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团生活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初期教团生活也是严格有序的,从日常生活到行为举止都有规范约束。一般情况下,佛陀与其弟子在黎明前起床,洒扫庭院后进行静坐沉思。时近中午时,他们便徒步外出乞食。对于所乞的食物,当时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施食者给什么就吃什么,所以并不拒绝肉食。他们也接受邀请,到王宫或富户家中集体进餐。每天只吃一餐,过午不食。吃过饭后,回到住处,作简单的佛法讨论,然后各自坐禅或休息,直到黄昏,他们又聚拢讨论佛法。所以,晚上是他们的黄金时间。佛教教团刚成立时,佛陀及其弟子为了乞食传法,可能不分季节,全年在外云游。后来,他们沿袭沙门的既定传统,在雨季到来时安居三个月,称为“坐夏”。坐夏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夏季雨水充足,万物生长,在外云游容易伤害草木小虫。坐夏期间,他们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坐禅修行,接受供养。“解夏”后他们又开始外出云游,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白天乞食传教,晚上在城市或村庄附近的树林或花园中休息。他们的休息地,离寻常人家不能太近,以防打扰清修;也不能太远,以便次日可在正午前乞到食物。
        佛教教团还形成了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如服饰,要求衣着整齐,禁止裸体(耆那教天衣派教徒裸体),僧衣用三块黄色棉布缝制,不许用其他颜色、其他材料制作,由虔诚的居士供给。还规定,财物归教团集体所有,个人财物仅限于三件僧衣、一根腰带、一个乞食用的钵、一把剃刀、一枚针和一只水囊。僧人得到的一切布施,都必须交给教团,充作公物;若有人以金银布施,僧人不许接受。因此初期佛教教团的公物数量很有限。
        佛教教团刚成立时,佛陀并没有制定戒条的打算,他对弟子们的求道之心和道德意识抱有极大的信心。在他看来,他的教团内部应该只有和平、安静、慈悲、友爱,不会有纷争。但随着教团人数的增加和成分的复杂化,各种矛盾纷争开始在教团里出现,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戒律加以约束。据说,佛陀在世时,曾为“七众”制定了不同要求的戒条,通常为,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戒,在家的男女居士则有三皈、五戒等等。当然,这些戒条不是一次形成的。教团内部每发生一起冲突,佛陀便根据情况酌情裁断,制定出相应的一些规则,这样的规则日积月累,就成了佛教的戒律体系。初期教团虽然已是戒律森严,但佛陀更重视的是僧侣之间的友爱关系。他曾经亲自为一位身患痢疾的比丘洗澡,照顾他休息,并以此为例教育众位比丘,让他们互助互爱,这种友爱精神是佛教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