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步出夏门行 ·论吏士行能令
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者也。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论吏士行能令》发布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曹操的统治地区不断扩大。这时,他便从军队中选拔一些有才能之人,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其目的是要把握住地方政权,以利于自己的统一事业。但针对这一措施,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曹操为了批驳这些人的观点,便发了这道令文,明确表明自己选拔官吏的原则。
令文首先将“议者”的话摆出来,以便有针对性地批驳。“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郡国,指郡和诸侯的封国。议论的人有的人认为军吏虽有战功和作战才能,但德行不能胜任地方行政长官。曹操认为这就是所说的“可与适道,未可与权”。“可与适道,未可与权”引用《论语》的话。《论语·子罕》云: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就是说,“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凡事依礼而行;可以同他一道凡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东汉末年世家豪族居于统治地位,他们有着雄厚的社会基础,把握着政权,割据称雄。他们崇尚“德行”,讲究“门第”,德,当然是“以族举德,以位命贤”。面对这种局面,曹操要想削平群凶,统一天下,就必须反对世家豪族的“世卿世禄”制度,采取“唯才是举”的办法,让有才能、有功劳的军吏,担任“郡国之选”,这样才能将地方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所用之人也能更好地发挥其才能,帮助自己尽快地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为了更有力地反驳“议者”之言,表明自己所以要以有功能的军吏,担任“郡国之选”,作者引用了管仲的话:“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齐桓公曾用他为卿相,在齐国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地富强起来了。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对于如何用人治国是很有经验的。他说,使贤能之人凭其才能得到奉禄,当权者也能受到尊敬。勇士凭着战功获得奖赏,士卒作战也就不怕死。国家实现这两条,那么天下就能得到治理。作者引用先人之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也从反面补充道:“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实际就是说,要想兴国,那些“无能之人”,“不斗之士”,是不会受禄赏的。最后又重申自己的主张,“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治国、治军一贯赏罚严明。“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是他所提倡和遵守的原则。“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二句,在于回击“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观点,强调 “赏功能”,“不官无功之臣”。对于“议者”的观点,曹操最后驳道 “一似管窥虎欤”,尖锐地指出是一孔之见。
此文观点鲜明,态度明朗,所论有理有据。虽然篇幅很短,但既引用了前人之言,又有自己的经验之谈,使所驳的对方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是一篇充满生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