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鹦鹉赋

2022-12-23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美中州之令鸟,越众类之殊名。感阳和而振翼,遁太阴以存形。遇旅人之严网,残六翮之无遗。身挂滞于重笼,孤雌鸣而独归。岂予身之足惜,怜众雏之未飞。分糜驱以润镬,何全济之敢希。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辉。怨身轻而施重,恐往惠之中亏。常戢心以怀惧,虽处安其若危。永哀鸣其报德,庶终来而不疲。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作家写出了不少反映动乱现实和抒发个人怀抱的优秀诗文。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多聚于邺下,常有诗酒之会,所以,设题作赋,各自斗笔逞才的“笔会”,也当是不少的。因而,我们时常看到,建安文人集中有一些题目相同的篇章。比如《车渠椀赋》、《迷迭香赋》、《槐赋》及 《公宴诗》等等。这些诗赋,同 “应制”、“奉和”有相似之处,往往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也难以写出独特的真情实感。但由于作家所咏之物,多有珍奇,美妙的特点,所以往往能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鹦鹉赋》,王粲、应玚、阮瑀都曾写过(见《艺文类聚》),赵幼文以阮瑀死于建安十七年,推论曹植此篇当作于建安十七年前,我们姑从此说。

这篇赋写一对鹦鹉的生活、遭遇,并赋予它以人的情感,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在咏鸟诗赋中,可谓别有意味。赋的开头,从赞扬鹦鹉的美好独特落笔。鹦鹉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它的羽毛色彩华美,光彩照人。它的头呈圆形,嘴大而短,上嘴向上勾起,形体非常独特。更为奇异的是鹦鹉的舌非常柔软,经过训练,能学人语。它可算作最能理解人意的禽鸟。所以,自古以来,鹦鹉一直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及闺中女子所钟受。也许是因为鹦鹉已为众人所熟知,因而作者不想铺排清词丽句来描绘它的形貌,而是以突兀的气势,咏叹的语调,凝炼的警句,热情的赞颂: “美中州之令鸟,越众类之殊名。” 前句用 “美”字冠以句首,又以 “令”字呼应其下,后句用“越”字冠以句首,以 “殊”字呼应其下,这样,把鹦鹉美丽与奇特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正是于抽象中包蕴了无限,点出其特征,而其具体内容,全留给读者自己通过想象来完成。

同前面的抽象歌咏相对应,接着,作者把鹦鹉放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里,写它在天地间的生存:“感阳和而振翼,遁太阴以存形。”它像宇宙间的一切生物一样,要度过一年四季。感受到春日的和暖,它便在明丽的高空,展翅飞翔;到了阴冷的冬季,它便栖身于一隅。这里写鹦鹉一年四季的常规生活,使人感到它同人类生活的接近,也是于不知不觉中为下面运用拟人手法做铺垫。

下面,如同万里晴空,惊雷乍起。作者笔势一转,开始描述悲惨的故事。这对美丽的鸟儿在天地间自由地生存。可是,意外的不幸,却使它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遇旅人之严网,残六翮之无遗。身挂滞于重笼,孤雌鸣而独归。”双鸟相与而飞,不幸遇到了旅人的严网,雄鸟投罗,被剪残双翅,关入雕笼,雌鸟一路悲鸣独自飞回。这个悲惨的故事,虽然写的是禽类,我们却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气氛。作者的笔法,是亦鸟亦人,自有一种难于言传却可以心会的奇致蕴含其中。我们不能说鸟就像人,又不能说它只是鸟,但每位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其中。从而,对那鸟怀有特别的情意。

在前文的种种铺垫之后,下面,作者用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写雌鸟的自述,写出悲剧故事中最凄惨的情节。作者全用拟人手法,赋予鹦鹉以人的情意,使它像一个既钟情于丈夫,又要护爱子女,同时又特别要报答主人恩德的女子一样,心事重重,情意绵绵,难于自处,又有无穷的牵挂与顾念。它述说自己之所以没有随同雄鸟而独自逃回,是为了哺育众雏:“岂予身之足惜,怜众雏之未飞。”前句说自己身不足惜,这是说自己想到要追随遭遇不幸的雄鸟;下句说众雏尚未长成。这又是说自己更有种种牵挂。一身不能两分,百般踌蹒出于一腔深情。下面,它又更多的述说了感戴君子养育恩德,而要保命全身以求报答的委曲的心迹。首先它说自己并不辞死:“分糜躯以润镬,何全济之敢希。”“分”是所谓的 “应该应分”,也就是 “心甘情愿。”“糜躯润镬”,是说受汤镬之刑,宁肯死,却不能去死。为什么呢?“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辉。怨身轻而施重,恐往惠之中亏。”这时的鹦鹉俨然是一位心地朴厚、情长意笃的侍女,它说自己承受了主人养育的厚恩,一定要侍奉于风仪皇皇的君子之侧;自己以轻贱之身,得到主人的重施,已经在心中常怀悲怨,所以,更加担心,如果自己一旦离开主人,那么对主人往日的恩惠的报答,不也就中途断绝了么?委曲说道,情辞凄婉,简直是柔肠百转了,想到盛德难极,自己弃死而存身,而恩德厚重,自己又极怕难答于万一,因而不免心中惴惴:“常戢心以怀惧,虽处安其若危。”自己敛心凝神地一心想着报偿恩德,常常担心不能周全圆满,所以,虽然处于安居的环境,却总觉心神不宁。无限的低回缠绵,令人生悲。

因有恩未报而不能赴死。那么,这样一种完全是为了付出的“生”,它要怎样的沉重啊?难怪鹦鹉要这样描述自己的“生之理想”:“永哀鸣其报德,庶终来而不疲。”人们饲养鹦鹉,自然是为欣赏它的啼唱与鸣啭,可这只带着心灵重创的鸟儿,再也发不出令人欢悦的妙啼与巧啭,它只能以声声的哀鸣来表达对主人的回报,可是,这哀鸣又能持续多久呢?便愿这哀啼能到最后,不会因疲倦而中路停止。这就是这可怜的鸟儿的憧憬和愿望。是一种理想,其中包含着对报答主人恩德的满足,而更多的,却是自己要承受的无穷的磨难。吞吐哽噎,读之如闻饮泣之声。

如此赋写鹦鹉,真是奇情奇致,奇异的笔触。作者以拟人手法写鸟,但并不是一般地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而是为它构想出一段催人泪下的悲惨遭遇。而在描述这段遭遇时,又让鸟儿自己剖白心迹,宛转倾诉,极尽吞吐缠绵之致。在这鸟儿的倾诉中,又写出它同雄鸟、雏鸟以及主人之间的多重复杂的联系。这多重复杂联系,又使这鸟儿的情感在种种触动中表现出那样丰富的内涵。确是奇思妙想,令人叫绝,真不知是何事触发了作者的灵感,竟让他附会出这样使人心颤的来自于禽鸟世界的悲剧故事。此外,本篇本是赋写鹦鹉,却主要写鹦鹉的辗转自剖。抒情层层折转,愈转愈深,反复缠绵,最见曲折宛转之妙。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