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七哀》诗是一首闺怨诗。郭茂倩的 《乐府诗集》以本诗为 《怨诗行》本辞,足见是乐府歌辞。对 “七哀”的名称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文选》六臣注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黄节认为此说是 “望文生义”(《曹子建诗注》)。余冠英在 《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晋乐 《怨诗行》用这篇为歌辞,分为七解”,疑为与音乐有关。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七哀》诗大约是曹植后期的作品。内容是描写一个少妇对长期在外的丈夫所产生的思念与哀怨之情。诗人也许是借以讽君,抒发自己不幸境遇下的怨恨与慨叹。
开篇两句从景物写起,由景生情。一轮明月照在高楼上,月光明澈,徘徊晃动,宛如流水。接着,很自然地点出了人物:“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如洒的月光照见什么了呢?照见楼上有一个忧愁的思妇,她怀有不尽哀伤,正在悲苦不已地叹息着。高悬的明月可以普照天下,然而清澈、幽冷的月色又会给人带来一种静谧孤寂的情感,所以,在月下最能引起人们的思乡怀人之情。一个少妇,丈夫远游久别,眼前只能望见皎洁的月亮,却不见丈夫的踪影,自己只能孤守空房,怎能不使她悲哀不已?此时,少妇月下怀人,情深意悲,绵绵情思与那缕缕月光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诗人在介绍了环境和人物以后,便用设问的方式,交待出悲妇的身分:“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这悲苦哀叹的人,原来是客居异乡游子的妻子。这两句不仅交代了少妇的身份,而且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以下十句便是代少妇设词。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居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这六句,是思妇叙说自己悲苦哀叹的原因。她的丈夫离乡远游已经十多年了,而她却常年孤孤单单地守着空闺。“十年”,在人生的旅途上可以说够漫长的了,然而不只十年,一个“逾”字更说明了夫妇分别时间之久长,因而才使思妇“常独栖”。“常”字既暗示出思妇思念之苦,又写出了其无可奈何之情状。离别的时间已经“逾十年”了,然而将来的会面又是遥遥无期的。因为她那客居远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像路上的清尘随风浮荡飘游,而她好像水中的污泥,永沉水底。清路尘和污水泥本是一物,浮为尘,沉为泥,一浮一沉,其势各异。因而飞尘和沉泥是不能相遇的。这里借以比喻夫妻会面之困难。“会合何时谐”一句,既表现了她对会面的渺茫而引起的哀愁,又表达了她对团聚的急切渴望。因此,下边顺势写道:“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她情愿化作西南风,飞越山山水水,去与久别的亲人会面,永久投入丈夫的怀抱。至此,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感及与丈夫会面的焦急心情倾泻无遗,真可谓 “语语紧健,转转入深,妙绪不穷。” (方东树 《昭昧詹言》)
诗篇最后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两句收束。正当思妇盼望与丈夫会面,即将投入丈夫的怀抱时,又萌发出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如果他总不打开襟怀,我还有谁可以依靠呢!游子怀不开的原因,思妇的悲与苦、怨与恨,只有让读者去体会、回味。这里,诗人留下了弦外之音,不尽之意,作者的情感也寓于其中。
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诗篇开端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二句,实际上是起兴的句子,而且兴象自然,以月光的徘徊来引起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接着,诗人运用恰切的比喻来抒情和议论。以“清路尘”和“浊水泥”来比喻夫妻的不同处境、会面之困难。最后又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来比喻自己急切盼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篇显得极为形象,生动,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其次,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是本诗的又一特点。诗中写高楼,月光,都是为抒情而作,而思妇思念之情也是由景而生,情景交融为一体。从《诗经·月出》之后,产生了不少以月下怀人为题材的诗篇,然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自然得体,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却是不多见的。
结构得体,句式多变,也是本诗一特点。这首诗的结构安排与他篇是不同的。全诗共十六句,前六句采用客观介绍的形式,交待出环境、时间、地点和人物。后十句采用思妇自叙的形式,前后又结合得自然、得体。这种形式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而且又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同时,全诗采用不断变化的句式,诸如在“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之后,采用一个设问句“借问叹者谁”,在思妇自叙时又适当地运用了“会合何时谐”、“贱妾当何依”等自问的句式。句式的不断变化,避免了诗歌的板滞、平铺直叙,使诗歌显得跌宕多姿,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
语言朴实,含蓄,是本诗又一特点。从全诗可以看到 “绝无华饰”(沈德潜《古诗源》)。诗人把思妇对丈夫的哀怨之情及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苦闷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非妙手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沈德潜称赞说 “其品最工” ( 《古诗源》)。
总之,曹植的《七哀》诗,是建安诗坛上不可多得的篇章,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感染着无数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