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 ·鲁都赋
昔大廷氏肇建厥居。少昊受命,亦都兹焉。山则连冈属岭,曀峡北。紫金扬晖于鸿崖,水精潜光乎云穴。岱宗邈其层秀,干气雾以高越。其木则赤桋、青松、文茎、蕙棠。洪干百围,高径穹皇。竹则填彼山垠,陔弥阪域。夏攒包,劲条并殖。蒙雪含霜。不渝其色。翠实离离,凤凰攸食。〔芳果万名,攒罗广庭。霜滋露润,时至则零。〕〔黍稷油油,秔族垂芒。残穟满握,一颖盈筐〕〔绿鹢葱鹙。〕〔巨海分焉,倾泻百川。〕水产众多,各有彝伦。 颁首莘尾, 丰颅断龂。戴兵挟刃, 盘甲曲鳞。 〔其盐则高盆连冉,波酌海臻。素鹾凝结,皓若雪氛。〕〔内有汤盐池,东西长七十里,南北七里,盐生水内,暮取朝复生。〕 〔又有咸池漭沆,煎炙旸春,焦暴濆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动。〕〔四域来求。〕〔其女工则绛□绮榖。〕〔纤纤丝履,灿烂鲜新。灵草寻梦,华荣奏口。表以文组, 缀以珠。 步蹈安审, 接趾承身。〕且观其时谢节移,和族绥宗。招欢合好,肃戒友朋。〔龙烛九枝,逸稻寿阳。赋《湛露》以留客,召丽妙之新倡。〕〔众媛侍侧,鳞附盈房。〕蛾眉青眸,颜若雪霜。〔玄发曜粉,芳泽不□。〕〔含丹吮素,巧笑妍祥。〕插曜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珰。〔袿裾纷裶,振佩鸣璜〕舞人就列,整饰容华。和颜扬眸,眄风长歌。飘乎猋发,身如转波。寻虚骋迹,顾与节和。纵修袖以终曲,若奔星之赴河。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子水嬉。缇帷弥津,丹帐覆洲,〔日幕宴罢,车骑就衢。〕盖如飞鹤,马如游鱼。应门岩岩, 朱扉含光。〔金陛玉砌,玄枑云阿。〕·路殿岿其隆崇。文陛其高骧。听迅雷于长除,若有闻而复亡。其园囿苑沼,骈田接连。绿池分浪,以带石垠。文隅琼岸,华玉依津。〔伊岁之冬,云气清晞。水沍露凝,冰雪皑皑。〕邦乃大狩,振扬炎威。教民即戎,讲习兴师,落幕包括,连结营围。〔长掩壑,大罗被。〕毛群陨殪,羽族歼剥。填崎塞畎,不可胜录。
《艺文类聚》 六十一
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之坰。
《水经注·泗水注》
彼齐诸儒,绘弁端衣,散佩垂绅。金声玉色,温故知新。访鲁都之区域,吊生之遗贞。
《太平御览》 一百五十六
此赋的创作主旨及格调与徐干的齐都赋颇为相似。鲁国,是刘桢的故乡,因而他在赋中极力赞扬鲁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美好,狩猎规模之盛大,将鲁国的气魄和声威再现于读者的面前。
开篇三句叙写了鲁都的由来。“昔大廷氏肇建厥居,少昊受命,亦都兹焉。”大廷氏,同“大庭氏”,指的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古代帝王。少昊,传说上古帝王名,从前炎帝神农氏开始建居于此,少昊受命于天,也在此建都。可见鲁都的始建者是炎帝神农氏。这也正是作者的骄傲之处。他为自己家乡有如此悠久而神圣的历史感到自豪。接着的六句则写鲁国山势险要峻美。那里有着连绵不断的高山峻岭,阴间百物之神奇居于山峡之北。精美的紫金在高山崖端闪闪发光,透明的水晶在高入云霄的山穴中潜藏着莹光。泰山邈邈,其层层秀色历历可见,它高耸入云,昂首挺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国的山岭不仅秀美怡人,而且其中潜藏着丰富的宝藏,那 “紫金”、“水精”(即水晶)显示着鲁国的富有。山里所储藏的珍宝只是财富的一个方面。接着又历数其他财富。接下的十九句写鲁国树木品种之多、花果之丰盛,庄稼之繁茂。阪域, 山坡。,指大竹。攒,聚集。秔族,指稻类。鲁国有着赤桋、青松、文茎、蕙棠等珍贵的树木、粗壮的树木有的竟达百围,高高笔直地伸向苍穹。翠竹层层,长满山坡。夏季里大竹聚集丛生,强劲的枝条一并繁茂地生长。即使受到霜雪的侵袭,也决不变色。翠竹的果实结满枝头,这是凤凰最好的食物。芳香的果品成千上万种,结满了宽阔的院庭。在霜露的滋润下,到时节就成熟落下。各种庄稼长得更是繁茂,稻子垂芒,谷穗满把,一片丰收的景象。望着那高大的树木,满坡的绿竹。丰盛的水果,成熟的庄稼,面对着这富饶的家乡,一种自豪之感怎能不在作者的心头油然而生!
继而,作者又进一步地描绘了鲁国水产之丰富。那大壑巨海,生长着各种水鸟。鹢鸟、鹙鸟等自然不在话下,还有那各种鱼鳖虾蟹。有的是头大尾长,有的是头颅丰满吻部厚厚,有的是头足宛如兵刃,背上的甲壳卷曲着厚鳞。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不仅如此,鲁国还盛产食盐。那煮盐之盆一个接一个地排列着。汲取海水注入其中,凝结的海盐,好似霜雪一样洁白。还有更为出色的盐场,东西长七十里,南北七里,盐生水内,晚上提取,第二天早晨又生了盐。可谓是奇妙已极。还有那水面宽广的名为咸池的盐池,晒干的盐,无论怎样挖取也没有减损变化。由于这种盐是 “煎炙晹春”,也就是说晒的时间较长,盐的浓度很大,因而各处都来此购盐。这里,作者不仅从总的方面描述了盐是鲁国的特产,而且又通过对两个具体盐场产盐丰盛,且优质的描述,更增加了说服力。盐是人类所必需的,而鲁国食盐资源是如此丰富,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继而作者又描绘了鲁国工艺品的美妙。鲁国妇女心灵手巧,所织的薄纱,颜色各异,绮丽美妙。所制的丝履,鲜明光灿,鞋帮上连缀的花边如同仙草相继萌生。绣花与鞋口紧相连, 再装饰上色彩交错的丝带及美丽的珠,显得更加秀美,穿着这美丽的丝鞋,走起路来极为舒适。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鲁国妇女双手灵巧,而且从她们所织的薄纱,所做的丝履来看,更反映出了鲁国的富有,人民生活富庶。
接着则描写友人团聚欢会的盛况。“且观其时谢节移,和族绥宗。招欢合好,肃戒友朋”四句,总的描写应时宴请友朋的情况。然后则具体描写热情款待宾客的盛况。“龙烛九枝,逸稻寿阳。赋《湛露》以留客,召丽妙之新倡。”这里有九支以龙为饰的大烛,并煮稻为酒祝寿。诵《湛露》之诗以留客,有“新倡”为之侍宴。可谓是招待之礼既隆盛,又周到热情。《湛露》,是《诗经·小雅》的篇名。是一首天子宴诸侯之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国当时的风俗人情。下面则具本地描绘了侍奉宾客的众美女之美。许多美女在两则陪侍。她们是“蛾眉青眸,颜若雪霜。〔玄发曜粉,芳泽不□。〕〔含丹吮素,巧笑妍祥。〕”这几句是从相貌上来写。那蚕蛾似的弯曲的眉毛,青青的眸子,如霜雪一样洁白的面颜,还有那黑发、丹唇、素齿等,将那些美女天生地造的自然之美描绘了出来。在这基础上,再加上人工的装饰;“插曜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珰。〔袿裾纷裶,振佩鸣璜。〕”在乌黑的头发上再插上闪光的发笄,耳上戴着如明月之光的耳坠。华贵的衣服长垂拖地,走起路时,衣上的金玉珠宝等饰物相撞,发出悦耳的声响。这绝世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侍女的形象。还有那些舞蹈者则是别有一番神态,他们已经“就列”,正在“整饰容华”,那愉悦的面容,微扬的眉眸,随着乐曲而放声长歌的神态,就已经令人心醉了。再看他们的动作表情:舞姿翩翩而迅疾,随着乐曲旋转,身体宛如流转的水波,模仿的舞蹈动作逼真,舞步姣美,顾盼动作与乐曲音节相和。乐曲终结之时,放纵的长袖就像流星奔赴银河。这一段对舞女的描写可谓惟妙惟肖了。那神态、动作极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从中我们亦可发现,鲁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而且是极为好客,他们为那些远朋佳宾奉献了最美妙的舞蹈。
继而作者又描写了鲁国祭祀的习俗。“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子水嬉。缇帷弥津,丹帐覆洲。”素秋,即指秋季。祓禊,古代的一种祓祭。古人为消除不祥,常常在春秋两季于水滨举行除凶祈福的活动。国子,本指公卿士大夫之子,这里泛指那些祓禊的儿童。可见,在秋季七月七日那天,银河正当在天角,百姓都去水滨祈福,孩子们也到水边嬉戏,桔红色的帐幕布满了渡口,红色的篷帐遮蔽了沙洲。可见,来参加这一活动的有大人也有儿童,人数之多无以数计。而到了傍晚“宴罢”之时,车骑都集中在大道口。“盖如飞鹤,马如游鱼”,这两句极形象地描绘出了车马之多。然后便转入了对所进宫殿的描写。那是“应门岩岩,朱扉含光。”应门,指宫中南面的正门。岩岩,高峻的样子。宫殿正门高立,朱色的门扇含着光辉。进入朱门以后,又望见了那金黄的台阶,白玉的门坎,以及黑色的屏障,入云的门阿。这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而又相称。宫殿高崇,台阶高高筑起。站在那长长的阁道上,能听见迅雷之声,好像听到了又立即消失。与高大的宫殿相称的还有那园苑沼池。池水清澈见底,水波翻动,水池四周是以石环绕。池岸的拐角和堤岸装饰得很美丽,华玉依傍着船台。从高大的宫殿到秀美的沼池,都能显示出鲁国的殷实富庶。
在那严冬之季,白雪皑皑,鲁国的人们又开始了狩猎,作者对此也进行了细致地描写。“邦乃大狩,振扬炎威”,可见这是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打猎。这时人们都奋发勇武精神。“教民即戎,讲习兴师。落幕包括,连结营围。”从这几句来看,鲁国是利用狩猎之机来进行军事训练。这样,既可获得猎物,又使人们受到了实地的军事训练。狩猎时所用的器具不一。长柄的网用来扣捕沟壑之物,大的罗网用来覆盖捕取泽野之鸟。为此,众兽无不受到损伤而死亡。禽鸟亦无不受歼杀而割剥碎裂。所获的猎物充满沟壑山谷,多得数不胜数。这盛大的狩猎场面,使人 目不暇接。战果辉煌,令人心驰神往。“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这之坰。”这二句是写狩猎之后的情景。有炎,是指炎帝神农氏,即大庭氏。史载鲁国大庭氏有库府。巨野,同 “钜野”,指山东巨野县北钜野泽。狩猎之后,可谓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难看出,当时鲁国是国泰民安,没有战争。到处是一片繁荣富蔗的景象。这样,自然也就使无数人仰慕,所以接着七句,就描写了鲁国的近邻齐人来访的情景。那些齐国的儒生们,都头戴绘弁,身著礼服,挂着佩玉和垂带前来鲁国访问,凭吊先王。这些操行优异的儒生如此举动,无疑说明了鲁国是一个令人想往之地,那些太平盛世的景象吸引了八方来客。他们要考察王朝盛败兴衰的原因,要观察国风民情,慕求群贤高尚的品德。可见,鲁国当时在邻国中的声威。
作者在此赋中详细地描写了鲁国的丰富的物产,精美的手工艺,高大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以及盛大狩猎的场面,充分表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此赋构思恢宏,能明显地看到作者受京都宫殿等汉大赋的影响。铺陈细腻,如对鲁国的珍木及鲁国妇女的工艺制品的描写,可以说是极为精美。赋中还恰当地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使所描写的优美的风景,歌舞的盛况以及狩猎的场面极为感人。这虽是一篇描写京都的赋作,但语言并不艰涩,极为通俗形象。此赋之所感人,与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此赋散失现象严重,在语意上有些不连贯之处。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