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点行为的集会——布萨
布萨一词是梵语Posadha的音译,意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等。佛教僧众于阴历每月的十五、三十两日(月小为十五、廿九两日)聚集一起,读诵戒条,并自我检查半月以来有无犯戒之事,称为布萨。在家居士则于每月的六斋日举行布萨诵戒。
布萨渊源于古印度一般宗教习俗。早在吠陀时代,印度就有布萨祭法,即是在新月祭与满月祭的前一天举行预备性祭典,称为布萨。祭主在这一天禁食,安住于清净的戒行,以达到身心清净。佛教产生以后,释迦牟尼吸收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在僧团内规定了布萨制度,但内容与当时一般宗教的布萨有所区别。关于每月布萨日期和次数,经律中说法不一,有说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廿三日、廿九日、三十日的“六斋日”为布萨日;有说每月的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也有的说每月的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廿三日、廿九日是布萨日,经律中记载更多的是以每月的十五、三十两日为布萨日,中国寺院也大多以这两日为布萨日。
佛教戒律因人而异,有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与沙弥尼戒等。这些戒律有的依男女性别,有的依受戒的层次而制定。虽然僧侣们共住一处,但诵戒时仍依所受持的戒律分别诵戒。比丘诵戒时,非比丘不能窃听;比丘尼诵戒时,非比丘尼不能窃听。比丘尼诵戒前要请求比丘僧教诫,所以比丘尼的诵戒日晚于比丘诵戒日一天。
布萨的内容与程序大致有五:结界;忏悔;处理各种僧事;派遣一位二十戒腊的比丘前往教诫比丘尼;诵戒。布萨之前预先结界,即规定在一定区域内的僧侣必须参加。僧团讲究僧侣和合,如果有人无故缺席,布萨就不合法;若有人因病不能参加,必须委托同住的僧侣请假,说明自己半月来无犯戒之事(称作“与清净”),并对布萨中的一切僧事表示无条件的同意(称作“与欲”)。布萨中,所有僧侣(包括“与欲”僧侣在内)都不得违犯戒律,如果有人违犯而又不坦白忏悔,布萨就不合法,因而布萨诵戒之前必须忏悔。中国寺院举行忏悔一般在布萨的前一天晚上,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座比丘主持忏悔仪式。
忏悔程序为先沙弥后比丘。沙弥进堂后排班,顶礼上座比丘三拜,合掌长跪。上座比丘先训导诸沙弥,然后鸣尺一下问道:“诸沙弥,第一不杀生戒有犯否?”有则答有,没有则回答无。十戒一一问毕,有违犯者依律处罚。忏悔完毕,维那高呼:“诸沙弥等一齐三礼,次第出堂,听楗椎声同众上堂礼佛。”众沙弥依次出堂,沙弥忏悔仪式便告结束。
其次比丘忏悔。众比丘集齐后,上座高声问道:“僧集否?”维那回答:“已集!”“和合否?”“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已出!”“僧今和合,何所作为?”“阡悔羯磨!”如此按忏悔羯磨仪式一问一答后,上座开始训导。训导完毕,鸣尺一下大声问道:“今问诸大德现前有犯者否?”有犯则答有,没有则保持沉默。
布萨正日,僧众齐集说戒堂,比丘、沙弥各依戒腊(戒龄)次序而坐。先诵沙弥戒,诵完以后,沙弥依旧退出说戒堂。众比丘翻开戒本,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后再唱开经偈。宣称完毕,上座如前忏悔仪式一样询问维那“僧集否? 和合否? 未受具戒者出否?”在此还得询问“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及“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如果有因故而请假的比丘,受委托者就回答有,并出位顶礼上座一拜,合掌长跪,说明情况。如果有比丘尼来求教诫,就得差遣一位具有二十戒腊以上的比丘前往。若无人愿意去,则由上座让来者转告比丘尼几句策励上进的话。
僧事处理完毕,上座又开始询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众僧回答:“诵戒羯磨。”上座再三次问道:“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由于已经忏悔,有违犯戒律的人已依律处分,所以僧众保持沉默,接着开始宣读戒条,诵读完毕,僧众合唱回向偈。
有时因外界条件的限制,诸如战争、洪水、地震等,不能全部完成布萨诵戒仪式,这时诵到第几条戒,就截止在第几条。上座可以立即宣布:“诸大德,已诵至某处,余者僧常闻。”有时情况迫在眉睫,连戒序也不能宣诵,上座则宣布:“诸大德,今半月布萨,各正身、语、意,莫放逸!”就宣告诵戒仪式结束。
比丘凡四人以上共同居住,每半月都必须依照上面的仪式如法举行布萨。但有的寺院只有一两位僧侣居住,根据律制,一人独处,每半月也得诵戒,诵戒时自具威仪,自我三说“今僧十五日诵戒,我某某清净”之后,开始诵戒;如果是两三位僧侣共住,诵戒前互相对说“大德忆念,今僧十五日诵戒,我某某清净”。如仅两三位僧侣共住,举行布萨时不能请假。
读诵菩萨戒在佛殿举行,诵戒仪式如前,只是凡受过菩萨戒的僧俗均须参加,其排序顺次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各按戒腊先后而坐。
布萨渊源于古印度一般宗教习俗。早在吠陀时代,印度就有布萨祭法,即是在新月祭与满月祭的前一天举行预备性祭典,称为布萨。祭主在这一天禁食,安住于清净的戒行,以达到身心清净。佛教产生以后,释迦牟尼吸收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在僧团内规定了布萨制度,但内容与当时一般宗教的布萨有所区别。关于每月布萨日期和次数,经律中说法不一,有说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廿三日、廿九日、三十日的“六斋日”为布萨日;有说每月的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也有的说每月的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廿三日、廿九日是布萨日,经律中记载更多的是以每月的十五、三十两日为布萨日,中国寺院也大多以这两日为布萨日。
佛教戒律因人而异,有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与沙弥尼戒等。这些戒律有的依男女性别,有的依受戒的层次而制定。虽然僧侣们共住一处,但诵戒时仍依所受持的戒律分别诵戒。比丘诵戒时,非比丘不能窃听;比丘尼诵戒时,非比丘尼不能窃听。比丘尼诵戒前要请求比丘僧教诫,所以比丘尼的诵戒日晚于比丘诵戒日一天。
布萨的内容与程序大致有五:结界;忏悔;处理各种僧事;派遣一位二十戒腊的比丘前往教诫比丘尼;诵戒。布萨之前预先结界,即规定在一定区域内的僧侣必须参加。僧团讲究僧侣和合,如果有人无故缺席,布萨就不合法;若有人因病不能参加,必须委托同住的僧侣请假,说明自己半月来无犯戒之事(称作“与清净”),并对布萨中的一切僧事表示无条件的同意(称作“与欲”)。布萨中,所有僧侣(包括“与欲”僧侣在内)都不得违犯戒律,如果有人违犯而又不坦白忏悔,布萨就不合法,因而布萨诵戒之前必须忏悔。中国寺院举行忏悔一般在布萨的前一天晚上,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座比丘主持忏悔仪式。
忏悔程序为先沙弥后比丘。沙弥进堂后排班,顶礼上座比丘三拜,合掌长跪。上座比丘先训导诸沙弥,然后鸣尺一下问道:“诸沙弥,第一不杀生戒有犯否?”有则答有,没有则回答无。十戒一一问毕,有违犯者依律处罚。忏悔完毕,维那高呼:“诸沙弥等一齐三礼,次第出堂,听楗椎声同众上堂礼佛。”众沙弥依次出堂,沙弥忏悔仪式便告结束。
其次比丘忏悔。众比丘集齐后,上座高声问道:“僧集否?”维那回答:“已集!”“和合否?”“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已出!”“僧今和合,何所作为?”“阡悔羯磨!”如此按忏悔羯磨仪式一问一答后,上座开始训导。训导完毕,鸣尺一下大声问道:“今问诸大德现前有犯者否?”有犯则答有,没有则保持沉默。
布萨正日,僧众齐集说戒堂,比丘、沙弥各依戒腊(戒龄)次序而坐。先诵沙弥戒,诵完以后,沙弥依旧退出说戒堂。众比丘翻开戒本,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后再唱开经偈。宣称完毕,上座如前忏悔仪式一样询问维那“僧集否? 和合否? 未受具戒者出否?”在此还得询问“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及“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如果有因故而请假的比丘,受委托者就回答有,并出位顶礼上座一拜,合掌长跪,说明情况。如果有比丘尼来求教诫,就得差遣一位具有二十戒腊以上的比丘前往。若无人愿意去,则由上座让来者转告比丘尼几句策励上进的话。
僧事处理完毕,上座又开始询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众僧回答:“诵戒羯磨。”上座再三次问道:“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由于已经忏悔,有违犯戒律的人已依律处分,所以僧众保持沉默,接着开始宣读戒条,诵读完毕,僧众合唱回向偈。
有时因外界条件的限制,诸如战争、洪水、地震等,不能全部完成布萨诵戒仪式,这时诵到第几条戒,就截止在第几条。上座可以立即宣布:“诸大德,已诵至某处,余者僧常闻。”有时情况迫在眉睫,连戒序也不能宣诵,上座则宣布:“诸大德,今半月布萨,各正身、语、意,莫放逸!”就宣告诵戒仪式结束。
比丘凡四人以上共同居住,每半月都必须依照上面的仪式如法举行布萨。但有的寺院只有一两位僧侣居住,根据律制,一人独处,每半月也得诵戒,诵戒时自具威仪,自我三说“今僧十五日诵戒,我某某清净”之后,开始诵戒;如果是两三位僧侣共住,诵戒前互相对说“大德忆念,今僧十五日诵戒,我某某清净”。如仅两三位僧侣共住,举行布萨时不能请假。
读诵菩萨戒在佛殿举行,诵戒仪式如前,只是凡受过菩萨戒的僧俗均须参加,其排序顺次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各按戒腊先后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