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间舞蹈简介

2020-03-24 可可诗词网-印度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印度除古典舞蹈处,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舞 蹈。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 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世世代代流传 至今。现择要分述如下:
        旁遮普邦的民间舞蹈
        旁遮普人性格活泼开朗,言语诙谐。他们不仅喜 欢唱歌,而且善于跳舞。流行在旁遮普地区的民间舞 蹈,有的早已传到其他一些邦,有的已被电影界广泛采 用,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民间舞蹈。
        彭戈拉舞 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 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 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鼓手站在场地 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手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 向上举起,跳舞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代,越 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一只脚着地,举起 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掌,不 时发出“巴莱! 巴莱!”或“嗬! 嗬!”的喊叫声。喊声异 常威武雄壮,舞蹈欢快活泼,跳的人常常乐而忘形,看 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过后,就变为慢步舞,随着 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 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 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 等,彼此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 用音乐和手鼓伴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 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的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 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的有节奏的 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 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表现了印度人民 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和乐观精神。
        格塔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 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很吸引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参 加跳舞的人,先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随着急促的舞点,把圆圈扩大 开来,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 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 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 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著名, 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 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 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 上要系一种带璎珞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 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 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
        古吉拉特邦的民间舞蹈
        古吉拉特邦古称“阿纳尔德”,意思是舞厅,可见自古以来舞蹈 就是古吉拉特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说,古吉拉特的 民间舞蹈是从克里希纳和他的儿媳邬夏时代传下来的。古吉拉特 最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波瓦依、格尔巴、格尔比和拉斯舞等。
        波瓦依舞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著名民间舞剧,形 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 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 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 节时,一定要表演波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 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都可以演出。 不过在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 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 依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二个角 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 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所以深 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即顶罐舞) 是古吉拉特最受欢迎的舞蹈。它有两 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 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 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 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的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 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 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 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 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 蹈,家家有歌声。此外,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春节、姑 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 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 舞蹈。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 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 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 古吉拉特还有一个著名的民间舞蹈是拉斯舞。这是 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 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尤其那种登德·拉 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非常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 到跳这种舞的场面。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但 是今天又加进了新的内容。跳拉斯舞时,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 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此外,还有迪巴里舞,它也是古吉拉特邦的主要民间舞蹈 之一。
        阿萨姆邦的民间舞蹈
        阿萨姆人有句俗话:“会纺织的姑娘都会跳舞。”确实,阿萨姆 人家家户户都会织布,她们织出的布,精致美观,令人喜爱。她们 喜好艺术不仅表现在织布上,而且表现在跳舞和唱歌上,那里的著 名舞蹈有:
        盖尔高巴尔舞 盖尔高巴尔舞又名叫克里希纳·利拉舞(即 克里希纳生平舞),是阿萨姆邦著名的民间舞,又是一种寺院中的 颂神舞,专门表演克里希纳生平。幼童克里希纳带着一群小牧童 出场,魔王巴迦苏尔随之而来,并威胁说,要吃克里希纳及其伙伴, 克里希纳奋起搏斗,消灭了巴迦苏尔,大家狂欢跳舞,庆祝胜利。 这时,克里希纳少年时的女伴,牧女们也参加进来。忽然又一个叫 辛迦苏尔的魔王出现,舞蹈者惊慌逃走,克里希纳立即上前迎战, 打败了敌人,于是舞蹈进入高潮。
        比忽舞 比忽舞是阿萨姆邦的另一个著名舞蹈,是比忽春节 时跳的一种民间舞。比忽节是阿萨姆邦特有的节日,类似我国的 春节。当一年的收割完毕,粮食归仓,准备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 农民便兴高采烈地把耕牛擦得油光发亮,然后成群结队地牵着各 自的耕牛涌向池塘或河边,给牛洗澡。接着,他们一边跳舞唱歌, 一边给牛喂茄子、黄瓜等。比忽节是阿萨姆农民一年一度最欢乐 的节日,比忽舞就是因为比忽节而得名。
        在节日期间,人们在皎洁的月光下,坐在火堆旁大吃大喝,男 女青年在激烈的鼓声和牛角号声的伴奏下,如醉似狂地跳舞。他 们的步伐奔放,手势灵巧,富于感情,姿态多变而优美。他们的舞 蹈总是给节日增添无限的快乐。跳比忽舞时,还唱比忽歌。比忽 歌是阿萨姆邦非常著名的民歌,歌词内容富于生活气息,曲调优美 动人,深受人们欢迎。
        此外,还有一些舞蹈,例如合巴贾尼舞、康帕里姆舞等,它们既 有优美的舞姿,又有悦耳的音乐或歌曲伴奏,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 舞蹈。
        孟加拉邦的民间舞蹈
        孟加拉邦素有“艺术之乡”的称号,不仅民间音乐、民间歌曲丰 富,而且民间舞蹈也很著名。
        喀尔登舞 喀尔登舞是孟加拉邦最著名的民间舞蹈。它是一 种敬神舞(颂黑天神),其最大特点是不分男女老幼,不受人数限 制。舞蹈者衣着简朴,不需要特别打扮,也不需要特殊准备。人们 围成圆圈,敲着大鼓,即可跳起舞来。鼓在伴奏的乐器中,占主导 地位,这和中国的鼓在舞蹈的伴奏乐器中是“众音之帅”类似。舞 者随着鼓声的轻重缓急,舞动双手,做各种优美的动作,表达各种 复杂的思想感情。喀尔登舞常配以委婉悦耳的音乐,这种音乐又 给喀尔登舞增添许多魅力。跳喀尔登舞的人常常一队队地跳着舞 走上大街,这时的喀尔登舞便叫城市喀尔登舞。
        此外,还有采白希舞、耿金舞等等,各有特色,也很有名。
        梅加拉雅邦的民间舞蹈
        音乐和舞蹈是梅加拉雅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 生活脉搏总是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跳动。他们的音乐饱含着喜怒 哀乐,悲欢离合。大量歌曲除赞颂英雄和爱情外,不少是属于宗教 性的。不管哪种歌曲,唱歌时必须伴以乐器和舞蹈。有的舞蹈对 当地文化发展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隆格莱姆舞 隆格莱姆舞是梅加拉雅邦卡斯地区的舞蹈。离 西隆7英里的西姆奈村是隆格莱姆舞的基地。
        跳这个舞之前,要由斯耶姆(酋长)、斯耶姆萨德林多赫(宫廷 祭司)以及宫廷大臣们共同商量选择吉日良辰,然后派人在一根竹 竿上挂一个名叫格科赫的铜圈(报信圈),拿着竹竿向全村人宣布 选定的跳舞日期,竹竿上的铜圈就是请帖。与此同时,还通知每一 个来参加的人到时候带一只羊或鸡作为祭品。跳舞的前一天下 午,就箫鼓齐鸣,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隆格莱姆舞是在英格萨德(即王宫)前边跳的一种轻快柔和的 舞蹈,主要由男子跳。女性当中只有姑娘才能参加,但她们得另外 围一个圈子跳。姑娘们跳舞时不能向上举手,只能轻轻地移动脚 步,摇晃身躯。她们穿一种叫格尔夏哈·塔拉的衣服,齐脚长,既 漂亮又大方。她们头戴宝冠,带耳环,颈上佩项链,两鬓挂有名叫 朗喀尔代摩的首饰,手戴戒指,臂有金镯,梳一条长辫子,上扎彩 结。男的头上包着用红黄丝线刺绣的头巾,舞时手中挥着毛巾或 明晃晃的宝剑。
        巴斯蒂赫和那斯蒂赫舞 巴斯蒂赫和那斯蒂赫舞是梅加拉 雅男子跳的快步舞,是一种表现战斗场面的舞蹈。舞蹈者手持 盾和剑,面对面站着,互相开玩笑,并一剑将对方的臂镯或衣服 砍掉,但又不伤对方一根毫毛。跳到高潮时,鼓声震天,舞步也 随之加快,直到力竭方罢。柬迪雅地区逢盛大节日时才跳这 种舞。
        安得拉邦的民间舞蹈
        安得拉邦的舞蹈、戏剧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历史悠久。公元前 200年时修建的阿马拉瓦迪的塔壁上就有舞蹈的雕像,其他地方 也发现有大量雕刻的舞蹈图像。由于它有悠久的舞蹈历史,所以 民间舞蹈也较为发展。最著名的民间舞蹈是古吉布迪舞。
        古吉布迪舞 产生于克里希纳河岸一个名叫古吉布迪村,它 实际上是波罗多舞的一种新形式。
        关于古吉布迪舞的由来,有四五种传说。其中之一是:有一位 名叫赛檀德尔·约喀的人建立过一个叫“帕姆·格尔邦姆”的舞蹈 团,改革和完善了古吉布迪舞。有一次安得拉的高龚达国的国王 阿布尔哈森·达纳沙看了古吉布迪舞,很满意,将古吉布迪村赐给 赛檀德尔·约喀的弟弟,但附了一个条件:住在该村的每一个婆罗 门,都必须会跳古吉布迪舞。所以古吉布迪村的婆罗门至今仍保 持着跳古吉布迪舞的传统。他们把赛檀德尔·约喀当作该舞的创 始人。
        “帕姆·格尔邦姆”舞蹈团表演的古吉布迪舞,有五个演员,表 演克里希纳上天宫盗取仙树的故事,一般连续演7到10个晚上。 古吉布迪舞也有好几种形式,例如婆罗门和牧人讨论哲理的高尔 格尔邦姆舞、乌夏·波利南耶舞等。
        古吉布迪舞虽属于民间舞蹈,但同古典舞蹈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内容而言,它表现的是古典题材;就形式而言,是把音乐和舞蹈 相结合的表演舞,不同的是它没有其他古典舞蹈那样复杂的动作。 属于古吉布迪舞的帕玛·格拉巴舞、高勒尔·格拉巴舞、吴沙·巴 利朗因舞等都是很著名的舞蹈。
        古吉布迪舞的女角由男子扮演,而且形象逼真,水平很高。古 吉布迪舞是安得拉邦婆罗门的传统艺术,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他 们的祖传职业。
        另外,当得利亚舞、巴特耿帕舞也是安得拉邦很著名的民间 舞蹈。
        奥里萨邦民间舞蹈
        奥里萨邦是个小邦,但是少数民族很多。一般说来,少数民族 大多能歌善舞,所以奥里萨邦的民间舞蹈也非常丰富,最著名的是 乔舞。
        乔舞 即假面具舞,通常是在春节期间跳。在这个节日性舞 蹈开始之前,先在湿婆庙里祈祷三天。祈祷开始的日期由宫廷婆 罗门祭司确定。祈祷的目的是让神保佑国王和百姓幸福。有13 个信徒进行祈祷,13人中包括最高种姓和最低种姓的人。人们在 他们的率领下前往坐落在河边的湿婆庙,然后由他们各自从河里 罐一罐圣水,带回城里,放在市内湿婆庙里,再从庙里取出一个水 罐,由一个男扮女装的少年拿到河边。河岸有前一年敬神时埋的 水罐。若水罐内的水少了,或已发臭,他们就认为来年是凶年,如 果罐里的水正常,就认为来年是吉祥年。前一年埋的这罐水,挖出 来后,留作来年敬神使用,同时把从湿婆庙拿来的这罐水放进前一 年放水罐的坑里。祈祷3夜之后,便开始跳舞。
        从前跳舞时要戴假面具,现在除斯拉伊盖拉地区的人们仍遵 循着过去的陈规旧俗外,其他地区早已不戴假面具了。斯拉伊盖 拉等地之所以至今仍保持着这个舞蹈的传统,与当时国王的提倡 有密切关系,国王不仅是这个舞蹈的保护者,而且是这个舞蹈的参 加者。但这种舞蹈妇女从不参加,女角由男子扮演。
        跳这种舞的人,从五六岁就开始训练,根据故事内容,教他们 表演各种动作。
        当夜幕降临大地时,观众便纷纷聚集在一起。人们点上灯笼、 火把,照得满天通红。鼓声一响,山岳震撼,歌声传来,舞者出场。 他们头戴假面具,开始表演。舞者的服装都是用锦缎或镶金、银边 的丝绸做成,五光十色,非常艳丽,很有助于表现故事内容和舞者 的思想感情。
        除上述舞蹈外,杰台亚舞、马亚希瓦里舞等,也是很有名的。
        拉贾斯坦邦民间舞蹈
        拉贾斯坦大部是茫茫沙海,土地较为贫瘠。但它同样有历史 悠久的民间舞蹈,而且舞蹈内容丰富多彩,独具一格。这里的民间 舞蹈大多在洒红节、灯节、胜利节等重大节日时跳。最著名的民间 舞蹈有库马尔舞和丘马尔舞等。
        库马尔舞 比较简单,然而深受群众欢迎。每逢节日,尤其是 九夜节、洒红节、灯节时,往往要跳这种舞蹈。
        库马尔舞是公元6世纪时从婆罗多和格突腊舞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跳舞时,姑娘们围成圆圈,在掌声的伴随下转圈跳舞。卡 喀拉(裙子)是拉贾斯坦妇女的一种古式服装,跳舞时,由于迅速旋 转而使卡喀拉形成圆圈,库马尔(旋转的意思)舞便由此得名。
        丘马尔舞 在拉贾斯坦也很盛行。它开始于公元5世纪,是 一种敬神舞,属于一种表达离愁别绪的舞蹈。毗湿奴信徒尤其喜 欢跳这种舞。从前跳此舞时,演员臂上扎花,现在改为戴银制丘马 尔(即臂镯),因而名为丘马尔舞。
        丘马尔舞现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双人舞,由一男一女合跳。 另一种是单人舞,由一个姑娘独舞,跳累了,可由另一个姑娘替换。 两种形式的动作都很优美。与有些民间舞蹈一样,热情奔放,手势 灵巧,富于感情。
        除上述舞蹈外,还有鼓舞、豺舞、火舞等,大都比较简单,但同 样在民间盛行。
        泰米尔纳德邦民间舞蹈
        泰米尔纳德邦位于印度南方,不仅舞蹈历史悠久,而且民间舞 蹈非常丰富,别具一格,另有特色。主要民间舞蹈有:高尔德摩舞、 迦瓦迪舞、迦拉戈摩舞、布尔维·阿旦摩舞等。
        高尔德摩舞 高尔德摩舞即棍子舞,是泰米尔纳德姑娘们跳 的集体舞。在女子学校,每逢校庆,学生们必跳这种舞。
        印历每年十月至十一月间,泰米尔纳德人要过为期半月的巴 萨沃节(即牛节),这时,姑娘们要塑一尊牛像,因为牛是湿婆神的 坐骑。然后,她们每天去河里沐浴,并带回盛有青草和河水的罐 子。节日结束前一天,她们把罐子放在牛像前,开始跳高尔德摩 舞,表示对牛的虔诚。跳舞时,每人手执两根木棒,与舞伴们的木 棒撞击。到了下午,她们分成几群,跳着舞到村里各家,接受热情 的招待和各种礼物。节日的最后一天,她们穿着新衣服,也给牛像 打扮一番,放进轿里,抬到河边或湖边抛进水中。
        迦瓦迪舞 它是泰米纳德又一著名民间舞蹈,是为朝拜湿婆 的儿子穆鲁格时跳的。“迦瓦迪”是扁担的意思。传说穆鲁格从前 住在名叫波代维杜的六个兵营里,马杜赖的波尔尼山和迪鲁波 尔·贡德拉摩山就是他的六个营地之一。一个名叫英度班的魔王 曾用扁担把他挑到山上,所以湿婆信徒上山朝拜穆鲁格时,都要扛 着扁担,并且先在半山坡上朝拜英度班,然后才上山顶。信徒们上 山时,一路敲锣打鼓,吹笛跳舞,而且常常像发了疯一样。据说,迦 瓦迪舞的跳法有25种之多。
        迦拉戈摩舞 迦拉戈摩舞(即顶罐舞)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宗 教性的,叫夏格蒂·迦拉戈摩舞;另一种是职业性的,叫阿塔格· 迦拉戈摩舞;前者只是在寺庙里跳,由和尚们顶着罐子起舞。罐子 里盛水,口用椰子封住,上边放一颗柠檬,罐子系有花环。而后者 则是由专门的艺人来跳,他们以此为生。阿塔格·迦拉戈摩舞是 泰米尔纳德邦每年参加德里国庆游行的传统节目之一。
        在蒂鲁奈尔外利地区,跳阿塔格·迦拉戈摩舞时,舞者头上顶 的一般是米罐,罐下也没有垫圈。舞者身涂檀香和香灰,从村子的 中心或某个圣地出发,边跳边游行,直到甘德维伊庙。舞者手中持 剑或矛,在鼓乐伴奏下起舞,起初缓慢,逐渐急促,舞者虽然有蹦有 跳,踉踉跄跄,好像醉汉一样,但头上的罐子却不会掉下来,据说这 正是迦拉戈摩舞最精彩的地方。
        布尔维·阿旦摩舞 这个舞是从古代的焦尔王朝传下来的骑 马舞,至今在坦焦尔地区还非常流行。马是纸糊的,背上留个洞, 可套在腰部,一个人踩着高跷架着纸糊马,如同骑在马上一样。纸 马通常有两匹,男女二人各骑一匹,扮演国王和王后,舞者像马戏 演员一样表演各种动作。这种舞往往要练习好几个月才能熟练掌 握。这也是泰米尔纳德邦参加德里国庆游行的传统节目。
        比哈尔邦民间舞蹈
        比哈尔邦民族众多,土著尤甚,全邦有29个以上,多属表列种 姓。土著中主要有桑塔尔、奥胡沃、蒙达、塔鲁和霍族等。他们能 歌善舞,开朗活泼。其舞蹈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有独舞、集体舞、 也有男女混合舞,有季节性的,宗教性的,也有表现纯洁爱情的。 最著名的舞蹈是杰达——杰丁舞。
        杰达—杰丁舞 它是比哈尔邦姑娘们喜欢跳的一种舞蹈。杰 达和杰丁是两位男女青年,两人相亲相爱,后来杰丁姑娘不幸被一 个船夫拐走,情人杰达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杰丁,两人重 新团圆。舞中歌颂了杰达和杰丁美好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主人公 战胜邪恶势力和自然困难的坚强性格。在雨季来临,皓月当空,清 辉撒满大地的时候,姑娘们便三五成群,聚在院中举行杰达—杰丁 舞会,她们用各种动作和表情表演杰达和杰丁的恋爱故事。故事 情节生动,舞姿优美迷人,自始至终有悦耳的鼓乐伴奏,尤其在表 演乘风破浪,船搏激流时,其形象更是生动逼真。
        另外,贾拉尔舞、恰德舞、格尔麻舞、喀拉舞、恰屋舞等,也各具 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除上述舞蹈外,印度各邦土著人还有自己的舞蹈。例如霍族 的马凯舞,奥胡沃人的春舞、战舞和棍舞,迦洛人的迦那舞、萨拉姆 舞,巴屋利族和多姆族的拉伊维歇舞、迦底舞,等等。有些舞蹈尽 管内容简单,但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动作优美。
        印度北枕高山,南临大海,人民生活的脉搏随着大自然的变化 而跳动。长期以来,他们的舞蹈不断丰富和发展,那富于生活情趣 的内容和优美的艺术风格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影响。也 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印度舞蹈也是一个艺术宝库,值得我们研 究和学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