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古韵:古典艺术音乐

2019-05-28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藏族古典艺术音乐包括宫廷乐舞噶尔与古典歌舞囊玛两类。
        宫廷乐舞噶尔是一种专业表演性的音乐、舞蹈、器乐综合艺术形式。其起源始自十七世纪,当时拉达克土王至拉萨朝觐达赖五世,并携带拉达克的噶尔歌舞队向达赖敬献歌舞。表演极受欢迎。之后,达赖五世下令在布达拉宫建立噶尔巴乐舞队,在人员编制、演出方式、表演内容、使用乐器等方面逐步定型,形成西藏的宫廷乐舞,并一直保持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噶尔是在六世班禅白尼玛时期创建的,其建制、内容、形式皆按拉萨布达拉宫的噶尔巴。据近期调查,西藏昌都、类吾齐,四川甘孜、巴塘等地著名佛教寺院,以及西藏阿里、山南地区的民间亦有噶尔乐舞流传,在重要的宗教节日仪式中表演。
        噶尔巴一词有两重含义,它既指噶尔乐舞的组织,又是成年噶尔艺人的统称。作为宫廷乐舞组织,噶尔巴由领班官员(即队长)、教练、乐器演奏员、乐舞演员组成。领班官员称为“噶尔本”,教练称为“噶尔除萨别给根”(译意是“噶尔小学徒的教师”),乐舞演员是八至十五岁的男童,称为“噶尔除”或“噶尔除巴”。噶尔巴乐队演奏员皆是噶尔除中培养产生,年龄不限,是半职业性的艺人。


        

藏族佛教音乐曲线谱(《札什伦布寺密宗下密乐园乐谱》)


        噶尔乐舞包括器乐、舞蹈与歌唱。演出的节目有两个艺术品种,即噶尔鲁与噶尔。噶尔鲁是童声齐唱的音乐形式,用丝竹乐队伴奏,音乐平稳、和谐,舒展而典雅。噶尔鲁的唱词使用藏文,故较为艰涩难懂。噶尔是儿童舞蹈艺术形式,用鼓吹乐伴奏,表演具有肃穆虔诚的气氛,舞蹈动作节奏缓慢,主要是动作之间有停顿的多种造型。姿态有扭腰、举小木斧、敬献哈达、向天神地神献水,以及模拟神佛的动作等。噶尔音乐大多是六声商调式,但在调式音阶中有的乐曲用升高的fa音,有的乐曲用自然的fa音,有的乐曲中先后出现升高与还原的fa音,构成独特的调式色彩。此外,含有#fa音的六声或七声宫、羽调式的乐曲亦不少见。下列是含有#fa与fa音的六声商调式。例曲《印度哈达》(噶尔鲁)见后。


        

桑耶寺乐舞图(清西藏布画《桑耶寺》局部)


        噶尔乐舞被中断二十年后,1982年由拉萨市群众艺术馆与布达拉宫末代噶尔本巴桑顿珠共同努力,抢救整理。曾招收学童十五名进行培训,排练噶尔乐舞,并将节目录音、录像,记录整理出文字和乐谱。巴桑顿珠由印度拉达克地区收集到西藏已流失的,古代有关噶尔乐舞的专门著述《眼心耳味之喜筵》的手抄本。
        

印度哈达 (噶尔鲁)


        古典歌舞囊玛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城区。在其他地区(包括拉萨附近的农牧区)未见流传。由于年代久远且缺少准确的文献记录,有关囊玛产生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未获定论。据学者研究,囊玛音乐最初可能源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后来逐渐传向后藏、前藏,其形成约在十七世纪五世达赖时期,摄政王巴·桑结嘉措在自己的宫府内廷(藏语称“囊玛康”)组织艺人表演歌舞,囊玛歌舞的名称可能即与最初的演出场合有关。使得此种歌舞得以发展,并盛行于西藏上层社会娱乐活动。但是囊玛歌舞艺术不久即走出上层社会的范围,而逐步在拉萨市民生活中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形式,出现了专业的民间艺人。许多音乐学者认为,囊玛最初虽是流传于上层社会的古典歌舞艺术,但其实是拉萨的回族、藏族和汉族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囊玛音乐多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等三部分组成。其基本音乐结构图示有:①引子|歌曲|舞曲||②引子|歌曲|舞曲|歌曲||③引子|歌曲||等等。
        囊玛的引子及歌曲部分速度徐缓从容,音乐典雅优美,表演者边唱边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曲部分速度较快,音乐活跃热情,表演者只舞不唱,舞蹈动作轻快舒展,与堆谐的快板段舞蹈相近。这一部分是歌舞的高潮所在。
        囊玛乐曲约有数十首。乐曲皆用相同的引子音乐,舞曲部分的曲调也大同小异,多数乐曲结束在商调式上,个别乐曲结束于宫或羽调式。歌曲部分则不然,不同曲目的旋律互不相同。囊玛音乐风格与西藏民间音乐有较大差异,音乐大多采用七声商调式,以及宫、羽等调式;旋律进行中fa音、si音的运用颇有特色。中国的音乐学者已开始致力于研究囊玛音乐与印度拉达克地区的音乐及中国内地汉族传统音乐之间的联系。下例是囊玛《阿玛来洪》的歌曲部分的片断。
        

阿 玛 来 洪


        囊玛的传统乐谱是用译成藏文的工尺谱。伴奏乐队的组成方式与堆谐乐队相同。囊玛的唱词丰富多彩,有表现社会生活、男女爱情、赞美家乡,以及颂扬佛祖、寺院、祝福吉祥等多方面内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