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求自试表

2023-08-06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臣植言: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 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冤,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良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絓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铒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赋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凌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剋为念!

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檎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袵,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师用兵之势,可谓神妙也!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勋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而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力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夫临博而企辣,闻乐而窃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束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求自试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 (公元228年),当时曹植三十七岁。求自试,就是请求皇帝试用自己。文中表达了曹植要为朝廷效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倾吐了久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曹植是一位胸怀远大,志趣高洁,才华出众之人,曾受到其父曹操的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后来太子之位落在曹丕头上,特别是曹操去世后,曹丕黄袍加身,受禅为帝时,厄运就不断向曹植袭来,他倍受压抑迫害,其理想壮志难以实现,虽然他一再向皇兄上谏,但都无济于事。曹丕之子曹㪫即位,曹植仍不能摆脱受猜忌、压制的命运。这位欲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之人,遭到这样的境遇,怎能不满腹愤慨! 他“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再加上太和二年“东军失备,师徒小衄”(曹植《求自试表》),“冬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曹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疏求试”,想借此荐举良将之机,受到试用,以实现为国立功之宿愿。

此表章分为五段来叙写,首段没有直接写出题旨,而是从君臣父子之道写起。“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这几句叙写入情入理,开篇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也自然地得出 “君无虚授,臣无虚受”的结论,这样就为下面“求自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既然 “君无虚授,臣无虚受”,那么自己又是什么样情况呢?作者先从远处写起,三世“蒙国重恩”,而自己又是 “沐浴圣泽”,“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满怀情感地写出 “爵重禄厚”,并且进一步说明自己是无功受禄,无德封爵。这是与“君无虚授,臣无虚受”的道理不相符的。因而他深感“上惭玄冤,俯愧朱绂”。玄冤,天子之冠,这里指帝王。朱绂,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这里是指百官。从这段所写来看,作者饱含情感。无论从道理上的阐述,还是转入到写自己尸位素餐、无功受禄的描写,都流露出一种愧疚之情,对朝廷给予的重爵厚禄深感不安。曹植也是想以此感动明帝。在这段文字里,也蕴藉着作者有志难骋的情愫。

第二段是叙写自己为国有外患而担忧。这段开始是从颂扬写起:“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晏如,即安然。在英明君主的治理下,才能出现安定的景象,这样颂扬之辞,显然是这种表文的需要。在此同时,作者很快地指出未可高枕无忧,因为“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那么只有消灭蜀、吴,才能使天下统一,太平和顺。于是便用了大量历史典故,来说明蜀、吴必败,魏必统一天下。如“启灭有夏”,“成克商、奄”,其喻意是很鲜明的。接着,则用“文武之功”、“成康之隆”来比喻明帝“圣明统世”;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来比喻明帝“简良授能”。成康,指周成王、周康王。方叔、召虎,皆为周宣王的卿士,有征伐之功。在极尽颂扬明帝“圣明”之时,作者又将笔锋转到蜀、吴未平的缘由上来。“高鸟未絓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铒”,这二句很形象地写出蜀吴未平,其原因就是 “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这表面上是在写射术,实则是隐含着对皇帝不能知人善用的不满,接着,便以耿弇奋力破敌,以待君主,“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等事例,来说明为臣之忠。耿弇,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臣子。他曾率兵与张步作战,张步兵多,陈俊便让他等刘秀率兵来时再战,耿弇没有听从劝告,而是出兵迎战,结果击败了张步,等待君主的到来。车右,指车子右边的卫士。春秋时期,齐王外出打猎,车的左毂有毛病发出响声,车右认为自己没有尽职尽责而自刎。雍门,即指齐人雍门子狄。越军侵齐,还没等交战,雍门子狄认为越军来犯使齐王受了惊动,便跟车右一样自刎了。耿弇、车右、雍门子狄等,可谓是忠臣之属。曹植这是以耿弇、车右、雍门等忠臣自比。同时,从这些忠臣的事例中,他总结出“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 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继而又以贾谊、终军为例,进一步说明臣子应 “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最后又赞扬霍去病“忧国忘家”,具有 “忠臣之志”。从列举的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在逐步升华,从臣之除患兴利,杀身报主,写到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这些历史上的忠臣名将、杀身报主的事迹时刻都在激励着他。因而最后写到自己因蜀吴未剋而 “寝不安席,食不遑味。”其对国对君的肝胆忠心昭然可见。这样也为下面求自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段是向皇帝求自试,欲为国效命立功。这段开始从自己曾是先武皇帝 “旧卒”写起。“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曹操时的旧将已死亡,虽然世上不乏贤才,但老兵旧卒犹习战阵,这样就为下面请求皇帝试用准备了一条理由。曹植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因而他以“旧卒”自称。在一切舆论准备好了以后,求自试便水到渠成了。于是文中写道: 为了“报所受之恩”,希望“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蹑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可谓是发自肺腑,情感真实恳切,字字句句都表达出欲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他只望充任一校之长,这虽是谦词,但从中可看出,只要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就可以的心情。报国立功,即使身首两处,在所不惜,这是曹植一贯的思想。他曾在《白马篇》中写道:“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在《杂诗六首》中写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在 《薤露行》中写道:“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从中不难看出曹植的报国之志。他早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欲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他的激情素志,凝聚在这段求自试的陈词中。也正因为如此,才将笔锋转而写道:“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字里行间蕴含着怨与恨。作者痛心疾首,几乎是在大声疾呼,不愿作 “圈牢之养物”,恳请君王给他一个报国效君的机会。而且正值 “东军失备,师徒小衄”之时,他决心奔赴疆场,“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其肝胆忠心,激奋之情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

第四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求试。为了能使君王动情,曹植从曾跟随先武皇帝多次出征写起。“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可见其征伐次数之多。旨在说明自己不仅有满腔报国热情,而且也是颇通畅军事的。这样就更说明自己的求试是有一定基础的。接着则说自己固然不能与历史上那些忠臣义士相比,但由于 “明主使臣,不废有罪”,自己还会有效命立功的机会,文中所举的孟明、曹沫等败北、败军之将转而成功的例子,是在说明古代贤君知人善用,表明作者是在希望当今君王亦应如此。他常常担心 “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意在恳求君王给自己一次报国立功的机会,最后又以伯乐昭骐骥,韩国知卢狗为例,说明荐举人才之重要,并为自己无伯乐、韩国之举而哀叹不已。这一段作者的感情更为急切,更为伤痛,是其感情发展的高峰。

最后一段是陈述为什么要上表求自试。文中引了毛遂的例子,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一个陪隶之人尚能自荐,为其主子立功,何况自己是曹魏宗室。这是说自己上《求自试表》的客观条件。另外从主观上又进行了阐述,那就是说绝非是 “自衒自媒”、“干时求进”,而是要 “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并且极为自谦地写道:“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对朝廷,君王之忠、之诚,可谓至矣。这一段,实则是作者又进一步地坦露自己的胸襟。

这是一篇抒情色彩极浓的散文。全文感情真实而强烈,从始至终都表明作者要报效国家、为国立功的心迹。同时也流露了他内心深处隐藏着满腔的痛苦和愤慨。

文中采用了先理论后实际,先远后近,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如文章开始就写君臣之道,这样,就为后面的求自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然后具体说自己的处境,求自试的原因,这样就使对方无法反对自己的请求。

此文善于用典,文中用典之处甚多。如用“启灭有扈”、“成克商奄”,来比喻魏定能灭吴蜀;用文武之功,成康之隆,方叔召虎等来喻明帝能够选任贤能;用“耿弇击张步”、“车右伏剑”、“雍门刎首”以及贾谊“弱冠求试属国”,终军“妙年使越”的典故来喻自己杀身报主的忠心。以伯乐昭骐骥、韩国知卢狗来喻比自己无人荐举,等等,这些典故的运用,都非常恰切,极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说服力。

此文辞采华美,善用排句偶语。曹植不仅诗歌“辞采华茂”,而散文这一特色也极为突出,这就是一篇代表作。文中排句偶语用得很多。如“入则事君,出则事父”、“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如此等等,这类排句偶语在文中随处可见。字句匀称,前后连贯,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给人一种谐调对称的美感。从此文所表现的丰富的内容、高深的艺术造诣来看,“建安之杰” 的美誉,非他莫属。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