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
“不真空论”着重说明了世界本原的“不真”、“空”的特性。那么,这个本原怎样成为世界万象的依据呢? 天台宗创始人智提出“一念三千”,企图来解决这一问题。
智,在本书“星宿灿烂”中已经介绍。 他倡导的“一念三千”是涉及本体论与宇宙论的著名论题。
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它主要是教人如何解脱生死痛苦,达到所谓清净极乐的境界(“涅槃”)。一般地说,佛教认为众生的生死和涅槃的主体是心(精神现象),必须控制心的活动,即要“安心”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由此佛教十分重视对心的分析,建立了相当细致、烦琐的心学理论体系。
智也非常重视对心的分析,提出心有两种能力:一是生起一切事物,二是含摄一切事物。同时,心是念念相续的,从宗教修持实践来说,必须重视当前一念(即系念、观照)对心的分析,要落实到具体的一念上来。由此他提出了“一念三千”的禅观,即禅定观照宇宙万物的学说。
智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法”,指事物;“心”,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世界上并没有真实的事物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心的变现。心是怎样变现出千差万别、森罗万象的世间万物的呢? 智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法界”,界是“种类”、“类别”的意思,各种事物都有差别,各有分界,名为“法界”。“介尔”,一点点。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佛教将具有情识的生物(“有情”、“众生”)判为“六凡”(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十个层次,称为“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是互相联系、转化(转世)的,可以升降或示现。如地狱界可以转化、上升至佛界,佛界可以向下示现为地狱界等。这样“十法界”互具而成“百法界”。再是,佛教把世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五蕴世间”,“五蕴”旧译“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五蕴就人来说是指色(物质构成的身体)、受(感情)、想(意想)、行(意志)、识(意识)。佛教认为人身只是上述五种东西集合而成,并无一个自我实体。“五蕴世间”是构成十法界的法体。第二类是“有情世间”(“众生世间”),指由五蕴构成的有情个体。第三类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指有情所依住的山河大地等。这三类世间又都具有事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叫做“十如是”,即“如是相”(事物的外貌)、“如是性”(事物的内容)、“如是体”(合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如是力”(事物所包含的功能)、“如是作”(有所作为)、“如是因”(能产生其他事物)、“如是缘”(对其他事物的扶助)、“如是果”(“业”所招引之果,“业”指思想、言论和行动,佛教认为“业”的作用、后果是不灭的)、“如是报”(业果的全部实现)、“如是本末究竟”(从善法开始,到获得佛果的终极,最后通达从始至终的一切)。三乘十,共为三十种世间。三十种世间乘以上述百法界,共为三千种世间。“三千”是言其多,言其大,以表示宇宙整体。 智强调人们当前的每一念都同时圆满具足宇宙整体的相貌,同时圆满具足一切事物的所有性能,无需任何依待。
智认为世俗世界和佛国世界,即整体宇宙都为一念心所作,为一念心所显现,为一念心所包涵。这是把心作为万物产生的本原,以心为真实的实体,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去追求海市蜃楼的迷宫——佛国天堂。
智,在本书“星宿灿烂”中已经介绍。 他倡导的“一念三千”是涉及本体论与宇宙论的著名论题。
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它主要是教人如何解脱生死痛苦,达到所谓清净极乐的境界(“涅槃”)。一般地说,佛教认为众生的生死和涅槃的主体是心(精神现象),必须控制心的活动,即要“安心”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由此佛教十分重视对心的分析,建立了相当细致、烦琐的心学理论体系。
智也非常重视对心的分析,提出心有两种能力:一是生起一切事物,二是含摄一切事物。同时,心是念念相续的,从宗教修持实践来说,必须重视当前一念(即系念、观照)对心的分析,要落实到具体的一念上来。由此他提出了“一念三千”的禅观,即禅定观照宇宙万物的学说。
智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法”,指事物;“心”,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世界上并没有真实的事物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心的变现。心是怎样变现出千差万别、森罗万象的世间万物的呢? 智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法界”,界是“种类”、“类别”的意思,各种事物都有差别,各有分界,名为“法界”。“介尔”,一点点。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佛教将具有情识的生物(“有情”、“众生”)判为“六凡”(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十个层次,称为“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是互相联系、转化(转世)的,可以升降或示现。如地狱界可以转化、上升至佛界,佛界可以向下示现为地狱界等。这样“十法界”互具而成“百法界”。再是,佛教把世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五蕴世间”,“五蕴”旧译“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五蕴就人来说是指色(物质构成的身体)、受(感情)、想(意想)、行(意志)、识(意识)。佛教认为人身只是上述五种东西集合而成,并无一个自我实体。“五蕴世间”是构成十法界的法体。第二类是“有情世间”(“众生世间”),指由五蕴构成的有情个体。第三类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指有情所依住的山河大地等。这三类世间又都具有事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叫做“十如是”,即“如是相”(事物的外貌)、“如是性”(事物的内容)、“如是体”(合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如是力”(事物所包含的功能)、“如是作”(有所作为)、“如是因”(能产生其他事物)、“如是缘”(对其他事物的扶助)、“如是果”(“业”所招引之果,“业”指思想、言论和行动,佛教认为“业”的作用、后果是不灭的)、“如是报”(业果的全部实现)、“如是本末究竟”(从善法开始,到获得佛果的终极,最后通达从始至终的一切)。三乘十,共为三十种世间。三十种世间乘以上述百法界,共为三千种世间。“三千”是言其多,言其大,以表示宇宙整体。 智强调人们当前的每一念都同时圆满具足宇宙整体的相貌,同时圆满具足一切事物的所有性能,无需任何依待。
智认为世俗世界和佛国世界,即整体宇宙都为一念心所作,为一念心所显现,为一念心所包涵。这是把心作为万物产生的本原,以心为真实的实体,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去追求海市蜃楼的迷宫——佛国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