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朔风诗 (五章) ·其五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临川慕思,何为汎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汎舟,愧无榜人。
《诗经》有《秦风·晨风》三章,据《诗序》云:“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又《邶风·北风》三章,《诗序》云:“剌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本诗五章,兼有自述不被朝廷征用的苦闷以及身受监管骨肉难全的悲凉之意。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年初,刚封为雍丘王的曹植应诏进京师洛阳朝见,与几个兄弟会了面,但就在这期间,其同母兄曹彰暴亡,植与其他兄弟当年归藩。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徙封浚仪 (今开封北),二年又回雍丘,年前曾上表自试,未成;这年年末作此组诗。其郁愤心绪,在前此所作 《赠白马王彪》诗及序中有明确吐露。序云: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诗云:“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本诗同样是感物伤怀以抒毒恨之意的作品。“朔风”即北风,此处不仅实指冬天的物候,也象征凌虐暴肆的环境,如同 《诗经·邶风》 中的“北风”一样。
其一是对自由的渴慕和功业的向往。诗中想 “骋代马”北上与 “随越鸟”南飞,就是忧怀国事,欲脱身报国。《古诗十九首》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写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本诗中的北行、南飞,则是抒发王室成员对国事的关注。“仰彼朔风,用怀魏都”,在北风刮起时,引发对魏都的怀想。魏旧都邺,有先父 (曹操)的陵墓,旧注多以为此处所怀为邺;然新都洛阳,有承继大统的新皇 (曹叡),植既求自试,难免有怀朝廷,故 “用怀”句似从兼怀旧都、新都为宜,正是这特定的王室成员的身份,才决定了诗人不甘寂寞无闻,郁郁而终。“愿骋代马,倏忽北徂”,恨不得立刻出发,骑马北上。“代马”,产于漠北的骏马; 倏 (shu)忽”,极快; “北徂 (cu)”,向北走。“凯风永至,思彼蛮方”,北风过后将吹起南风,又令人不由得思念南方。“凯风”,南风,《诗经 ·邶风 ·凯风》云 “凯风自南”;“永至”,自远方吹来; “蛮方”,南方,《礼记》云 “南方曰蛮”。“愿随越鸟,翻飞南翔”,多想追随南返的侯鸟,翩翩地飞到南方。“越鸟”,南方飞来的候鸟。“越”,古吴越之地。这两句是渴盼南征吴国,建功立业。年前,《求自试表》中已吐露这个渴望:“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衅,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这当然只能是天真的幻想,是他的一厢情愿,人家防范犹恐不周,岂能赐其兵权?诗人之所以有如此急切的渴盼,与他不自由的处境有密切关系。作为皇族中的成员,他不能不关注国事;作为政争中的失意者,他又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身体的羁绊与思想的纵肆,形成强烈的反差,“骋代马” 与 “随越鸟” 的渴盼,只能在梦中追寻了。
其二从景物的变换,喻示时光的流逝,慨叹自身的碌碌无为。“四气代谢,悬景运周”,是说季节在轮流交替,日月在周期运行,意谓时间是无情的,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四气”,四季; “代谢”,交替; “悬景”,日月;“运周”,周期运行。“别如俯仰,脱若三秋”,小别此地仿佛只在低头抬头之间,竟然快速地变换了好几个季节。这是述写徙封浚仪又重返雍丘的感受。“别如”,刚离开;“脱若”,忽然间;“三秋”,几个季节,“三”是约数。“昔我初迁,朱华未晞”,当年我刚离开这里时,春花尚未凋落。“初迁”,指徙封浚仪,虽在诗人来说,实非首次改封,但在改元太和后尚属“初迁”;“朱华”,红花,指春景; “晞”,干萎。“今我旋止,素雪云飞”,如今我又回到这里,素洁的雪花像云絮般飘落。“旋止”,又回到这里,指重返雍丘。这几句脱胎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仅描写了时光流逝的飞速,还含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意谓生命在不停地缩短。时光飞逝,寿期有限,不能不使关注国事、欲有作为的诗人格外焦燥急切,《古诗十九首》云:“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想在有限的人生中留下永恒的功业,是汉末文人的普遍心态,身为皇族的诗人怎能不格外动心?在 《求自试表》中,诗人已经恳挚地披露了这层忧思:“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
其三哀伤自己身世之零落。“俯降千仞,仰登天阻”,向下降面临千仞深渊,向上登面对高山险阻,喻写自己进退两难,既不甘沦落,又无法施展,左右失据,无所适从。“天阻”,高山。一年后于徙封东阿时所作的 《吁嗟篇》曰: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以忽上忽下喻自己的身世,与此处之难下难上正堪对照。曹操在世时,植“以才见异”; 操去世后,屡次改封,汲汲寡欢,前后处境,判若云泥,怎能不在诗人心头烙下深深的伤痕?又怎能不使他倍感人生旅途之坎坷困顿?“风飘蓬飞,载离寒暑”,像飞蓬(一种草木植物)一样随风而飘,历经季序的变化,喻写自己不由自主地接受命运的簸弄。“风飘蓬飞”句典出 《商君书》: “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载离寒暑”典出 《诗经·小雅 ·小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载”,则; “离”,经历; “寒暑”,季节的变化。“千仞易陟,天阻可越”,再深的渊谷也能爬上去,再高的大山也能跨越,喻个人的遭际再苦也能熬过。“陟”,升。“昔我同胞,今永乖别”,是说自己的同胞兄弟,如今都无法相聚,这才是最可悲哀的。此时,诗人的胞兄任城王曹彰已去世,其余兄弟也各归封地,不准互相往来,诗人“意毒恨之”,尤为此伤感。这两句与前两句联绵而下,一层深似一层地披示了内心的苦闷。
其四表白自己对君王的忠诚。皇帝尽管是自己的亲侄,但恪于封建礼教,必须曲尽臣节,即使不蒙恩宠,也不得有丝毫怨悱。诗人既要表白自己尴尬的处境,又要保持臣下的礼数,这种微妙的感受,实在极难表达,但此处却披露得曲折细腻,贴切生动。“子好芳草,岂忘尔贻”,知道你喜爱芳草,当然愿向你奉赠,意谓君王既要招揽贤才,自己渴盼能被重用。“子”、“尔”均指皇帝,“芳草”喻才能。《古诗十九首》云: “涉江采芙蓉,江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所抒亦是志士修养才干,打算为明主所用的忧思,此诗暗用其意。“繁华将茂,秋霜悴之”,芳草还未长茂盛,突然被秋霜伤害。悴(cui),伤残。二句喻指自己虽怀有报国之心,但却没有报效的机会,点出命运对自己的打击。“君不垂眷,岂云其诚?秋兰可喻,桂树冬荣。”即使得不到君王的看顾,又怎能不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呢?那就好比秋兰之香经霜更烈,桂树之花入冬不凋。意谓自己遭际再苦,也不会改变对君王的忠贞。《文选》注云:“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桂以冬荣,可以喻性。”点明其喻意。一年后,诗人在上《求存问亲戚疏》时亦表白: “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
其五进一步申说自己不得君王眷顾的苦闷。在《求存问亲戚疏》中,诗人生动地状写了自己匿居封地的寂寥伤怀:“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同胞兄弟不得往来,何处去寻觅知音?诗人终日为此而苦恼。“弦歌荡思,谁与销忧”,我想借弦歌来荡涤愁思,可谁肯来合奏以为我消除烦忧呢?《文选》注云:“言弦歌可以荡涤悲思,谁与共奏以消忧也。”实则 “弦歌”不仅指弹琴唱歌,而是指教民以礼乐,是理想的治国之道。相传孔子经过武城时,听到有弦歌之声,笑着说:“杀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不值得用治天下的高超手段。其弟子言偃(子游)答说:“您过去教导过我们,治民之人懂得礼乐就能爱护百姓,被治的百姓懂得礼乐就便于驱使。我正是按您的教导去做的。”于是孔子对其他弟子说:“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我不过开了个玩笑”。(见《论语 ·阳货》)此后,“武城弦歌”成为治理国家的理想之境。故这两句诗不仅是慨叹无合奏弦歌的知音,更是在伤感自己的治国之才无人能赏识。“临川慕思,何为汎舟”,在江边思念对岸的美人,可惜无船可摆渡过去。《文选》注曰:“言临川日暮,而又相思,何为汎舟,而不济以相从乎?”典出 《诗经 ·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邶风·柏舟》“汎彼柏舟,亦泛其流。”据 《诗序》,前者系指“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后者系指 “言仁而不遇也”,合起来便是说皇恩无边,可不知怎样才能求得。“岂无和乐,游非我邻”,并不是没有人可以与我和奏弦歌,只是子游未成为我的邻居。这二句诗与一、二句相呼应,意谓能赏拔我的人总会有的,只是现在还未出现。“谁忘汎舟,愧无榜人”,我绝不会忘记追求的目标,可惜无人驾驶渡河的船只。“榜人”,舟师、船工。《文选》注云 “榜人,喻良朋也。”实际上,“我邻”与 “榜人”,不是指一般的知音,而是指能够帮助自己施展治国之才的人,也就是君王。前四句是渴求得到君王的眷顾,后四句是清醒地认识到渴盼不会成为现实。诗人寂寞悲苦的心境,即此淋漓尽致地得到呈示。
这一篇组诗,由心存幻梦写起,以自感绝望作结,既有身世的写照,又有忠贞的表白,既有屡受挫折的颓丧,又有等待机遇的焦灼,既是志士未路的悲歌,也是骨肉相残的诉忧,思路纡曲,感情凝重,精熟典籍,擅长刻画,表现出深湛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