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达多

2024-02-18 可可诗词网-印度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稍微熟悉佛教史的人都会知道提婆达多这个人 物。“提婆达多”是梵文Devadatta音译,旧译 “调达”,意译“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后 来加入了僧团,作了和尚。这个比丘在佛典里却是一 位大名鼎鼎的反面人物。他预谋害佛、拉帮结伙,破坏 僧团等等,可以说,罪恶累累,罄竹难书,十恶不赦,最 后陷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他的堂兄乔达摩(佛陀) 却成了高坐于美轮美奂的大雄宝殿,受世人崇敬的佛 祖,而他却成了不齿于佛徒的狗屎堆。这就是世上流 行的佛教史。提婆达多被钉在这历史的耻辱柱上已达 二千五百多年,对他的罪名始终没有人提出疑问。但 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 “铁案”提出了疑问。本文旨在介绍季羡林先生的观 点。首先让我们介绍一下提婆达多的故事。
        佛陀的父亲兄弟四人: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 露饭王。净饭王生有二子:长子乔达摩(释迦牟尼)、次 子难陀。其余三王也各生二子。甘露饭王的两个儿子 是长子阿难(意译“庆喜”),次子提婆达多。提婆达多 与佛陀的矛盾自幼就开始了。太子乔达摩学习骑射, 请博士来教,他的阿舅说:“唯有提婆达多本自恶性,无 有慈心,愿博士无教妙杀之法。”有一次薜舍离城的居 民向台子献象(一说太子参加选婿大典,迦毗罗卫城居民向太子献 象),提婆达多出于嫉妒,打死了宝象。太子却把大象尸体遥掷城 外。后太子厌世出家,历经艰辛,终于得道,继转法轮,广收佛子, 终成气候。有一天,他回到阔别已久的迦毗罗卫探望父亲净饭王。 净饭王大喜过望,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成佛的太子。国王令人击 鼓鸣槌,“宣王教令,普使劫比罗城(即迦毗罗卫城)内家家一子随 佛出家。”王令既宣,斛饭王家也不能例外。他有二子,一名无灭, 一名大名。无灭出了家,大名没有出。无灭来到释种王处,住了一 宿。王也有心出家,但忧心忡忡,于是便对他说;“童子! 我若随汝 出家,天授(提婆达多)当为释种王,与诸释种极为大患。可共相劝 天授共同出家。”他俩商量已定,就把天授叫来。天授本不打算出 家,但听说王也要出家,也不想当孬种,于是便说:“王既出家,我亦 不住。”这实际上是他违心的谎话。但释种王却把这一消息宣示于 众。天授却一言出口驷马难追,没有了退路,只好出家作了比丘。 和他一起出家的还有剃头匠邬波离。按照佛陀的规定,他们都要 给这位剃头匠行顶足礼。这一下可伤了提婆达多这位王子的自尊 心。可世尊要他这么做。从而他“第一先起破佛之意”,(《大正藏》 24,146a,参见《季羡林文集》第七卷,286页)。佛教内部佛陀与提 婆达多的矛盾斗争便开始了。
        据称频毗娑罗王的儿子未生怨王(阿阇世,Ajātaśatru)皈依了 佛陀。他曾告诉守门人,若见到世尊和僧尼居士立刻放他们进来, “若见提婆达多及彼众徒,应须掩障,勿使前进。”从“众徒”一词可 知,此时,提婆达多已不是孤立无援的单干户,而是拥有一定数量 追随者的领袖了。未生怨王在皈依佛陀之前与提婆达多的关系并 不融洽,但后来不知怎么二人却成了莫逆之交。据称提婆达多率 500比丘游行,阿阇世王子爱乐提婆达多,送给他500车粮食,令 作路粮,但提婆达多于人世常行非法不善。他教唆阿阇世王子弑 父篡位,说:“从前人的寿命长,现人的寿命短。你或许只能是一个 王子,就会死去。你为什么不去杀死你的父亲,成为国王? 我也要 杀死世尊,取而代之。”(见《小品》,引自郭良云的《佛陀和原始佛教 思想》第86页)。阿阇世王子听信了提婆达多的教唆,便于夜晚, 暗藏匕首,欲入后宫,被王臣发现。王臣将其带到他父王面前禀 告。频毗沙罗王询问儿子欲想弑父的根由,当得知儿子是为了王 位而起杀心之后,说道:“如果你想要王国,王子! 这王国就是你 的。”于是,便把王国交给了王子。他作了国王以后,与提婆达多相 互勾结压榨百姓,最后把父王囚禁起来,不给饭吃,老王终于被活 活饿死。
        提婆达多认为机会已到,便向阿阇世王提出帮他诛佛以篡佛 位的请求。说我教你取得了王位,今天你得帮我作佛。阿阇世王 答应了他的请求,按照提婆达多的预谋派刺客去刺杀佛陀。出乎 预料的是,刺客们不但没有行刺,而且在听了佛宣佛法之后,悉皆 皈依了佛陀。
        此计告破,另谋他招。一天,佛陀在灵鹫山下散步,他爬到山 顶,推下巨石想砸死佛陀。灵鹫山似乎有了灵性,两块巉岩突兀合 拢,接住了巨石,只有一片碎石划破了佛陀的脚。后来他又驱使疯 象伤害佛陀。疯象举鼻翘尾向佛陀袭来,佛陀却用慈心将其降伏, 化险为夷。
        提婆达多还在僧团内部制造分裂,他带领500僧众出走,另立 山头。这500徒众又被阿难说服带回。
        总之,依据佛教说法,提婆达多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和十恶不赦 的罪人,因此深陷地狱。据佛经的说法,到此双方的矛盾斗争似乎 已经结束。从此佛教已绝天授之患,佛陀可以一统佛教天下,僧团 内部也就和风习习天下太平了。但事实是,过了一千多年还仍然 能看到提婆达多信众的身影。五世纪的高僧法显和七世纪的高僧 玄奘、义净在印度都看到了这种情景。可见佛教的正统传统与事 实相差之远。这样一来,人们会提出这样和问题:提婆达多究竟是 个什么样的人?他原本就是一个坏蛋和十恶不赦的罪人吗! 他真 的是失道寡助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吗?他与佛陀的根本分歧是什 么?季羡林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做出了如下回答:
        提婆达多原本就不是坏人。他也不是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季羡林先生引用了许多经典所记述的事例,这里略择几项加以说 明。譬如当提婆达多率500僧众出走,佛遣阿难随往王舍城向婆 罗门及长者居士昭告提婆达多所为不是佛法僧事。但在阿难出发 之前,在佛与他的对话中却隐含着另一层含义。《十诵律》卷 三十六:
        尔时佛语阿难:“汝将从行比丘,入王舍城巷陌市肆 多人住处,唱言:‘调达所作事,若身作,口作莫谓是佛事 法事僧事,此是调达及弟子所作事。’”阿难受教,即将从 行比丘诣王舍城巷陌市肆多人住处,唱曰:“调达身作口 作事,莫谓是佛事法事僧事,此调达及弟子所作事。”(前 书第95页)

        同是佛与阿难的对话,在《鼻奈耶》卷五却有另外一种情形:
        时世尊见三十二人去不久,故语阿难:“汝往入罗阅 城,往大市四街巷头,作是唱言:‘若调达所作行身口意所 为,莫呼佛法僧教使为,调达自有亲信弟子。’”时阿难白 佛:“前叹誉调达,今复说其恶,众人有讥者,当云何答?” 世尊告阿难日:“有此语者,以此语答:‘本虽习善,今复习 恶,何足怪耶?’”(上书,第295—296页)。

        但在《四分律》卷四又说嘱舍利弗和目犍连而不是派阿难随往将提 婆达多所为非佛法僧事昭告世人。舍利弗闻此佛语,心生疑虑,故 前往佛所,礼足,而后说道:
        世尊! 我当云何在白衣众中说其恶? 何以故? 我本 向诸白衣赞叹其善,言:“大姓出家,聪明有大神力,颜貌 端正。”佛告舍利弗:“汝先赞叹提婆达多聪明有大神力, 大姓出家,实尔以不?”答曰:“大德! 实尔。”“是故,舍利 弗! 汝今应往是白衣大众中语言:‘提婆达(多)先时如 是,今日如是。’”(上书,第294页)。

        说明提婆达多原本不是一个坏人,也没有做什么非佛法僧事。若 不然,为什么佛陀的大弟子对他加以赞叹呢?
        那他是不是一个孤家寡人呢?从他率500僧众出走另立山头 和在千年之后仍有他的信徒在活动一事可以推知,答案显然是否 定的。那么,他与佛陀的矛盾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呢? 是私人的恩 怨吗?我们说不是的。他们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戒律方面的分歧。在《破僧事》中,佛陀讲到提婆达多破 僧(破坏僧团)的五种戒律:一,不居阿兰若(僧众的专门居所,或称 “净修林”);二,于树下坐;三,常行乞食;四,但蓄三衣;五,着粪扫 服。这五条戒律与佛陀所倡导的正好相反。提婆达多自己的话对 这一点作了注脚:
        尔等应知,沙门乔达摩及诸徒众,咸食乳酪,我等从 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 令彼犊儿镇婴饥苦。又沙门乔 达摩听食鱼肉,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 于诸众生 为断命事。又沙门乔达摩听食其盐,我等从今更不应食, 何缘由此? 于其盐内多土故。又沙门乔达摩受用衣时截 其缕绩,我等从今受用衣时留长缕绩。何缘由此? 破彼 织师作功劳故。又沙门乔达摩住阿兰若处,我等从今住 村舍内。何缘由此? 弃捐施主所施物故(《破僧事》。见 《季羡林文集》第七卷,第287—288页)。
        其二,教义方面的分歧。从上一段可以看出,提婆达多与佛陀 针锋相对,大有势不两立的气势。我想这恐怕主要不是由个人之 间的恩怨所致,而是个中另有更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佛教思想 体系属于沙门思潮。佛教与沙门思潮,如顺世派、耆那教,数论派、 邪命外道(活命派,梵文:Ajīvaka)等其他派系的共同点是反对婆 罗门教。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沙门 思潮反对之。但是在沙门思想体系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彼此之 间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和矛盾。释迦牟尼主要攻击的对象是处道 六师。六师的思想都属于沙门思潮(详见《六师》一文)。而提婆达 多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外道六师中的一位,名晡刺拿(梵文 Pūraa Kāśyapa,另译富兰那·迦叶)。 据传晡刺拿是奴隶的儿 子,年轻时裸体从奴隶主家逃走,后创立学派,在王舍城获得声望, 后与佛陀辩论,失败,投河自尽。据泰米尔文献记述,他被尊为邪 命外道(活命派)的领袖之一,与末伽黎·拘舍罗(邪命外道领袖) 齐名。他及其所属邪命外道的理论被佛教称为“无因无缘说”。这 种学说主张,世间事物皆出于偶然,无论何为均无报应。即便是 “用铁轮,利刃如剃刀,脔割世上众生,以为肉聚,此人无罪恶果报, 亦无罪恶之增加。人若于恒河南岸击杀,或教人残伤,若欺压,若 教人欺压,此无罪恶果报,亦无罪恶之增加。人若于恒河北岸施 与,作祀献,或使作祀献,此无功德果报,亦无功德之增加。”(巴利 文《沙门果经》)。
        邪命外道的“无因无缘说”的基础是宿命论。这种理论断言,人 的命运皆由前定,然而,它是无因无缘,是任何人为的努力,乃至所 谓的“自在天”(上天老子)也改变不了的。这一切都是像鹅生白色, 鹦鹉生绿色,孔雀生杂色那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说这是一种 物质决定论。根据耆那教的经典,大致可以断定,它的哲学基础是 物质论。邪命外道的另一位领袖拘舍罗主张,世间都是由地水火风 四种基础物质(极微——原子)构成,甚至连灵魂也是如此。这些极 微细的物质按比例构成各种不同的物体。这种构成是无因的,就是 说,世界万象不是像吠檀多派所说的“幻化”,也不是印度教一些派 别所说的“自在天的安排”,更不是如佛陀所说的“因缘和合”,而是 微细物质的无因的自然和合。显然,它的矛头也指向了佛教。
        这一派在伦理方面主张“离服裸形,敝衣乞食”等苦行,此与提 婆达多的主张类似。
        看来提婆达多接受了邪命外道的主张,或者说与其同流共同 反对佛教。这一方面恐怕是提婆达多与佛陀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