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会通

2022-06-18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宗密,唐代著名僧人,关于他的生平可参见本书“星宿灿烂”章。他在所著《原人论》一书中,对世界和人的本原以及社会贫富贵贱的根源,都作了明确的论述,并全面地评判了儒、道、佛三家在这些问题上的论点,从而发挥了独特的本体论思想。
        (1) 破斥儒、道的“迷执”。《原人论·斥迷执第一》说:“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这里所破斥的实际上并不是儒、道两家的一般观点,而是自先秦以来至唐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宗密认为那种以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的思想,有四个错误:
        首先,如果元气是人的本原,人的一切都由时命决定,那么,祸乱凶愚就是不可避免了,人们都只能被动听命了。同时,为什么“无德而富,有德而贫”呢? 为什么现实社会总是贫多富少,贱多贵少呢? 天为什么这样不公正呢? 这些问题都无法解释圆满。
        其次,“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同上)。在宗密看来,自然生化就是无因缘而生,这样世界万物的生化就会混乱,没有规律。
        再次,元气是没有思虑的,为什么同是由元气生成,草木没有知识,而婴孩却知道爱恶呢?
        最后,人死复归于元气,哪里还有鬼神? 这怎么解释古书上关于鬼神的记载呢?
        宗密的破斥,如对自然化生说是曲解,有的则击中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缺陷,如不能科学阐明精神的起源和人类社会贫富贵践的根源等。宗密认为古代唯物主义观点是“迷执”,即迷惑执著,必须首先破除。这生动地表明了历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尖锐性。
        (2) 破斥佛教的“偏浅”。佛教内部的一些学说虽然不是“迷执”,但是“偏浅”,即偏颇浅薄,也应破斥。宗密把佛教分为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和一乘显性教五类,认为前四种教派都是“偏浅”的,必须破斥。
        对人天教的批判。人天教认为众生或生于人间,或堕为禽兽,这都是过去造“业”(一切身心活动)的结果。可是,谁是造业者,又谁是受业报者呢? 如果说是我身心造业,那身死后是谁在受报呢? 如果说是后身受报,那“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原人论·斥偏浅第二》)宗密认为,人天教的因果报应一套道理过于粗陋,不能真正说明人生受苦和来世成佛的道理。这也是佛教因果报应说在中国流传后,由于不断地受到唯物主义者的抨击,而在佛教内部引起的反响。
        对小乘教的批判。小乘教认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心有受、想、行(相当于意志)、识的精神现象。在宗密看来,这是承认物质和精神都是实际存在,而和身心本无的道理相抵触,也是不对的。
        对大乘法相教的批判。法相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唯识所变,识为身本”(同上)。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只有“识”是真实的。但是由识所变的一切现象既是空的,能变的识怎么是不空的呢? 宗密认为这是一个矛盾,在他看来,一切现象既是虚妄的,识也应当是虚空的。
        对大乘破相教的批判。破相教指出法相教的理论矛盾:“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识岂真?”(同上)宗密认为指出这一点是很正确的,“心(主观认识、心理作用)、境(客观对象)皆空,方是大乘实理。”(同上)但是也还有问题:心境都空,知空者又是谁呢?破相教把一切都破光了,众生成佛就失去主体了,佛教的天国也就逻辑地被破除了。宗密认为,真实的佛教世界正是通过虚幻的现实世界而显示出来,佛就存在于众生之中。破相教是“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同上)所谓“真灵之性”,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人类的本原,也是个人成佛的根据。宗密认为,破相教只是破除妄执,而没有阐明显示真灵之性的佛理,而华严宗是一乘显性教,阐述了破相教所没有阐发的教理,代表了佛教的最高、最圆满、最无偏浅的佛教真理。
        宗密在作上述批判之后,又以本末的观点会通各教,认为各各都是部分地、由浅而深地说明一定道理,而华严宗的一乘显性教是最终真理。从而又体现出“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原人论· 会通本末第四》)的“三教同源”的思想。
        上述宗密的学说,是站在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唯心主义立场,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印度佛教哲学所作的总结性批判,体现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理论特色。它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唐文宗屡次诏宗密入内殿问法,朝臣和士庶归崇他的也很多,如当时宰相裴休就常受宗密的教旨,深入堂奥。对于后世,宗密思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