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 ·遂志赋
幸遇明后,因志东倾。披此丰草,乃命小生。生之小矣,何兹云当。牧马于路,役车低昂。怆恨恻切,我独西行。去峻溪之鸿洞,观日日于朝阳。释丛棘之余刺,践槚林之柔芳。皦玉粲以曜目,荣日化以舒光。信此山之多灵,何神分之煌煌。聊且游观,周历高岑。仰攀高枝,侧身遗阴。磷磷,以广其心。伊天皇之树叶,必结根于仁方。梢吴夷于东隅,掣畔臣乎南荆。戢干戈于内库,我马系而不行。扬洪恩于无涯,听颂声之洋洋。四寓莫以无为,玄道穆以普将。翼儁乂于上列,退仄陋于下场。袭初服之芜秽,托蓬芦以游翔。岂放言而云尔,乃旦夕之可忘?
此赋选自 《艺文类聚》。遂志,即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是一篇登山抒怀的小赋。赋中表达了自己要效身于曹操的情志,为实现统一天下的事业而贡献自己的才力的夙愿。
“幸遇明后,因志东倾”,这开篇二句就将自己要尽忠于曹操的心志表达出来了。明后,英明的君主,即指曹操。东倾,倾心于主人。刘桢是一位才气出众之人。他归属曹操之后,曹操辟为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任曹丕的五官中郎将文学等。受到曹操的如此厚爱,他深受感动,但由此也极为不安。“披此丰草,乃命小生。生之小矣,何兹云当”,从这四句的独白中,我们可以了解刘桢当时的心情。丰草,这里是指那些庸俗的小人。小生,作者自称。曹操摈弃那些小人,而任用我这个不被人看重的小书生。自己才能低下,怎能担此重任!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是很谦虚的,认为自己才德浅薄,受到曹操的器重而惶恐不安。或许为驱散内心的忧愁,他要外出优游: “牧马于路,役车低昂。怆恨恻切,我独西行。”如同放牧马匹一样,让马在路边慢行。车子低昂,置于路旁,心情郁闷愁怅,我独自向西方出游。接着就描写他所去之地,所观之景,心情也在不断为之改换。“去峻溪之鸿洞,观日日于朝阳。释丛棘之余刺,践槚林之柔芳。皦玉粲以曜目,荣日化以舒光,信此山之多灵,何神分之煌煌。”这八句是写他登山望朝日时的情景与心态。离开险峻之处的溪流,来到那连绵不断的高山的东面观看日出。也许是由于登山所致,身上沾满了荆棘的芒刺,于是他边走边摘芒刺。走在芬芳的茶林中,心情格外舒畅,特别是当他望到那红日放着光辉,白玉在其映曜下更显晶莹之时,一扫心中的忧绪。登高望远,阳光灿烂,更增添了他愉悦的情志。因而不知不觉地发出此山确实有神灵保佑,神气是多么的辉煌的感叹。可见,作者已深深地为这朝日、山上的美景所感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作者没有只停止在此处,他又“游观”,要周历群山,在那高峭的小山上,仰头攀援高枝,侧身隐藏在树荫之中。山上景致美丽,绚丽多彩,使他的心情开阔舒畅。“伊天皇之树叶,必结根于仁方。”这两句是触景生情。仁方,即仁德之方,这里是指曹操所管辖的地域。山上的树木如此美好,是天帝所栽,必然扎根在仁德之地,表达了对曹操的倾扬之情。
赋的后半部分则是描写他的志向。首先是要统一天下,结束战乱。“梢吴珍于东隅,掣畔臣乎南荆。”很明显,就是要消灭蜀、吴,统一山河。“戢干戈于内库,我马系而不行”二句,表达了他要结束战争,尽快实现太平盛世的心情。统一天下之后,又有一个治理天下的问题,因此他的第二个志向就是施恩惠、用贤人。“扬洪恩于无涯,听颂声之洋洋。四寓莫以无为,玄道穆以普将。”洋洋,指盛大的颂扬之声。四寓,指四方。这几句是说流惠下民,为百姓施恩,就能听到百姓的赞颂之声。天下安定,没有征伐刑戮,天道降福于天下之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用贤人,斥逐小人。刘桢的这个志向是极为美好的,和许多贤君明主的志向是一致的,而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所以他的第三个志向就是功成身退。“袭初服之芜秽,托蓬芦以游翔。”初服,指为官前的庶人之服。蓬芦,蓬草、芦苇,这里指生活贫苦。功成之后,穿上我那芜秽不整的平民之服,借助于蓬芦四处遨游。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情操是极为可贵的,刘桢是一位傲世逸俗之人。他忧民伤时,磊落耿直,文如其人。他那“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闻名于当时,称美于后世。刘桢诗的风格,在赋的创作中表现也极为突出。
这篇登山咏怀抒志之作,写得极为精美。在构思上就独具匠心。本来写的是 “遂志”,然而却从有幸遇到明主曹操写起,继而描写登山所见,表面看这些与写志向无关,实际上这恰恰是作者志向的基础,曹操所从事的事业,重用贤人的政策,对作者是深有启发的。另外登山所见大好河山,更激励了他要为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做出贡献。由于有前一部分的写景抒怀作基础,后一部分的叙写志向才显得更有说服力,并使读者深为他的宏伟志向所感动。也就更加赞美他的豪迈的意气,坦荡的襟怀,高贵的品格。
另外,此赋写景景美,抒情情深。语言简洁、质朴,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在刘桢的赋作中,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