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陈绎曾的《翰林要诀》

2024-03-10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陈绎曾 (约1286—1345?),字伯敷,号小拙,处州(今属浙江吴兴人)人。陈康祖之子,举进士,与修辽史,官至国子助教。虽口吃而异常精敏,诸经注疏,多能背诵,文辞汪洋浩博,与陈旅齐名。工书,真、草、篆、隶各得其法。著有 《文说》、《文筌》、《行文小谱》、《翰林要诀》等。
        陈绎曾的《翰林要诀》着重实际方法的剖析,不作空疏的议论。此书共分十二章。第一,执笔法。其中又分指法、腕法、手法、变法凡四法。第二,血法。第三,骨法。第四,筋法。第五,肉法。第六,平法。第七,直法。第八,圆法。第九,方法。第十,分布法。第十一,变法。第十二,法书。
        如何使前人的书法之“法”加以条理化、通俗化、实用化?可以看到陈绎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思。历代书家、书论论书法之“法”颇多,但或者是散见于篇什之中,或者是隐晦难明,或者是局限于一方面的总结,不便于学习掌握。而陈绎曾编撰的《翰林要诀》便是使书艺技法从芜杂走向条理化、从局部通向整体、从难懂晦涩导向简明易懂的尝试。这可以说是充满灵知的创造!
        《翰林要诀》的逻辑起点,便是执笔法。执笔为学书的开始,陈氏分 “��”、“捺”、“钩”、“揭”、“抵”、“拒”、“导”、“送”剖析 “拨镫法”: “晋唐以来言执笔运腕的名言甚多,以拨镫一法最关紧要,各家体验不同,言人人殊,至陈氏《翰林要诀》条分缕析,详列指掌肘腕各种官能之分布与运动,纯从读书临池相互参悟有得而成此编。”(张光宾 《中华书法史》)此不为虚言。
        由 “执笔法”进而按照 “血浓”—— “骨老”——“筋藏”——“肉洁”的逻辑进行技法剖视。“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要通过 “蹲”、“驻”、“提”、“捺”、“过”、“抢”、“衄”等法,使字 “血浓”。又通过“提”、“纵”之法使字 “骨老”。“字之筋,笔锋也;断使藏之,连处度之”,可得 “筋法”。“肉洁”又有 “捺满”、“提飞”,用笔分数等法则。
        用笔能得血、骨、筋、肉,陈氏又按平——直——圆——方——分布,分析各种笔画和结字方法以及分布方法。而技法的逻辑终点,即为 “变法”。这一点,陈氏最为卓识。有法至变法,灵活地用法,这是书法的进境。而陈氏 “变法”一章最值得玩味。陈氏云:
        情 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气 清和肃壮,奇丽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净,气自然清; 笔墨不滞,气自然和; 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圆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澹。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形 字形八面,迭递增换,一面变,形凡八变;两面变,形凡五十六变;三面以上,变化不可胜数矣。
        势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书法与情性,书法与心境、环境、书法中的形、势都当变其所当变,而能变化无穷,变幻莫测,才能进入神而化之的境界。须特别指出的是,陈绎曾对书法中 “情”、“气”与书法结构的关系探索是极有意义的,这一论题值得我们继续加以研究。
        “法书”这一章,是全篇的结束,介绍历代著名 “法书”,有的还附有简短评略。其用心是为学书者提供一份书单,指示门径。陈氏的评论也是很有见地的,比如评《大观帖》,“《淳化》之弟,蔡京模刻,京沉酣富贵,恣意粗率,笔偏手纵,非复古意,赖刻手精工,犹胜他帖耳”。如此等等,亦可供研习书法者参考。
        《翰林要诀》一卷的主旨便是陈氏所说:“右十二章,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肉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毋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矣。”这便是 “要诀”中的 “要诀”。
        《翰林要诀》问世后,受到人们的重视。冯武云: “书法之赜和盘托出。学者但要自始讫终,细心体会,自有正路可入,毋为野狐鸣盘踞胸中,轻视此编也。”(《书法正传》)但是也有人认为,此书名目太多,过于繁琐,令学者不知所主。如 《书画书录解题》云: “前人论书颇以此书为重,窃意不甚谓然,以为无论何法,简则易行。执笔一科,古来所传既已各持一说,兹编复立名目,涉于繁琐,徒令学者目眩神昏,不知所主。若曰必如是而始能作书,则用其法者,书无不佳,亦无是理。兹编所言亦姑备一说而已,未可墨守。”陈氏此书确有过分繁琐、名目太多的弊病,但是他将技法梳理后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实用,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此功绩不可抹杀。而陈氏所言不乏精义,确能启迪学书者心智,指示习书门径,这一点也不应该否认。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