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院

2023-02-16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少林寺坐落在五岳之一嵩山西麓,面朝嵩山第二峰少室山峰,背依五乳峰,寺为古柏苍松所拥绕,故有“少室山林之寺”的称谓。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不但独开禅宗的天下,且高僧辈出,译经众多,建筑宏伟古朴,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少林寺也因之名传甚广,香火极盛,有关它的故事、传奇,或正史,或野史,扑朔迷离,难辨真伪。因而只能在博采百家、删繁就简的前提下,略话少林寺之历史沿革和名僧大德,简介佛刹的建筑碑刻,浅涉武刹雄风,旁及少林诗篇。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是孝文帝为天竺僧人佛陀建立的禅院。从这以后,历代在各地承袭其名,先后建造的“少林”寺院很多。佛陀于太和十七年至北魏,后随文帝迁都洛阳,因他善好禅法,深得崇佛的孝文帝的礼遇,且喜爱幽栖林谷,而常住嵩山。相传他遥看嵩山,若一巨莲,便有莲花之上托佛寺的设想,就在少室山建寺,供给衣食。由于寺处少室山林,故名少林。佛陀又在寺西建造了舍利塔,在寺中建造了翻译佛经之室——翻经堂。从此以后少林译经不断,声名日益远播。根据佛教传说,少林寺建成后约三十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渡长江由南至北,来到了少林寺,在这里讲授佛理,广授禅宗,倡导修身静心的观壁法,在寺内面壁九年。今日的少林寺内尚有一块“达摩面壁石”,相传年深日久,达摩的身影竟因其心诚志笃而印在石壁之上,为寺中一胜迹。从此少林佛寺高僧辈出。禅宗门人有惠可、道风、僧稠等等,都是一代大师。其中僧稠法师禅定工夫十分深厚,技艺奇特,孝明帝时曾三诏不应,而每次定恒入静达十余天,被称为我国禅定功夫最深之人。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废佛,寺宇被毁。隋代大兴佛教,敕令恢复少林寺,赐柏谷坞良田百余顷。隋末动乱,唐太宗李世民时为秦王,在消灭王世充兵乱中,少林寺高僧志操、惠汤、昙宗等十三位大师组织少林僧团,救李于危难之中。唐建立后,得殊荣而名扬于天下。在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亦曾奏请在少林寺中静修,但太宗不愿他远离长安,未能成行。唐高宗及武则天时,都曾亲临少林。唐武宗禁佛,少林寺再遭劫难,寺院大部被毁。到五代时期,寺院已不复往日之盛;宋代曾有过小规模的修补工作。元代皇庆元年(1312)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寺,并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于此,重振宗风,演武礼佛,僧众多时达两千余人。明代前后有八位皇子到少林寺出家。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对少林寺多有光顾。今日山门“少林寺”的匾额,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所赐。少林寺在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变迁中,几经荣辱、几度兴衰。最近一次重大打击则在1928年,其时国内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派兵纵火焚寺,火光冲天,历时达四十多天,致使寺中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主要建筑以及佛像、法器化为灰烬 。寺内尚存有山门、客堂、千佛殿、白衣殿、地藏殿、达摩亭,以及碑林、塔林等,近年来曾多次修缮。

河南嵩山少林寺大门

明代达摩面壁图(陕西博物馆藏)


        少林寺院建筑十分壮观,体制上与丛林禅门相仿,但气派宏大。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跋陀殿、阎王殿、钟楼、鼓楼、紧那罗殿、祖堂、东库房、西库房、东客堂、西客堂、法堂、方丈、立雪亭、佛祖殿、毗庐阁、白衣殿、地藏殿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寺后,有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等。现在少林寺内尚存的有山门和其后面的殿堂,即客庭、达摩亭、千佛大殿及其东西两座配殿白衣殿和地藏殿,沿中轴线上原有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于今仅存遗址。现有建筑最主要的是千佛殿,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在后墙有一巨幅彩绘壁画,画幅高达27米,画面计300余平方米,以五百罗汉朝毗卢为中心,再现佛事之隆盛。五百罗汉共分为三十五组,每一组都蕴含着一个佛教故事。整个画面构图井然有序,人物神态各异,色彩明艳夺目,堪称一绝。大殿铺砖地面上留有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浅坑,俗称“脚窝”,这是寺僧习武日久年深的遗迹。白衣殿是配殿,供着白衣大士铜像,是清朝末年的建筑。后壁的墙上都绘有壁画,北壁与南壁的两端,分别绘有“十三棍僧救唐王”和“少林和尚紧那罗御红巾”的片断,在主墙上绘制着“少林拳谱”,表现了武僧习武时的各种形态、招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初祖庵在寺的西北方向约一公里处,相传这里也是当年达摩大师面壁九年的地方。今仅存一宋代所建大殿和两个清代建的小亭,都是木石结构,在石柱的落款处刻有“大宋宣和七年佛成道日焚香书”,为这个建筑再造的确切年代,后壁上嵌有以后修缮的碑记。大殿建成于公元1125年,它的梁架采用十六根石柱和弯曲圆木合成,石柱、裙墙等处都镂花雕刻,十分精美,反映了宋代的建造工艺水平。
        提到“武刹雄风”,人们就联想到少林寺。它“武以寺名,寺因武显”。清代的《少林寺志》中有这样叙述:达摩祖师本无意于腾挪扑打,亦无心于武籍的研磨与探微,只因长期静坐修行,周身麻木,因而活动身体,时间长了就将各种兽类的捕捉进避之势揉于动作,而意趣日进,逐步发展成一种健身性的手法,且众僧听经日久,也愿意活动筋骨,从而历代僧人不断完善、补充,在乱世中又确实可以御敌。既然有利于佛门弟子,因而广收民间武术的精华,僧人加以演练,逐渐形成名扬四海的少林拳术,又拓展成棍术,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源流。
        据无谷介绍(见《大地》1981年第一期),少林武学著述大致有:明代万历年间程冲斗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是少林武术现有的最珍贵的资料。清末,上海《天铎报》副刊发表了传抄本《少林宗法》,辛亥之后中华书局出版的署名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此二书内容相近,略有区别。另外,还有《少林内功秘传》及在民间流传百余年、长期以来被视为少林内功秘本的《易筋经》。清光绪年间王祖源在少林寺“尽得其《内功图》”,经其删改,与《十二段锦》合刊刻成《内功图说》,流传较广。日本僧侣宗道臣三十年代在少林寺学艺,1946年归国后编撰出版《少林寺拳法》多种,1980年春第六次访华时,特地在少林寺立碑,上书“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以示饮水思源。据说日本的少林寺拳法联盟学员竟达百万之众。
        武刹是少林寺的一大特点,而历代咏诵少林寺的诗句也是珠圆玉润,且“大半出自名人笔”。“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唐· 沈佺期);“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唐· 宋之问);“登山临水分无期,泉石烟霞今属谁”(唐· 白居易);“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澄泉洁余习,高鸟唤长往”(金· 元好问);“万山微瞑一钟鸣,古寺深秋倦客情”、“渐闻钟声出沓霭,得路谁怜马仆功”(元· 李梦阳);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今者何寂寥? 阒哉成芜秽”(清· 顾炎武)。这些诗句多寄情于山林古寺,道出佛寺之环境,慨人世之纷扰。与“顿足”而“惊沙”,“翻身”而“狮吼”的雄风并行不悖,相映成趣,成为少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寺内保存着自唐以来的众多碑碣石刻。大雄殿遗迹前,为一片碑林。有唐代王知敬书写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以及《太宗文皇帝御书》,此碑高约9尺,宽约4尺有余;宋代书法家米元章书写的《第一山》、《宜山画竹》;明代题达摩面壁石和《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达摩渡江画像;清代的《乾隆御书碑》。此外,还有近年新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归山纪念碑》。寺中还保留有《唐太宗赐少林教碑》、《少林寺碑》等重要碑刻。这些碑刻融书法、字画、雕刻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极有史料与研究价值。
        少林寺山门向南行约二里处,就是称著于世的少林寺塔林。塔林为少林寺历代主持及高僧的墓地。德高望重的寺僧圆寂后,将其骨灰埋于地下,在上面建一砖塔,表示永久性的纪念。塔林中有各代修建的塔约二百三十余座,塔形各异,有圆的、方的、六角八角等形;高低不等,高的十余米,低的两米有余,构成了一个整体。为中国寺院的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宝库。

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


        总之,少林寺无论是从寺院建筑、佛经译著,还是从诗文武学、碑碣石刻来讲,都是我国佛教文化中十分宝贵的遗产。近年来,修缮频频,且名声日远,电影、小说、电视等许多大众传播媒介,都给它披上了一层更加光彩引人的灵光。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