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赠白马王彪并序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 ,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踌。

踟踌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勿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 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 然后展慇勤! 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诗歌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是他后期诗歌的代表作。曹植在该诗中所表现的深沉而又强烈的悲痛之情,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清人方东树称赞曰: “此诗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昭昧詹言》卷二)

《赠白马王彪》写于黄初四年 (公元223年)。是年五月,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同进京朝拜曹丕。到京都后,曹彰不明不白地死去。据 《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择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曹彰死后,曹植和曹彪在返回封地途中,又为官吏所阻。因而不能同行。诗人悲愤已极,写了这首五言诗送给曹彪,表达了自己当时那种悼念死者,憎恨鸱枭、豺狼般的奸佞和倾吐了兄弟骨肉依依惜别的心情。

全诗共七章,篇首有序。序言部分扼要地介绍了该诗写作的背景和诗人痛楚、愤懑情绪的因由。

任城王曹彰,是曹植的同母兄,与曹植的关系一向很好。子建于黄初四年五月入朝,与诸王俱会于洛阳,时曹彰暴死,自然是令他倍加痛楚的事情。失兄之悲,这是诗人愤懑情绪的因由之一;其二,如序言所云:“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白马,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因曹彪封于此,故称“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本来曹植欲同曹彪相依而行,但却受到了限制,被迫分离,这对曹植在精神上不能不是又一次沉重打击。失兄之悲,别弟之痛,受阻之恨,便是该写作的缘由。正如 《魏氏春秋》所云: “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此诗。”( 《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注)

第一章共十句,写诗人离开洛阳,过首阳,渡伊洛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眷恋京城,无限感伤的心情。“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四句,以极洗炼的字句,写离开京城后一天的旅程。朝见了皇帝之后,就要回到自己的封地,清晨从京城出发,到傍晚才翻过首阳山。一天的行程本来使人精疲力尽,然而前面的路程更是艰险,“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怎么办?诗人只好泛舟水上,在惊涛骇浪中飘泊、前进。由于旅途的艰辛,诗人不免抱怨东归的路程太长。回首眺望京城,极目伤神,不免产生了眷恋之情。这里诗人用 “广且深”,“洪涛”,“路长”等字句,极尽铺写旅程的艰难,把全诗低沉、感伤的气氛,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激愤,悲哀的情绪,突出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章共八句,看似写景,实则具体地描写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写景,进一步抒发了他那抱怨东归之路漫长的情感。“太谷何寥廓”,即是说太谷山空阔广远,又说明了山谷行路漫长。“山树郁苍苍”,既描绘出树木丛生,郁郁葱葱的繁茂之景,又衬托出穿林海、过荆棘之苦。接着,诗人描绘出一幅行程艰难的画面: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地上水流浩荡,横溢四野。车子为泥泞所阻,只好改道登高涉险,人马不堪其苦。对此恶劣的环境,怎能不使诗人悲愤交加!这里,通过对行路艰辛的着力渲染,反映了诗人政治上受迫害的苦闷。这也是他一生所经历的坎坷不平遭遇的形象写照。

第三章共十二句。诗人调转笔锋,从对行程艰难的描写,一下子转到对离间兄弟感情的小人的揭露上,很好地揭示了诗的主题。“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四句,揭示出了郁纡的原因,马病了还能行进,我心中却忧郁而烦闷。苦闷烦恼的是什么呢?亲爱的兄弟正在分离。诗人揭示出最使他苦闷的还不是环境的艰苦、肉体的疲乏,而是亲骨肉的生离死别和政治上的受迫害。本想同曹彪同路而行,可是由于有司所阻,使他们不得不分离,当时那种愤懑的心情是可想象出来的。接着,用 “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那些谗巧的小人,正是因为这些小人的离间,像苍蝇般的颠倒黑白、搬唇弄舌,才使骨肉间疏远、分离。在曹丕称帝以后,曹植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曹丕对他深怀猜忌,使他不断受到压抑和迫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便是他深受迫害和摧残的真实反映。因此,在这首诗里,诗人对曹丕及其一伙帮凶进行了激烈的控诉和抗议。“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衙。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这既是诗人感情激动的大声疾呼,也是对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的深刻揭露。

第四章共十二句。诗人为了进一步烘托悲哀的愁思、凄凉的情怀,对行途中的环境和景物又做了进一步的渲染和描绘: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皇食。”诗人感情的波涛起伏跌宕。他触景生情,感物伤怀,别有一番情感在心头。秋风萧瑟,寒蝉哀鸣,飞鸟归林,孤兽索群,此时此刻,往往更容易引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寒秋中的自然景物,来衬托他和曹彪分别时的凄凉情感,语言显得更加委婉曲折,感情更加真挚,曹植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同自然景物紧紧熔铸在一起,构成了极其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诗的第五章,在第四章描绘了凄凉的秋景以后,接着调转笔锋,抒写对曹彰的悼念之情,使文章波涛起伏,跌宕多姿,把诗人的情感层层推向高潮。“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二句,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他清楚地知道悲愁叹息是没有用处的,命运总是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当他无力与当权者抗争时,只能把不幸的遭遇归结到命运不佳上。但无论如何,也不管天运是如何安排,同胞兄弟突然死去,在情感上他是永远不会平息的,“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这怎能不使诗人流涕不止呢?特别是想到曹彰的孤魂飞回了故域,可是灵柩还停在京师,更使他怀念不已。在哀悼曹彰的同时,想到自己的处境,因而感到惴惴不安,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如朝露的哀愁:“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年华正趋于衰老,时光飞速,逝去的岁月已无法追回。想到自己又不能像金石那样坚硬,不禁悲叹心伤。诗人悲悼任城王曹彰之死,感到人生无常,更增加了死别生离的哀伤。这里,诗人虽然是在抒发内心之情,实则是在揭露当时社会那种黑暗的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豆萁相煎的残酷。

第六章共十二句,描述出诗人与曹彪相分离时的情感发展到了高潮。“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二句,诗意哀怨动人,悲壮凄凉。接着诗人忍住眼泪,劝慰曹彪,同时也是自我安慰,因为过分悲痛,是要“伤神”的。大丈夫应该有四方之志,虽然相隔万里,却似近邻,永远会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兄弟友爱之情如果不淡薄,相隔越远情感反会日益加深。何必一定要同床共枕,然后才能互表深情?如果沉溺于悲痛之中,忧郁成疾,那不免有失大丈夫的气概而只是儿女之情罢了。然而,悲痛又怎么能忍受得住呢?对于骨肉同胞的死别,对于同行兄弟的生离,是不能克制其内心的悲苦的。这里极其真切地表现了诗人非常复杂的感情。

诗的最后一章共十二句,写诗人从极度悲痛中悟出天命可疑,求仙无用,祸福无常的道理。生离死别,不幸的遭遇,难道都是天意吗?“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这是诗人从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天命和神仙的怀疑和否定,也是诗人在现实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的觉醒。从曹彰的死,他看到了 “变故在斯须”,因而联想到这次和曹彪分手,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再见面,因而更加悲痛。他强忍着收住眼泪,相互祝福,但愿玉体健康,彼此长寿,最后踏上漫长的归途,提笔写下这首诗。依依惜别,情切切,意绵绵,流露了更深的悲痛。

《赠白马王彪》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在客观上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同时,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首先,诗人把内心复杂、丰富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形式,一步步地抒发了出来,使诗歌层次显得极为分明。先从离开京城洛阳时路途的艰险写起,通过对路遇大河阻拦、霖雨泥途,流潦浩荡,爬坡登冈等描述,表现了作者忧郁、苦闷和对兄弟骨肉的眷恋之情,接着,诗人从行程的艰辛想到了迫害亲骨肉、离间兄弟间感情的小人的可憎,发出了感情激愤的大声呐喊。写到这里,诗人并不让感情的波涛任意奔腾,而是继续写沿途的自然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起到了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作用,使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切、动人。诗的后几章,诗人通过对任城王的怀念,想到人生无常而发出哀叹;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相互勉励,想到后会无期,望彼此保重的嘱咐,感情的波涛跌宕起伏,时而像小河潺潺流水,时而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诗人就是这样把自己悼念死者,劝慰生者的复杂的心情,一步步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其次,诗人把写景和抒情紧紧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情景交融。例如,诗人对路遇艰险的描写,对秋风、寒蝉、荒原、落日、归鸟、孤兽的描写,都是紧密地和诗人的处境、情绪相结合,烘托出极其悲凉的气氛,使诗歌更加哀怨动人。

第三章和各章之间,采用了 “顶真格”的修辞手法。如第二章末句为“我马玄以黄”,而第三章用 “玄黄犹能进”开端,以下有 “揽辔止踟蹰”、“踟蹰亦何留”;“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等等,这种修辞手法,将前一章的末句和下一章的首句重迭相联,使各章之间内容承上启下,紧密相连,既气韵贯通充足,又节奏跌宕分明,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抒发,不是简单、生硬的直接表述,而是通过叙事、写景,以及通过哀悼、劝勉等方法宕开去写,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死者无限思念,对骨肉同胞的生离依依不舍的心情。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