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的思想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介绍佛教的宇宙模式及时空观念以前,先介绍一下佛教的数字序列。
        在佛教的基本典籍《俱舍论》中,介绍了这么一套数字序列:
   一;
  10个一,十;
  10个十,百;
  10个百,千;
  10个千,万;
  10个万,洛叉;
  10个洛叉,度洛叉;
  10个度洛叉,俱胝;
  10个俱胝,末陀;
  10个末陀,阿庾多;
  10个阿庾多,大阿庾陀;
  …………

        10个大毗步多,跋罗搀;
        10个跋罗搀,大跋罗搀;
        10个大跋罗搀,阿僧企那。
        最后的这个阿僧企那的梵文原意为“无量”,按照《俱舍论》的数字序列,它是10的51次方。我们现在很难想象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采用现代科技,科学家现在能够探测到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天体是1988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与宇宙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合作发现的[4G41.17]号。该天体距离地球117亿光年,折合成公里,大约为1.1× 10的23次方。按照宇宙一诞生就急速膨胀的宇宙膨胀模型,科学家计算出我们地球到宇宙“尽头”的距离是130亿光年。折合成公里也就是1.2× 10的23次方。即使折合成毫米,也就是10的29次方。而一个阿僧企那竟然有10的51次方,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字了。
        印度佛教的不同派别、不同经典对数字序列的叙述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这儿就不一一介绍了。不但佛教如此,印度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也都有类似的数字序列。因此,这套数字并非佛教的独创,而是印度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数学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开始,人们只是认识具体的人或物,以后,慢慢地从中抽象出数的概念。一般来讲,人们认识数,总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凡是现实生活中用不着的,人们就不会去创造它。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居民,由于生活范围狭窄,据说至今认识的数字不超过十个,碰到超过十的数目,他们就说很多,相互也就理解了,并不去深究它到底是多少。我们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包括数学文化。我们祖先创造的数字序列是:个、十、百、千、万、亿、兆。最大的“兆”也只有10的12次方。从古到今,中国人日常所用的,也就是这几个数字了。古代中国另外还有几个大数:京,即一千万,10的7次方;垓,即一万个京,10的11次方。垓上还有秭、壤、沟、涧、正、载等六个大数,每个数依次为前一个数的一万倍,最大的“载”为10的35次方。虽然有这些大数,但知道有这些大数的中国人实在寥寥无几,因为日常生活根本用不着。而印度人不仅创造出如此庞大的数字,还动不动就来个“阿僧祗数(即阿僧企那)”,他们用它来干什么呢?
        印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蔑视无常,追求无限。他们认为,一切有生有灭的东西,哪怕它的寿命再长,总有终了的一天。因此,都是不值得追求的。只有永生不死的东西才值得留恋。环视我们四周,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之中,都在不断地生生灭灭之中,哪有什么无限的东西呢? 所以,他们要到我们这个世界之外去追求无限,追求永恒。他们认为确实存在着那样一些“超级”世界,在那里,时间、空间的尺度都与我们这个世界不同。比如说,印度人认为,因陀罗(一种天神)的一天,相当于人间的一年。那么,我们当然不能用一般的时间尺度去衡量因陀罗世界的时间了。而因陀罗的世界只是许许多多“超级”世界中的一个。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就与人世间与因陀罗世界的差别一样。因此,人世间的普通人,如果想要了解、衡量高层次世界的事物,就必须要用天文数字了。因为长于玄思、追求解脱、追求无限的古代印度人经常思考那些必须用天文数字才能表述的东西,所以他们创造出了如此庞大的数字序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