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杂诗六首 ·其六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此诗和《杂诗》其五一样,也是一首言志之作。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李善注云:“别京已后,在鄄城思乡而作。”这就是说是他后期的作品。黄节认为这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秋曹操东征孙吴,曹植留守邺城时所作。但从全诗所反映的内容,抒发的情感来看,还应是后期的作品。

开篇从登高临窗远眺写起。“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飞观,指门前的两座望楼,因其高耸凌空,故曰飞观。棂轩,即栏杆。楼观高耸,凌空而起,我临窗凭栏远眺。接着则描写出目力所及:“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诗人登高远眺,望见了四周千里之地,早早晚晚都能看见宽广的平原。这几句能看出诗人的胸襟和气魄。诗人目力所及,难道就能甘心于 “平原”吗?他要征蜀伐吴,因而诗篇调转笔锋写他的心志与抱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烈士,即壮士。志士多忧国忧民,情思悲壮。小人则苟且偷安,只顾自己闲适。这里,诗人以 “烈士”和 “小人”不同的情志作对比,以突出烈士的欲统一天下的胸襟。接着诗人则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抱负:“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丧元,即掉头。《孟子·滕文公下》云: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诗人化用此语,很好地表达了自己为统一天下不怕牺牲的情志。国仇未曾杜绝,我痛心疾首宁愿为国赴难献出生命。他的这种思想是一贯的,在 《求自试表》中则云: “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又云: “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从中不难看出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的决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拊,同 “抚”。西南,即指蜀国,吴国。蜀在西,吴在南,故曰 “西南”。赴泰山,指赴死,太山,即泰山。古人认为人死后魂魄归泰山。我按着宝剑向西方和南方眺望,情愿为征服蜀、吴而战死在疆场。诗人那手按宝剑,满身豪气,欲奔赴沙场的威武雄姿跃然纸上。最后以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二句收束全篇。弦急,指琴声急促。琴声急促就像凄厉的风声,请听我慷慨激昂的歌辞吧!诗人慷慨悲歌,表达自己的壮志情怀。诗人从登高远眺,引出统一天下的壮志,最后以慷慨悲歌作结,整首诗充满了慷慨悲凉之气。正如刘履所云:“登高远望而多悲,惟常以二方未克为念,愿捐躯以报国,是以目瞻西南,心想东吴,而此志不遂,无以舒吾愤激之怀,且如弦之急者,其发音也悲,则吾之出言也,自不能不慷慨耳。” ( 《选诗补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