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玚 ·别诗二首 ·其一

2024-01-23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别诗,是与人分别而作的赠别诗,借以抒情明志。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常事,又不无情动于中,而流于外,感慨良多,伤情尤甚,故而成为诗歌所咏的常见题材。文学史上别诗之作浩如烟海,以见真情性者为美,流传千古。应玚这首短诗就具有这一特点。

这首诗写所与别者是何人难考,但从诗的内容中可知,是怀念故土。怀念故土,自然包括其亲人了,家乡的山河土地养育自己,感情深挚是常理。一旦离它而去,依依惜恋,未行先想归期,归期又难测,自然悲从中来,思潮起伏难平。应玚是汉末应珣之子,汉汝南人。近人黄节推为其家在今洛阳。此诗恐从家乡洛阳出游求仕。汉末东都洛阳,经董卓之乱,帝室西迁长安。洛阳“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萧条,千里无人烟。应玚离家出游,求仕于外,选择贤主,献身效力。这是一代人的抱负。应玚投奔曹操,成为建安七子之一,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应玚于建安十六年同徐干、陈琳、阮瑀、刘桢等与曹丕、曹植等人交游,饮酒赋诗。这首诗恐是写作建安十六年前。因为史料缺乏尚能佐证。

全诗共六句,分三层,抒发离家求仕的复杂感情。情与景相间相融,夹以议论。反映汉末一代有抱负青年在乱世中创业,为实现统一安定的能施展才智的理想社会而奋斗,虽为知己者死,但死而无怨。这是时代精神的艺术个性化。时代的共性深寓在艺术个性之中,隐现着个性美与人情美的质愫与基因。

诗的开端两句直接入题,写别时景象,暗扣诗题离别后的感伤。“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早晨日出,朝霞涌起,并且飘浮在高高的上空,到了日落时,浮云归入它生出之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境外四面环海,故称中国为四海之内,简称海内,或四海。海内有天下、国中之意。这两句是触景生情,目及早晨朝霞涌起,由此自然现象,想到浮云升起,飘浮天上,可是到了晚上还是要回到故山,有自己归宿之处。暗示出自己离家外出,如天上浮云一样,飘泊海内。晚年能否落叶归根,重回故土,前途茫然,不可知。比拟象征,含蕴深厚,不言别情,而情在其中。未上路,而先想归乡,可见对故乡、亲人、知己的感情之深。这就为下面的行役悲思作了铺垫。

诗的三四两句,叙述别后之悲思。“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这两句是化用古诗 “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句意。与亲友分别,身行役在外,而心却怀恋故土和亲友,越想越悲,以致气结而不能说话。暗示悲伤到了极点,只有呜咽吞泣而已。平平地叙事,感情却起了波澜,点出行役之苦,思乡之痛,苦痛交加,自难承受,而产生了悲伤气结不能言的行为。把感情发展到了高潮。仿佛诗意尽于此,把人引入情海之中,玩味、品尝,经历这感情的痛苦历程,这就是诗家所说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诗的五六两句绝处逢生,宕开一笔,转写未来。“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想到今后途程,岁月悠长,跋涉千里,何时能荣归故里,遥遥不可测。前途渺茫,心情暗淡,预兆着有故乡不得归的惨极心境。诗至此戛然而止,照应开端,浮云日暮有归宿,而自己的人生归宿,却难以预料,相映相衬,令人生悲。

小诗写别情而又不限于别情,熔铸着人生感慨,使诗意更丰厚,开掘出一代青年的人生追求,以及求仕的艰难,抛家舍业,拜别亲友,长途跋涉,历尽人生艰险,到头来还不知能否成就功业,荣归故里。百感交集,忧患中伤,不能自已,唯泣而已。

小诗写法富于变幻,在写景、叙事,抒情的融合中,却采取多视角透视,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开端的触景生情,有虚有实,实中间虚,概括总的情绪,暗示出复杂的思虑。写景物比拟人意,颇为精巧。浮云的运动踪迹,与人生活动有相似之处,由生到灭,又由生生不已,无休止的重复。三、四两句却写行役之苦、怀乡之悲,这是别时对别后的预想,诗意展开延伸,从一个新的视角著笔,然而又入情入理。行役劳苦在外,必然要怀乡思亲,古人所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五、六结尾两句再从时间、空间上延伸自己的人生旅途,不写苦与险,转笔写不知何时归乡。又是一个新视角,表面写归乡,实为探索归宿。虽是写个人归宿,但反映出一代青年对归宿的追求。小诗的多视角的写法都表现一个别字,围绕别字出发,拓展时空,刻画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思想感情变化。涵盖深远。极为感发人意。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