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不迁说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前面已经介绍了僧肇撰《不真空论》,论证万物不真即空的思想。所谓万物不真,也就逻辑地包含了空间、时间不真的观点,即认为空间、时间不是客观实在的。在所著《物不迁论》中,僧肇还阐发了时间的不迁性的思想。
        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僧肇的时间观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观点的继承和发挥,它和以往佛教的时间理论有重大的不同。小乘佛教的时间观念是以劫计算的,谓世界有小、中、大三劫。小劫是,如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百年则寿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后,又由减转增,再到八万四千岁,此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自世界成立之后,又经一中劫为世界安住之时,再经一中劫为世界坏灭时,又经一中劫为世界空虚时,如此历成、住、坏、空各一次,为一大劫。一大劫后又重新经过如此四个阶段,终而复始,循环不息。小乘佛教还认为,就人等生命体来说,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这是从佛教神学构想出发,宣传时间的无限性和实有性,从而为出世主义和轮回转世说提供根据。
        僧肇不同,他通过时间有古今之别,强调时间的不迁性:“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 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肇论· 物不迁论》)既然有过去和现在的区别,为什么还要认为事物有变化呢? 说事物过去了,未必真正过去,过去和现在的区别是常存的,这是由于事物是不变的;说事物过去了,未必真正过去,不要从现在联系到过去,这是由于过去不会延续到现在。过去的不来,所以不应驰骋于古今之间;事物不变,所以事物分别停留在它所停留的特定时间里。又说:“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同上)一般人从现在求过去,说事物是变化的,我则从过去求现在,知道现在并不包含在过去里面。过去和现在互不相至,所以也互不包含。现在并不包括过去,可见过去没有延续到现在;过去不包括着现在,可见过去不会延续到现在。僧肇还举例说,比如一个人由少年变为老年,通常认为这是经过了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实不是:少年人只存在于过去,老年人只存在于现在,少年人并不能从过去时间延续到现在时间,变为老年人。这等于说年少和年老在“空间时间坐标”上各有其位置,是不能运动变化的。这里僧肇把古和今的互相包含作为由古到今,即古今具有时间的绵延性的理论前提,是一种理论错误。古和今是表示时间流程的不同阶段,标志物质运动的前后序列,古和今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互相包含的。僧肇猜测到了古和今并不互相包含,这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以古和今互不包含为理由,而否定时间的绵延性,是违背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原理的。
        僧肇时间观的理论基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论。根据缘起说,古今相对而言,有古才有今,有过去才有现在,有现在才有未来,从而呈现时间的绵延不断的连续性。这就是时间的有古有今,“古今常存”(同上)。这是一方面。同时,缘起就是性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各自都没有实体存在,都是不真的: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未曾来,现在刹那过去。这就是时间的“古而无今”,“今而无古”。这又是一方面。所以人们在思想上应当“不驰骋于古今”(同上)。也就是要悟解古如其古,今如其今;于古观古,于今观今。可见僧肇是把时间看成为独立单位的集合,以时间的可分性否认时间的连续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神学的时间观,是为反对常人执著时间迁流不息的观念而发的,也是为追求不真即空的理想精神境界作论证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