第五十九军等部分军队在郝寨、萧县等地阻击日军,掩护主力行动。其余各军的行动方案为:以第二、第二十二集团军等组成鲁南兵团,由孙连仲为总指挥,守备徐州,掩护大军撤退;以第二十军团等部组成的陇海兵团,由汤恩伯为总指挥,向西南的亳县、淮阳一带转移;以第二十一集团军等部组成的淮北兵团,由廖磊为总指挥,由宿县向颍上、凤台方向转移;由第二十六、第二十七集团军组成的淮南兵团,由李品仙为总指挥,确保官亭、舒城、怀宁之线;以第二十四集团军为苏北兵团,由韩德勤为总指挥,确保淮阴、东海一带;由第六十九军等组成的挺进军,在费城附近的鲁南山地,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23]。
在第五战区各军分路撤退之时,日军迅速向徐州合围。5月20日前后,日军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分别从沛县、丰县向徐州合击;第一一四师团从津浦路以东地区向徐州进击;第九、第十三师团攻占萧县后向徐州挺进;第三师团攻占宿县后沿津浦路向徐州合围。5月19日中午,徐州失陷。当日,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将徐州一带火车、机关车全部毁灭,以免为敌所用[24]。此时,中国守军的主力已经全部转移,驻守徐州的鲁南兵团亦已分两路从徐州西南和南部突围。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及陇海兵团之第二十军团等,从宿县分头向西和向太和、阜阳等方向突出重围[25]。在包围圈内数十万大军成功地实行战略撤退,从而使日军统帅部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完全落空。
徐州会战是淞沪会战后中日两军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由于中国军队广大将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有力打击。尽管最后没有能够阻止日军打通津浦路的企图,但已经消耗了日军的力量,迟滞了日军西犯的日程,为后来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准备时间。
今日更新
-
蒋介石退据台湾
[2019-05-22]
-
解放军向西南进军
[2019-05-2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开国大典
[2019-05-22]
-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
[2019-05-22]
-
中共的反美斗争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