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古旷阔高山魂:高山族音乐

2022-06-01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高山族人是中国台湾宝岛最早的原居民,据1982年统计约有四十万人,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高山族内有诸多不同的土著群落如阿美、排湾、泰雅、鲁凯、卑南、邵和平埔等。除平埔人与汉族杂居于平原地区外,其他均分布在台湾本岛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此外,大陆上也有少数高山族人散居各地,尤以福建为多。


        

高山族乐器吹奏图


        高山族音乐分民歌和器乐两大类。民歌最为丰富,又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和叙事歌四种体裁。劳动歌是在农耕、狩猎、渔业等劳动中所唱的民歌,尤以农耕歌为多。生活歌品种甚多,包括抒情歌、讽刺歌、舞歌、酒歌、儿歌和母歌等。仪式歌是在风俗性或宗教性的各种仪式中所唱,含风俗性的礼俗歌和宗教性的祭典歌、巫咒歌三种。礼俗歌用于婚礼、丧礼及待客的礼仪;祭典歌用于祈祷丰年、祭祀祖先、祭人头和祭猴(成年礼)等宗教性祭典中。叙事歌是各种回忆、叙述历史族源和部落领袖的古歌。
        高山族内因历史、地理和生产水平的不同,致使各部落的音乐也有较大差异,形成了五个音乐色彩区。各个色彩区的音乐千姿百态,各有风采,既有相当原始的音乐,亦有十分复杂的歌曲,从而构成了高山族音乐既别具一格,又丰富多彩的整体风貌。
        东部色彩区含阿美地区和卑南地区,此区与汉族交融较多较早,故其无论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在高山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此区的音乐多用五声羽调式音阶,曲调的音域较宽,歌唱性强。其内部又有一些差异,卑南地区的民歌抒情而优美,多是单声音乐;阿美民歌有单声部的一领众和及多声部的以对位性合唱、轮唱等多种形式,歌曲情绪热烈,充满活力,阿美南部的合唱发展到五个声部,成为高山族以至中国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声部最多的一个品种。泰赛色彩区含泰雅和赛夏两个地区,此区民歌多运用不完整的五声音阶,泰雅民歌多以三音腔la do re和四音列sol la do re行腔为歌,后者实为前者的一种延伸形态,歌曲的音域很窄,仅四或五度,旋律常是吟诵风格的腔调。在赛夏的矮灵祭祭歌中,有男女声平行四、五度合唱;泰雅东南的赛德克地区还有轮唱形式,并加有持续音型,布曹邵色彩区,含布农、和曹、邵三个地区。此区均流行柱式和声型合唱。布农地区的合唱多分为二声部,也有更多声部的民歌,其声部关系多是一音对一音的。曲调以do mi sol三音腔为基调,此三音腔与当地人的常用土著乐器弓琴和口簧所发出的泛音列恰相一致,当有渊源关系。其音律常有游移现象,表现在mi音的下降半音或下降四分之一音,另re音偶或作为附加音而运用。合唱的和声音程大多采用协和音程,其曲调和节奏的表现并不突出,全歌着重强调协和音程的延续所造成的一种空旷、宁静、古朴、悠远的意境,再加上悠缓的速度,更增添了一股神秘的原始气氛。
        和曹地区的合唱在声部关系和调式音阶上与布农地区大体一致,只是在do mi sol三音腔基础上加用了re la两个附加音,旋律的表现力有所增强。此地的单声民歌多用作五声羽调式。居住着少数邵人的游览胜地——日月潭,流传着著名的杵歌杵乐,其产生于当地人日常的劳动生活,其音乐情绪活泼明朗,极富生活情调。
        鲁排色彩区包括鲁凯和排湾两个地区,此区在十七世纪末就出现了贵族与平民阶层,进入了原始社会末期,曾达到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鲁凯以及与其相邻的排湾北部地区主要流行有持续低音的合唱,多分为二部,也有三部的。其声部组合是高声部为独唱,采用宫调式的四音列do re mi fa sol,有时省略sol音,do音除作为主音外,还用作持续音。和声音程尤爱用大二度,与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相近。
        雅美色彩区位于台湾东南的兰屿岛,其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少受外来文化的浸染,故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均较低,音乐形态也较原始,民歌的音阶、音律和音程都不大定型,多数民歌都只用以re为主音的三音腔do re mi,终止时有下滑三度的特点,风格十分古老纯朴。
        高山族民歌的歌词甚有特色,儿歌常用连环句法;排湾民歌爱用比兴手法;赛夏矮灵祭祭歌的词句则极规整。
        高山族的乐器也相当原始,主要有口簧、弓琴、竖笛、鼻笛、乐杵、竹筒、铃、龟甲等。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