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步出夏门行 ·整齐风俗令
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中伯;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比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这篇令文发布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是袁绍父子盘据之地。他们在此结党营私,割据称霸,排斥异己,颠倒黑白,形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风气。建安十年,曹操打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冀州。为了打击当时的腐朽势力,革除社会弊病,整顿社会风气,曹操发布了这个命令。
这篇令文一开始就直接指出形成极坏的社会风气的原因,那就是“阿党比周”,“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阿党比周,即结党营私。东汉末年结党营私现象非常严重,贪官污吏、大官僚、地主,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无恶不作。为此,曹操特别强调地指出,这是“先圣所疾也”。接着写道:冀州的风俗,父子分属两派,互相诋毁。这在冀州已经形成了极坏的风气。曹操是一位用法峻急,赏罚严明的政治家,对这种污浊的社会习俗下决心要予以解决,这对那些 “阿党比周”之人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为了使令文更具有说服力,曹操列举了从前颠倒黑白的事例。“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直不疑,是西汉文帝时人,曾为郎,后迁中大夫。有人毁谤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回答说,我从来就没有哥哥。这是颠倒黑白的事例之一。“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第五伯鱼,姓第五,名伦,字伯鱼。东汉长陵人,建武中举孝廉,拜会稽太守,章帝初立,代牟融为司空,奉公尽节,为汉名臣。他三次娶妻,都是死了父亲的孤女,可有人说,他殴打岳父。这是颠倒黑白的事例之二。“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凤,西汉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人,西汉成帝的舅父,曾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人独断专权。谷永,与王凤同时人,为了投靠王凤,曾上奏章吹捧王凤,将其比作申伯。申伯,周宣王的大臣。王凤独断专权,而谷永却将其比作忠于周宣王的大臣申伯,这是颠倒黑白事例之三。“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王商,西汉蠡吾(河北博野县)人,成帝时任丞相,因为对王凤独断专权不满,而被王凤免职。张匡,蜀郡(今成都)人,曾上书诬陷王商“执左道以乱政”。王商对朝廷忠义,张匡却诬陷他搞邪道乱政。这是颠倒黑白事例之四。因此,曹操总结说:“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如果这种颠倒是非、虚言乱世的风气不革除,那势必要掩人耳目,蒙蔽君王;为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而在令文最后曹操表示了整顿社会风气的决心:“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把不除掉这种社会现象,看作是自己的耻辱,决心之大,可谓溢于言表。
这篇令文虽然很短,但现实性极强,是针对当时冀州社会风气的弊端而发布的。令文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令文中所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让人们从这些不可否认的社会现象中认识到整顿社会风气的必要性。
令文直抒胸臆,感情真实饱满。开篇就直接地提出“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对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曹操的愤恨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几句,感情色彩也极为突出,态度也极为鲜明。读了令文之后,使人仿佛看到了曹操惩治邪恶的内心世界和整顿风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