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寺院

2024-02-11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洛阳是唐代的两京之一,北依邙山,南对龙门,东过瀍水,西至涧河,物产富庶,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洛阳历史悠久,有旧城、新城之分。唐代的东都洛阳属于新城区,隋代始建,位于汉魏旧城旁,叫“新都”。新都在唐初就破败不堪,武德四年(623)废。贞观六年(632)称“洛阳宫”,高宗时始命名为“东都”。武则天擅权后改称“神都”,则天下台后恢复“东都”。玄宗天宝元年(742)称“东京”,肃宗上元三年(760)以后又恢复“东都”旧称。
        唐代洛阳佛寺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其京城地位的盛衰而盛衰。由以上名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来洛阳佛寺的兴盛期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
        众所周知,李唐王朝之得天下是先取京城长安建立国号,然后才四处发兵平定全国。所以如上一节所述,京城长安的佛寺发展要先于外州各地。建国之初,李唐王朝对京城以外各地的佛寺采取了很慎重的态度。因在战乱中,僧俗各为其主效力,故平定王世充之后,敕令“伪乱地僧是否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余者从俗”(《续高僧传》卷二四《慧乘传》)。对那些在战乱中站在李唐一边的寺僧则给予支持和扶助,如少林寺的武僧曾帮助过秦王李世民,因而战后不但不禁该寺,反而封少林寺僧人为将军,赐少林寺田庄。高宗以后洛阳成为都城,帝室经常巡幸,由于朝廷上下崇信佛教,竟相在洛阳营造寺宇。影响比较大的佛寺有宜人坊荷泽寺、修行坊奉国寺、南市长寿寺、延福坊大福先寺、道光坊昭成寺、归义坊太平寺、殖业坊卫国寺、毓材坊大云寺、教义坊太原寺、教业坊天女寺,以及大敬爱寺、圣善寺、弘圣寺等。
        作为京城来说,洛阳佛寺发展虽比长安慢了一步,但建造者的情况差不多,多为皇族贵富所修。高宗在长安为皇太子修了西明寺,到了洛阳又为太子造大敬爱寺,用钱二十余万贯,寺宇堂殿,巧穷鬼神,佛像幡花,妙极天仙。其他如修行坊奉国寺,本是张易之的家宅。观德坊景福寺,本是千金公主家宅。教义坊太原寺,本是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宅,荣国死后立为寺。武则天登上阳宫遥见该寺,心中感伤不已,下令将该寺迁至积德坊,先后改名魏国寺、大福先寺。武则天特作《大福先寺浮图碑》以作纪念。又如太平寺,是太平公主垂拱二年(686)为武则天所建。卫国寺,是节愍太子神龙二年(706)所修。
        对洛阳佛教影响最大的是武则天。洛阳的名刹大寺几乎都有武则天的“功德”:遣武三思赉书信金帛赴少林寺,愿继续维护三宝,使寺宇重得庄严;修白马寺,以亲信薛怀义为寺主;镌奉先寺大像,助“脂粉钱”二万贯;菩提流志入洛阳,令居大福先寺译经;梁王请置伽蓝,赐名“香山寺”;提云般若谒见,令安置于魏国东寺;革命称“周”,两京及诸州各建大云寺;大福先寺财货山积,令法藏法师检校;开佛授记寺译馆,令慧超、义净等为译主。久视元年(770)造白马阪大佛像,宰相狄仁杰疏谏,有“今之伽蓝制过宫阙”之语,可见当时佛寺是如何豪华了。武则天死后中宗为其追福造圣善寺,不久又下令圣善寺向外再开拓五十步,以广僧房,于是又掀起一场风波,直臣宋务光上《谏开拓圣善寺表》。睿宗登基,寺庙营造仍然不息。太极元年(712),时属春旱,两京寺庙营造照旧,裴上疏谏之,说:“农桑失时,户口流散,纵寺观营构,岂救黎元之弊哉?”(《旧唐书》)卷一○○《裴传》)
        说起洛阳的佛寺,不能不谈及惠范和怀义。这两人都是僧人却不守清规,交结权贵,出入禁闱,诡惑后妃。慧范家财万贯,初与张易之结好,张易之被杀后又与太平公主拉上关系,中宗为了给武则天祈冥福,将章善坊的中兴寺重新修建,寺内造“报慈阁”,寺名改为“圣善寺”,命慧范为该寺寺主,封上庸郡公、三品御史大夫。怀义则是武则天的宠幸,劝说则天修白马寺。寺修好后怀义为寺主。又在敬爱寺内别造殿宇,改名“佛授记寺”。后来怀义厌入宫中,常居白马寺,选健壮白丁度为僧,数达千人。言官疑其有奸,上书弹劾,结果仅将众僧流配,怀义安然无恙。武则天留恋御医,怀义恩宠渐失,颇有怨言,以至于焚明堂、天堂,日益骄倨,惹得则天大怒,终于将怀义缢死,尸体送回白马寺火化。
        玄宗以后,洛阳佛寺仅维持旧貌。但在全国来说,洛阳的佛寺仍然影响比较大。密宗祖师金刚智、善无畏、不空,禅宗领袖义福、神会等,都在洛阳有过重要活动。或弘扬家风,或创宗立派,如神会禅师,本是曹溪慧能门下,师承“顿悟”之说。当时两京地区由于武则天请北宗祖师神秀弘法,流行的是“渐悟”思想。神会乃杖锡北行,先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广集僧众,论定禅宗正统。天宝四年(745)神会人洛阳荷泽寺,在该寺为慧能立影堂,宣扬《南宗定是非论》、《显宗论》等,继续非斥北宗,宣扬本门禅法,使得神秀门下日益冷落,而南宗宗风独尊天下。后人追溯禅宗的法统,因神会曾长期在洛阳荷泽寺著书立说,遂尊其法统为“荷泽宗”。
        西京长安有著名的“三大译场”——大兴善寺、慈恩寺、荐福寺;洛阳也有几所著名的译场,所译出的经典也很有名。白马寺译场属于比较早的一座,永徽六年(655),罽宾国僧人佛陀多罗在这里译《圆觉经》。永昌元年(689),于阗僧人提云般若奉命在魏国东寺(后改名“大周东寺”)译《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助译者有战陀、慧智、复礼、德感等。特别是于阗僧人实叉难陀在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时,武则天亲临法座,自擎管毫首题品名,并题写序文;宣读梵本的是著名的高僧义净和菩提流志。不久,译场移佛授记寺,至圣历二年(699)才毕功。在佛授记寺开过译场的还有印度婆罗门李无谄,译《不空绢索陀罗尼经》。印度僧人阿你真那,译《自在王咒经》。菩提流志,译《般若波罗密多经》、《宝雨经》等。菩提流志译场还在大周东寺工作过较长时间,译出《实相般若波罗密经》等六部。《大宝积经》大部分也是在这两个译场译出的。这部经是丛书性的经集,部头很大。当年玄奘三藏在长安译完《大般若经》后,有人劝请译这部经。玄奘说译此经要花费的气力不下于译《大般若经》。勉强译了数行后便因精力不支,无法继续,留为终生遗憾。结果由菩提流志花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玄奘未竟的宏业。这部经开译时朝廷为了表示隆重,敕令于大内的佛光殿开题,帝亲任笔受,百官群僚和后宫嫔妃侍坐一旁。菩提流志还去长安译过经,但不久就返回洛阳,最后也终于洛阳长寿寺,诏葬于龙门,起塔供养。另外如“中国四大译师”之一的义净大师,也在洛阳工作过较长时间。义净求法从南海归来,武则天亲自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僧俗云集,鼓乐喧天,把义净安置在佛授记寺。不久,义净奉诏于大福先寺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译场。译了二十部经后缮写进上,武则天非常高兴,仿照唐太宗为玄奘译经写《圣教序》,也作了一篇《圣教序》,标在经首。中宗第二次登基后,继续令义净在洛阳大内的内道场和大福先寺译经。命兵部侍郎崔湜和给事卢粲担任润文正字,令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译出《庄严王经》等四部,中宗也仿照前代的故事,写了一篇《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标在经首。
        玄宗以后的各朝不常去洛阳,所以洛阳佛寺的维修多由信徒出资。平淮西生擒吴元济的裴度,是宪宗朝的宰相,后因不满宦官专权,辞官长居洛阳。因平淮西有功,朝廷赏赐很多,这些财帛都存在洛阳集贤坊他的家里。裴度晚年奉佛甚笃,用这些钱财重修了大福先寺。修好后想请白居易撰碑纪念,不意名士皇甫湜自告奋勇,请斗酒而还,趁醉意未消立挥而就。次日将碑文呈裴度,果然文思高古,字字珠玑。裴度遣人送巨资以酬,皇甫湜不悦,言自己所撰非寻常可比,若要酬谢,全文三千二百五十四字,每字非三四匹绢不可。裴度听后大笑:“真不羁之材!”尽如其数酬之。还有龙门的香山寺,也是洛阳名寺,至今存留。李白曾在这里吟出“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的诗句。则天当政时曾屡加修葺,其后年久失修,日渐倾圮。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常来这里,留连忘返;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请为自己写墓志铭,酬以重金。白居易推却不成,用这些钱修了香山寺,使得“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如今香山寺依旧,胜迹宛在,只是岁月悠悠过,物是而人非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