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果”硕硕畲乡落:畲族音乐
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八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偏僻山区或半山区,福建、浙江是较集中的区域。据1982年统计有三十六万多人。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省东部有极少数畲人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其音乐以民歌为主,民歌中又以山歌最普遍。畲人通称民歌为“果”或“霞果”。畲族好歌,每年有若干次盛大歌会举行,节期因地而异,较重要的固定歌节有会亲节、分龙节以及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的畲族民歌有叙事歌、小说歌和杂歌三类。叙事歌多是唱祖先族源一类题材,如盘匏歌、麟豹歌等。小说歌多为据汉族流行的著名章回小说或评话本子而改编过来的说唱性质的歌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杂歌是一种包罗丰富的歌种,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小令、嫁女歌、猜谜歌、字歌、分字歌、十条起、散条等。畲歌的唱法甚多样,除一般常见的独唱、齐唱、对唱外,尚有富有特点的重唱,畲人称重唱为“双条落”或双音,主要流传于闽东的宁德和霞浦。两地的双音唱法各有特点,宁德的双音是以声部模仿为主的轮唱歌曲,偶尔也有支声与和音因素;霞浦的双音是领合式的,曲调有较大的即兴性,低音部常在下方三度作自由模仿。
畲族山歌的唱法很多样,共有三种不同的唱法。一是用本嗓唱,叫“平讲”;一是用假声唱,畲人尤爱此唱法;另一种是在假嗓唱法上再将音区拔高,叫作放高音。因唱法的不同,致使同一歌词可产生三种不同的曲调。如平讲调,音区较低,旋律与语言音调贴合,常用依字行腔的旋法,多用级进音型,情绪显得较宁静。见下例:
假声唱的旋律音区比前者拔高四、五度,节奏悠长,音调高亢,同音反复的旋法与波峰型的起伏旋法交织更替,再加上五拍子和三拍子的运用,音乐情绪显得活跃明朗。如下例:
放高音的唱调音区更高,旋法多用大跳进行,情调激越而奔放。如下例:
由于畲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与其它民族和汉族杂居,故各地的音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点,地区性与民族性并存。但又因畲族历史悠久,民族内聚力甚强,所以各地畲歌音乐中仍顽强保留着相当多的民族共性特质,仅从音调结构上即可见出这点。各地畲歌的音调体系中,do mi sol(下简称Ⅰ型)与sol dore(后简称Ⅱ型)两种音调均占有较大比重,此两种音调与苗、瑶两族的典型音调正相统一,可为这三族同属山地民族音乐系统的一个铁证,亦是畲歌民族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福建畲歌现存有五种不同音调形态,其中有两种即以Ⅰ型构成。如霞浦县、福鼎县的商调式畲歌,实质上是以Ⅰ为基调行腔的。下例是一首霞浦县的《阳春三月》
例中商音的地位增强,但仍应视为在Ⅰ型结构外添进之音级,不过其使用价值逐渐增长罢了。五声宫调式畲歌,也以Ⅰ型为基调,但其三度音mi常有微升现象,这种音律游移现象在苗歌中亦不鲜见。见下列源县《十夜眠》:
据中国民歌集成卷编委会1983年编的第三卷中所收福建畲歌四十首分析统计歌腔运用情况,总观福建畲歌之歌腔,无论Ⅰ型或Ⅱ型,大多都添加了商、羽二音,因而就形成了一些新的变化和一些新的特性音调,如dola sol mi re、do la la do等,都是富有特点的歌腔,往往与Ⅰ、Ⅱ型核腔交织、混合一曲,但Ⅰ、Ⅱ型也常保留原形出现于句尾、段中等重要部位,畲歌的原生色彩,仍可清楚显示,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浙江省有十四万畲民,分布在景宁、云和、丽水、遂昌、泰顺、文成、平阳、龙泉、武义、临安、建德等二十多个县市,大部分是明清时从福建的罗源、连江一带迁徙过来的,也有小部分直接从广东省迁来。由于浙江地处江南,交通便利,与汉族交往频繁,受汉族民歌影响较多,表现在音调结构上,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如do la sol mi即是浙江畲歌中最典型的歌腔,表面看来,其与Ⅰ型已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其中的商音却应视为后来加进并予以强调的音,其原生结构仍应理解为Ⅰ型。见下例:
另如流行于文成县的“文成调”,记谱反映出是由mido la三音构成,但因其中do的音实际演唱时常升高半音,已构成Ⅰ型结构,据畲歌研究专家樊祖荫先生称,这种音律移动的情况,“不仅一个歌手,一个地方如此,不同地方的不同歌手都是这样唱法,成为一种规律性。”据浙江省群众艺术馆1981年编印的《浙江民歌汇集》第五分册《畲族部分》作分析统计,可见出浙江畲歌虽然受到汉族的影响,其民歌中已渗透了部分汉族民歌因素,但Ⅰ、Ⅱ型音调仍占很大比例,使畲歌仍然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福建罗源畲族对歌
畲族山歌的唱法很多样,共有三种不同的唱法。一是用本嗓唱,叫“平讲”;一是用假声唱,畲人尤爱此唱法;另一种是在假嗓唱法上再将音区拔高,叫作放高音。因唱法的不同,致使同一歌词可产生三种不同的曲调。如平讲调,音区较低,旋律与语言音调贴合,常用依字行腔的旋法,多用级进音型,情绪显得较宁静。见下例:
假声唱的旋律音区比前者拔高四、五度,节奏悠长,音调高亢,同音反复的旋法与波峰型的起伏旋法交织更替,再加上五拍子和三拍子的运用,音乐情绪显得活跃明朗。如下例:
放高音的唱调音区更高,旋法多用大跳进行,情调激越而奔放。如下例:
由于畲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与其它民族和汉族杂居,故各地的音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点,地区性与民族性并存。但又因畲族历史悠久,民族内聚力甚强,所以各地畲歌音乐中仍顽强保留着相当多的民族共性特质,仅从音调结构上即可见出这点。各地畲歌的音调体系中,do mi sol(下简称Ⅰ型)与sol dore(后简称Ⅱ型)两种音调均占有较大比重,此两种音调与苗、瑶两族的典型音调正相统一,可为这三族同属山地民族音乐系统的一个铁证,亦是畲歌民族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福建畲歌现存有五种不同音调形态,其中有两种即以Ⅰ型构成。如霞浦县、福鼎县的商调式畲歌,实质上是以Ⅰ为基调行腔的。下例是一首霞浦县的《阳春三月》
阳 春 三 月
例中商音的地位增强,但仍应视为在Ⅰ型结构外添进之音级,不过其使用价值逐渐增长罢了。五声宫调式畲歌,也以Ⅰ型为基调,但其三度音mi常有微升现象,这种音律游移现象在苗歌中亦不鲜见。见下列源县《十夜眠》:
十 夜 眠
据中国民歌集成卷编委会1983年编的第三卷中所收福建畲歌四十首分析统计歌腔运用情况,总观福建畲歌之歌腔,无论Ⅰ型或Ⅱ型,大多都添加了商、羽二音,因而就形成了一些新的变化和一些新的特性音调,如dola sol mi re、do la la do等,都是富有特点的歌腔,往往与Ⅰ、Ⅱ型核腔交织、混合一曲,但Ⅰ、Ⅱ型也常保留原形出现于句尾、段中等重要部位,畲歌的原生色彩,仍可清楚显示,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浙江省有十四万畲民,分布在景宁、云和、丽水、遂昌、泰顺、文成、平阳、龙泉、武义、临安、建德等二十多个县市,大部分是明清时从福建的罗源、连江一带迁徙过来的,也有小部分直接从广东省迁来。由于浙江地处江南,交通便利,与汉族交往频繁,受汉族民歌影响较多,表现在音调结构上,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如do la sol mi即是浙江畲歌中最典型的歌腔,表面看来,其与Ⅰ型已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其中的商音却应视为后来加进并予以强调的音,其原生结构仍应理解为Ⅰ型。见下例:
对夜了,心不甘
建德
另如流行于文成县的“文成调”,记谱反映出是由mido la三音构成,但因其中do的音实际演唱时常升高半音,已构成Ⅰ型结构,据畲歌研究专家樊祖荫先生称,这种音律移动的情况,“不仅一个歌手,一个地方如此,不同地方的不同歌手都是这样唱法,成为一种规律性。”据浙江省群众艺术馆1981年编印的《浙江民歌汇集》第五分册《畲族部分》作分析统计,可见出浙江畲歌虽然受到汉族的影响,其民歌中已渗透了部分汉族民歌因素,但Ⅰ、Ⅱ型音调仍占很大比例,使畲歌仍然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