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 ·长歌行

2024-10-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静夜不能寐,耳听众禽鸣。大城育狐兔,高墉多鸟声。坏宇何寥廓,宿屋邪草生。中心感时物,抚剑下前庭。翔佯于阶际,景星一何明。仰首观灵宿,北辰奋休荣。哀彼失群燕,丧偶独䒮䒮。单心谁与侣,造房孰与成。徒然喟有和,悲惨伤人情。余情偏易感,怀往增愤盈。吐吟音不彻,泣涕沾罗缨。

这一首诗因景抒情。诗人目睹被战争破坏而留下一片萧凉颓败的景象,有感于衷,追怀往事,倍增悲愤之情,读后令人回肠荡气。

“静夜不能寐,耳听众禽鸣。”首二句为第一层。诗人心绪不宁,辗转而不能入眠,室外众禽鸣叫声愈发增加诗人烦闷之情,只好披衣出来,欲释胸中所结。“静夜”是静态描写,“禽鸣”是动态描写,由静入动,转换自然,不露痕迹。首二句为全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大城育孤兔,高墉多鸟声。坏宇何寥廓,宿屋邪草生。”这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着重描写战乱破坏之惨重,也从一个侧面补写了诗人“静夜不能寐”的缘由。诗人放眼望去,偌大一个城邑已沦为一片废墟,断瓦残垣使暮夜显得更加苍茫寥廓,残留的老屋上茅草丛生,可悲的是荒城里生民百不遗一,狐兔奔窜,百鸟凄鸣。汉末以来,战争频仍,田园荒芜,瘟疫横行,人口锐减。曹操 《蒿里行》中有令人触目惊心的描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七哀诗》中亦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三国志·董卓传》曾对京城三辅一带李催、郭汜之乱所带来的破坏作过这样的记述,“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催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诗人的描写正是对这种悲惨社会现实的高度艺术概括。

从 “中心感时物”至“北辰奋休荣”六句为第三层。诗人目睹萧凉的四野感慨万端,抚剑步下阶庭,举首遥望夜空,只见群星灿灿,熠熠生辉,北极星晶莹明亮,在广宇中与诸星竞相争明。目睹此景,诗人顿时心胸开朗,一种尽扫群雄重整山河的豪壮情怀沛然而生。这一层用星空的辽阔博大富有生气反衬荒城的破败与寂寞,字里行间不乏苍凉悲壮之气。

“哀彼失群燕,丧偶独䒮䒮䒮䒮。单心谁与侣,造房孰与成。徒然喟有和,悲惨伤人情。”为第四层。盘旋于阶际的失群丧偶之燕,其形也单,其影也孤。诗人充满深情的发问:谁是你的亲密伴侣?你辛苦经营的小巢将为谁准备呢?回答他的只有摧人心肺的孤雁哀鸣声。这一层可有两解:其一,诗人对千百万惨遭战争破坏的家庭寄予深切的同情。无庸置疑,战争使无数的妻子失去了丈夫,使无数的婴儿失去了父亲,使无数的老人失去了儿子,“丧偶独䒮䒮䒮䒮”五字所展现的艺术形象不正是这种悲惨现实的典型反映么? 其二,这一层也是借哀怜失群之燕委婉曲折地倾吐自己丧母的悲痛之情。这里不妨结合第五层尾声一起考虑。“余情偏易感,怀往增愤盈。吐吟音不彻,泣涕沾罗缨。”诗人何以“偏易感”?显然内心有隐痛。诗人何以“增愤盈”?显然内心有不平之气。这种隐痛源于生母甄后为曹丕赐死。古往今来,丧母乃为人子者最大之悲哀,何况诗人之母又死于非道呢?诗人内心自然要郁结义愤与不平。正因为诗人有这种特殊的遭遇,所以才能由失群之燕而联想到千百万失去亲人的家庭,再由他人联想到自己失母之痛,故而吐吟不彻,泪湿罗缨。本诗结语沉痛. 令人不忍卒读。

诗人把国事家事自然融于一体,感怀深沉。全诗层层铺叙,脉络清晰;语言发自肺腑,情景浑然一体。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