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崔瑗的《草书势》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人。其父崔骃博学善文,与班固齐名。崔瑗锐志好学,能传父业,年十八至京师,受业于贾逵,与许慎师出同门,精通天官历数和《易传》,与马融、张衡相友善。他为人刚烈质直,兄崔章被州人杀害,他手刃报仇而亡命。如此品性,致使他仕途坎坷,数度获罪免归,六十五岁时才凭“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的理由,被迁为济北相。但第二年就被人诬告有臧罪,经 “上书自讼,得理出”,然一气之下得病而卒。他临终时对儿子崔寔说:“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在盛行厚葬的社会风气中,他能如此超凡脱俗,就地薄葬,为人之品性可见一斑。《后汉书》卷五十二有其本传。
        崔瑗善书,又工章草。唐人张怀瓘在 《书断》中说:“(崔瑗)善章草,师于杜度,点画之间,莫不调畅……又妙小篆,今有《张平子碑》……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故有 “崔、杜”并称之誉。著名书家张芝草书学崔瑗、杜度,尚自谓 “上比崔、杜不足”。可见崔瑗书法在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南梁袁昂 《古今书评》说: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似以人格映照其书品。但崔瑗书迹仅传《淳化阁帖·卷二》中草书一帖,五行,三十五字。
        《后汉书·崔瑗传》说:“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汉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但现存崔瑗 《草书势》包含在晋人卫恒的《四体书势》之中。《四体书势》载于 《晋书 ·卫恒传》。
        魏晋人论书常用 “笔势”、“书势”、“字势”等语,而汉人是否有“书势”之语,尚难推求。所以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认为:“由于汉代崔瑗、蔡邕两家之文是包含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可能经过了卫恒的修改加工,因此严格说来,‘书势论’这种书法理论的出现,当以 《四体书势》为起点。”(《中国书法理论史》)这是有道理的。不过,仔细对照阅读崔瑗 《草书势》和赵壹 《非草书》,又不得不惊叹他俩对草书本体的认识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对草书产生的文化时代背景、对草书尚简省务易速的本体特征,几乎异口同声。赵壹的 “故其赞曰: ‘临事从宜’”一语,就引自崔瑗 “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事)从宜”。所以,《草书势》属崔瑗所作,是基本可定的。
        卫恒论述了草书汉兴以来的各位草书家之后,在“崔瑗作 《草书势》云”下,全文抄录。
        《草书势》首论草书产生在“惟多佐隶,旧字是删”的时代,再论草书的功用特点,“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具有 “省力”、“纯俭”的长处,一反 “古式”。最后,在 “观其法象”一语下,详论草书的审美形象。俯仰合度,方圆交织,有调和之美; “抑左扬右”,省笔在左不在右,有轻重之变;运笔先重蓄势,犹如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纵笔发势,要做到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笔连势贯,笔断意连,“放逸生奇”,一蓄一发,动静交织;收笔之势,犹如 “腾蛇赴穴,头没尾垂”,力贯末端。文末,崔瑗用“远望”、“近察”的对比审视,来说明草书之势的“摧”力和“一画不可移”的整体性、顺时运动感。他对草书的点画细节,不作详论,认为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只有在运笔书写的瞬间,依势把握,随机而变,所以他着重于“略举大较”来论述草书的本体美学特征。
        草书是动态性最强的一种书体,“势”是这种动态运笔的静态呈现。然而草书之势跟其他书体之势有何区别呢?如何在静态呈现的“势”中表现出强烈的草书动态性特点呢? 崔瑗紧紧抓住蓄势——发势——收势这三大环节,并将这“三势”放在整体的草书构成中去论述,而不是点画书写的起笔——运笔——收笔三动作。正因为他具有这种草书本体的审美感——整合型的而不是分解型的、宏观的而不是微观的——才致使他说出 “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的妙论。所以,崔瑗 《草书势》不是草书技法理论,而是草书审美理论,从“观其法象”到“远而望之”、“就而察之”,他俨然像个审美者,向我们倾诉他的审美感觉和意象。
        “势”是寓形之中的可察可识的一种感觉,“形势”一词就表明 “势”从 “形”出,无 “形”就无 “势”。如果讲 “势”落实到 “形”处,固然可嘉,但未必讲得清楚,很可能会形成有“形”而失“势”的结果。于是人们普遍使用意象比喻法来论述这种“势”的审美感觉。如讲动、静之势,最典型的意象比喻语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崔瑗就使用了类似的生动的意象来表述蓄势、发势、收势的 “势”感。就语言文字来讲,《草书势》当然受到汉赋文体的影响,亦是时代使然。
        总而言之,崔瑗《草书势》从草书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揭示了草书本体的特征,意味着草书已从实用之体升华为艺术之体,并已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崔瑗的书法审美视角,至近对赵壹、蔡邕等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