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君臣说
“五位君臣说”是禅宗曹洞宗的学说,曹洞宗是良价(807—869)、本寂(840—901)师徒创立的。关于曹洞宗的情况,可参见本书“翠竹黄花说禅宗”章。
曹洞宗十分重视禅僧对佛教真如本体和世界万物现象关系的悟解,良价针对学禅的不同对象,为了尽快使人领悟真如和现象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特有的教授方法和形式,称为“曹洞五位”,也名“五位君臣”。所谓“五位”,是用“正”、“偏”和“兼”(非正非偏,亦即中道)三个概念,配以封建等级的“君”(表示主)“臣”(表示从)之位,构成五种形式,即五位。具体是:
正中偏 君位
偏中正 臣位
正中来 君视臣
偏中至 臣向君
兼中到 君臣合
这也叫“五位功勋图”。本寂详尽地发挥了师父良价的“五位”旨意,阐释说:“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即“兼中到”),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人天眼目》第三卷)又说:“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中正者,用归体也;兼中至,体用并至也;兼中到,体用俱泯也。”(同上书)
上述五位图和本寂的解释,其主要思想可归结为三点:
一、君位,即正位,是体,指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本体——“真如”。臣位,即偏位,是用,指由佛教“真如”本体显现出来的现象。正位也代表空、真、理,偏位则相应地代表有、俗、事。
二、一般人在对待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上,有四种片面性或不足之处:
“正中偏”:承认“真如”本体,懂得由体起用,即本体生起现象;
“偏中正”:承认现象是假,懂得由用归体,即把现象归结为本体;
“正中来”:承认“真如”本体,并开始懂得从本体去把握现象的虚幻;
“偏中至”:承认现象是虚幻,并开始懂得从虚幻的现象去探求“真如”本体。
这四种情况,是学禅的逐步提高的四个阶段,在本寂看来还都没有圆满地悟解本体和现象的关系。
三、把握本体和现象相互关系的原则是“兼中到”,也叫“君臣合”。它要求本体和现象相融合,体用俱灭,一同泯灭,都不执著。这也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兼中至”也和“兼中到”不同,“兼中至”是本体和现象并至,不是泯灭,因此并不是圆满的境界。
曹洞宗人就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它还以佛教“真如”即精神实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以现象为虚幻,主张本体和现象一齐泯灭。这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的认识论,为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思维教训。
曹洞宗十分重视禅僧对佛教真如本体和世界万物现象关系的悟解,良价针对学禅的不同对象,为了尽快使人领悟真如和现象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特有的教授方法和形式,称为“曹洞五位”,也名“五位君臣”。所谓“五位”,是用“正”、“偏”和“兼”(非正非偏,亦即中道)三个概念,配以封建等级的“君”(表示主)“臣”(表示从)之位,构成五种形式,即五位。具体是:
正中偏 君位
偏中正 臣位
正中来 君视臣
偏中至 臣向君
兼中到 君臣合
这也叫“五位功勋图”。本寂详尽地发挥了师父良价的“五位”旨意,阐释说:“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即“兼中到”),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人天眼目》第三卷)又说:“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中正者,用归体也;兼中至,体用并至也;兼中到,体用俱泯也。”(同上书)
上述五位图和本寂的解释,其主要思想可归结为三点:
一、君位,即正位,是体,指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本体——“真如”。臣位,即偏位,是用,指由佛教“真如”本体显现出来的现象。正位也代表空、真、理,偏位则相应地代表有、俗、事。
二、一般人在对待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上,有四种片面性或不足之处:
“正中偏”:承认“真如”本体,懂得由体起用,即本体生起现象;
“偏中正”:承认现象是假,懂得由用归体,即把现象归结为本体;
“正中来”:承认“真如”本体,并开始懂得从本体去把握现象的虚幻;
“偏中至”:承认现象是虚幻,并开始懂得从虚幻的现象去探求“真如”本体。
这四种情况,是学禅的逐步提高的四个阶段,在本寂看来还都没有圆满地悟解本体和现象的关系。
三、把握本体和现象相互关系的原则是“兼中到”,也叫“君臣合”。它要求本体和现象相融合,体用俱灭,一同泯灭,都不执著。这也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兼中至”也和“兼中到”不同,“兼中至”是本体和现象并至,不是泯灭,因此并不是圆满的境界。
曹洞宗人就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它还以佛教“真如”即精神实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以现象为虚幻,主张本体和现象一齐泯灭。这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的认识论,为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思维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