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2023-09-03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小篆跟甲骨文、金文等大篆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字形修长。无论笔画多寡,字形结体均书写成长方形,而且竖画向下伸引,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种修长的形体审美特征,似乎与人体的形态审美特征有着潜在联系。人的体形也是“上密下疏”的,以修长的双腿为美,女者苗条,男者挺拔。所以,可以说小篆的字形结构美是人体形态美的一种投射。另外,修长的字形结构的基础笔画是纵势伸引的竖笔画,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源于甲骨文。
        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似乎在作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婉通圆转的刻石书和方折劲直的诏版权量书都如此,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而又以圆笔的小篆为正体,渐渐形成“婉而通”的篆书美学观。
        上述两种特征,再加上字体结构的趋简趋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就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有序性,除诏版权量上的章法类似甲骨文、金文外,刻石书都呈规整如阵的布局,自上而下的行距,自右至左的行序,已成定式。
        小篆书体作为书体演变历程中的第一个正体,除了在形态的规整匀称上确立了审美意义外,还以纯净简约的线条美感和纵势的字形笔画,对以后的书法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凡用圆转的纵势笔画运动书写点画简约洁净的行草书,人们往往目之为“篆籀气”。印章艺术更以小篆书体为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被称之为 “篆刻”。
        小篆书体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体用、不同的书字笔下、不同的时代文化环境中又有不同的风格,甚至其他书体的笔法也渗融进了小篆书体,构成了小篆书体的风格流变史。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为秦篆之正体;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在隶书起源之谜未得破解之前,人们囿于“篆圆隶方”的成见,误将方笔秦篆视为秦隶。圆笔秦篆貌似婉转圆润,内藏遒劲浑厚,结构章法整肃静穆,而笔姿流畅贯通,静中寓动。方笔秦篆以折笔、断笔法,保留了一些波动的笔痕,章法错落保留了早期金文的布局特色,字形大小随形而变,带有率意的动感。
        汉魏之际的篆书,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袁安碑》、《袁敞碑》承圆笔秦篆;《新嘉量铭》承方笔秦篆;《祀三公山碑》、《吴封禅国山碑》寓隶法于圆笔秦篆之中;《天发神谶碑》尽以隶笔写篆。各种碑额篆书也都杂以隶法。隶书笔法掺入篆书体格,虽然丰富了篆书的艺术表现,但尚属不自觉的杂交,未达到和谐融化的成熟度,以致两晋南北朝几乎成了篆书的沉寂期。

《袁安碑》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他追踪秦篆,自比李斯,以更圆转瘦劲的笔姿写小篆,画如铁线,自成体格,如《三坟记》等,后人学篆多宗之,影响颇广。但秦篆的浑厚宏肆之气在他笔下尽失,徒存骨架。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篆书得以起微澜。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徐铉徐锴兄弟、郭忠恕、释梦英、郑文宝、党怀英、杨桓、张有、吾丘衍等,均受李阳冰影响。赵孟��及其后继者拟有直追秦篆《石鼓》之雄劲,但乏超越之力,终未成大器。
        明代篆书承元代篆书之风,步趋持平,偶见浪花,以李东阳最知名,与秦李斯、唐李阳冰合称篆书“三李”。东汉曹喜篆书,史载与李斯齐名,称“斯喜”,但难考书迹。晚明赵宦光以草书笔法写篆书,号称“草篆”,标新立异,有反叛之气。此草篆有别于隶化前的草篆,是一种艺术的自觉意识之下的草篆。隶化前的草篆是功用的,赵宦光的草篆是审美的,其锋芒直露的笔画和流动贯畅的气息,已开清篆之先河。
        清初学篆者死摹李阳冰,又以复古的心态一味死守所谓的“王筋篆”——李斯书,难以藏锋施圆,剪去锋尖用秃笔,几成恶习。邓石如出,开一代篆书新风。他早期以李阳冰为基础,后遍临秦汉石刻碑铭,领悟到融会汉隶宏肆的笔法写篆书,笔画起迄不避锋芒,合方圆之笔为一体,气势开张,令世人耳目一新。受其启导的有吴熙载、徐三庚和赵之谦。赵之谦似乎走得更远,巧妙地融合北朝碑版楷书笔法于篆体,从此唐篆习气涤除一清。另外,吴咨、杨沂孙、吴大澂、黄士陵诸家纳金文的笔情字势铸入篆书,又有别于邓石如。清篆书风百花斗艳,不是 “复兴”,而是推唐超秦的大繁荣。
        篆书书体艺术的历史流变,以秦篆、唐篆、清篆为三大阶段,尤以清篆为篆书艺术创造的高峰期。这种滞后繁荣的篆书发展现象,在五大书体发展史中是很独特的。
        篆隶草行楷,篆作为书体演变时序的第一环,其艺术高峰期却在近二千年后的清朝,远在隶、草、行、楷艺术高峰期之后,似乎是一种反逻辑的逆论。个中原因,一是清朝朴学、碑学的兴起,书者莫不究心于秦汉乃至两周的金石,其文化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是宋代金石学和元朝复古书风所不可比拟的; 二是隶草行楷书法艺术在经历了此起彼伏的不同的高峰期后,已形成丰厚的艺术积淀,书者无不浸淫过这些丰富而又极为成熟、高超的艺术,以这样的艺术积淀和视野再去追求有别于今体书的篆书,无论审美情趣还是笔法技能,都无不受之影响,此即今体书的艺术成熟性和艺术积淀反作用于今体书之前的古体书——篆书。
        古体书——篆书,以一种新生的艺术风貌呈现在清朝,这足以启迪人们:更新审美视野是开拓五大书体艺术发展的关键。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