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平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论盛孝章书》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时为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据虞预 《会稽典录》说: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初,宪与少府孔融善,融忧其不免祸,乃与曹公书……由是征为都尉,诏命未至,果为权所害。”当时孔融职任少府,曹操为司空兼车骑将军,大权独握,所以孔融写信给他,为盛孝章求援。
这篇短文,主要是从交友之道和好士求贤两方面来劝说曹操,希望曹操能营救盛孝章,文辞委婉,态度恳切。
文章的第一段叙写了盛孝章的危险处境。开头六句,作者感叹时间的流逝,以便引起曹操的共鸣。接着就转入此信的主题,写盛孝章的处境。在那天灾人祸的岁月,在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的情况下,只有盛孝章 “尚存”,然而,他又受困于孙权,“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处境危险,心情苦闷,这样下去,他也是不能长寿的。作者在此陈述盛孝章的险恶处境,旨在表明向曹操求援的原因,为第二段、第三段劝说曹操营救盛孝章打下了基础,以期达到使曹操同情和营救的目的。
第二章,叙述盛孝章的声望,从交友之道来劝说曹操解救盛孝章。这一段一开始,就用桓公来作比,说明只有曹操能救盛孝章。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有能力救邢国。而曹操当时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大权在握,更有能力解救盛孝章,这样用比,使曹操解救盛孝章一事在客观上就处于无法推脱的地位了。不仅如此,营救盛孝章,可以发扬他的交友之道。因为盛孝章当时是一位很声望和影响的人物,天下之清议之士,都要“依以扬声”,如果曹操能营救处于“幽执”之中,“命不期于旦夕”的盛孝章,那么,“友道可弘”。发扬交友之道,这是世人所重视的,当然曹操也不例外,所以,作者以此委婉地劝说曹操。
第三段从招贤纳士方面来劝说曹操营救盛孝章。这段开始就叙写了盛孝章“有天下大名”,是受到人们共同称赞的人物,也正如在第二段里所赞扬的 “实丈夫之雄也”一样,旨在劝告曹操,对于这样有名望的贤人,是应该营救的。继而,用 “燕君市骏马之骨”来比喻,说明即使盛孝章不是贤能之士,你如果能救他,天下也一定知道你好贤。贤能之士一定像“珠玉无胫而自至”一样,来到你的身旁。不仅如此,作者又以昭王筑台尊郭隗,用很高的礼节来对待 “小人”,招贤纳士的诚意来作比,这是在劝曹操纳贤人要有诚意,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乐毅、剧辛、邹衍等纷纷奔燕的局面。作者之所以要从这方面来劝告曹操,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贤人对治国之重要。而曹操正在“匡复汉室”,“实须得贤”,因而他抓住这个关键的问题,援引事实,陈明利害,劝说曹操。
关于用典和比喻,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诸如用齐桓公比喻曹操;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典故来比喻招纳贤才; 用 “珠玉”比喻贤才等等。这些比喻和典故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收到了空泛议论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也是本文的特点。如用 “零落”来形容陆续死去的相识之人; 用 “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等词来描写盛孝章的处境; 又如 “如流”、“咫尺”、“绝足”、“倒悬”等词语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