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国天籁:塔吉克族传统音乐文化

2023-02-17 可可诗词网-音乐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国的塔吉克族人口为三万三千多人(1990年统计),大多数居住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东部,约有60%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邻近的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杂居。
        “塔吉克”为本民族自称,据民间传说,这一族称的原意是“王冠”。塔吉克族是古老的高原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东伊朗语的诸部落。两汉时属西域都护管辖。公元二三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朅盘陀国,其居民是中国塔吉克族的先祖。元代,塔吉克族聚居的塔什库尔干称色勒库尔。明代后期,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落。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帕米尔高原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也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
        塔吉克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国塔吉克族主要讲色勒库尔方言,少数人讲瓦罕方言,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通用维吾尔语。塔吉克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上曾采用过波斯文,现通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在朅盘陀国时代已经开始发展灌溉农业。现居住在山区的塔吉克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过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春播以后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获过冬。与维吾尔等民族杂居的塔吉克族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
        塔吉克族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一般教民仅在节日礼拜。教徒不封斋,不重朝觐天房圣地。宗教首领称“伊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伊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宗教和本民族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拉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木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
        音乐体裁和形式
        塔吉克族音乐文化在帕米尔高原,古丝绸之路上产生和发展,不仅具有明显的高原特征,而且曾经受到中原文化,塔里木盆地各民族文化以及印度、伊朗等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闪烁着异彩的明珠。塔吉克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和民间器乐三类。
        (1)民歌。
        民歌是塔吉克族民间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题材上可分叙事歌、情歌、悲歌和礼俗歌等。
        叙事歌曲,塔吉克语称“麦依丽斯”,多以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长诗为歌词,曲调简洁,采用分节歌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白鹰》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记述了两位无辜的塔吉克族平民因受人诬谄,被塔吉克首领逮捕关押。为了澄清事实真相,他们编唱了这首叙事曲。歌中把塔吉克首领比作矫健勇敢的白鹰,颂扬他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的丰功伟绩,同时申诉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
        

白 鹰


        在塔吉克民间流传的叙事歌曲还有《公主堡的传说》、《陆吉克》、《无情的人世》等。
        “拜依特”一词可泛指歌曲,亦可特指歌曲中数量最多的情歌。塔吉克情歌大多表现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对情人的赞美,离别的相思,以及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等内容。情歌的曲调优美委婉,感情真挚纯朴。著名的情歌有《青岗古丽》、《红玫瑰》、《古丽碧塔》、《莱拉》、《想到你家去作客》等。
        

红 玫 瑰


        “法拉克”,意为夜莺似的悲歌,以抒发离别之情或怀念逝去的亲人为主要内容。歌者常于高山之上独自吟唱,节拍为散板,曲调凄楚低沉。
        礼俗歌是婚丧嫁娶、节日宴客等礼仪场合唱的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有婚礼中唱的迎新郎歌,亲人逝世时唱的“塔勒肯”(葬歌),青年人在葬礼中悼念朋友唱的“萨德尔”(悼念歌)等。此外,还有妇女唱的摇儿歌和神职人员唱的赞美歌、伴随劳动演唱的牧羊歌、割草歌等。
        塔吉克民歌可按演唱方式分为接唱和独唱两类。接唱类歌曲的演唱者由领唱和伴唱(一人或多人)两部分组成。领唱者主唱整篇歌词,伴唱起到强调作用,并给领唱者歇息或即兴填词的准备时间。此类歌曲多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曲调的音域不宽,节奏整齐,气氛热烈,常用于伴舞。演唱时,领唱者演唱一遍,伴唱者重复一遍,伴唱者往往接唱领唱者的终止音,领唱者又从伴唱者的终止音起唱。独唱类歌曲的音域较宽,节奏比较自由,常使用自由延长音,四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不用于伴舞。
        塔吉克民歌的歌词大多用色勒库尔方言创作,也有用瓦罕方言创作的。接唱类民歌每节的行数和每行的音节数都比较自由。有些民歌把衬词用在行末以补充音节的缺少,使歌词和曲调在结构上吻合。押韵方式以尾韵为主,头韵和腹韵很少见,独唱类的民歌歌词结构较为方整,以两行或四行一节者为多,每行音节数基本相等。押尾韵,以四行一节为例,常见的押韵格式有AAAA、ABAA和ABAB三种。
        (2)歌舞。
        塔吉克族民间盛行欢聚必有歌舞的风习。在帕米尔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塔吉克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塔吉克人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塔吉克山民们经常穿乔洛克(平底软靴)在山路上行走,膝部习惯于松弛微屈,以保持身体平衡。舞蹈时,膝部微屈,步法沉稳,发力起步后,上身保持平稳、不变的姿态。塔吉克人喜爱鹰,崇尚鹰的力量和勇敢精神,在舞蹈中模拟表现鹰的形和神,正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寄托。
        塔吉克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恰甫苏孜、麦依丽斯、拉泼依、刀舞、马舞等。
        “恰甫苏孜”意为快速、熟练。是一种以双人对舞为主、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跳乐形式。表演时,先由一名男子独舞,然后邀请一对舞者。两人以模仿鹰的各种飞翔姿态进入竞技阶段,最后在高速旋转中结束。恰甫苏孜的音乐节奏为7/8拍(3/8+4/8),步法有单步、错步、错步转、退步转等,手势有单翅、双翅、交替式等,形成塔吉克舞蹈的特有风格。与维吾尔族杂居的塔吉克人常在此种舞曲中填唱歌词,以踏歌的形式表演。
        “麦依丽斯”意为特定节拍,自娱性的踏歌形式。此种舞蹈采用叙事歌曲常用的5/8拍,并常以叙事歌曲作为舞蹈伴奏,故与叙事歌曲同名。舞蹈组合方式自由,可独舞,双人或三至五人同舞。步法多用连走步,妇女最喜欢连走四步的步法。伴奏歌曲有《白鹰》、《雄鹰》、《罂粟花》等。单人表演《白鹰》时,舞蹈者即领唱者,众人为其伴唱助兴。
        “拉泼依”是自娱性的跳乐形式。节奏为7/8拍,动作轻快,较为自由,用塔吉克热瓦甫伴奏。有专为此种舞蹈伴奏的乐曲。伴奏者也可边奏边舞。
        刀舞是表演性单人舞,跳乐形式。表演者持波斯弯刀做出挥刀、错步跳、劈转等技巧性较高的动作,音乐节奏为7/8拍,专曲专用。
        马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踏歌形式,塔吉克语称戛玛克。表演者一至二人腰系特制的马形道具,载歌载舞。歌词内容多为称赞马的矫健顽强,动作也模拟登山、越涧、跑跳、闪转等。表演性道具舞还有木偶舞、骆驼舞等多种,均为踏歌形式。
        (3)器乐。
        塔吉克族乐器种类较为齐全,有吹奏、拉奏、弹拨、打击四类。
        ①吹奏乐器和乐曲。
        鹰笛,塔吉克语称“那依”,是塔吉克族最有特色的乐器。用鹰翅骨制作,长约24厘米,开管,管径1至2厘米,管身开三个按孔,顶端为吹口。演奏时,双手执笛,竖吹。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口半含笛上端,以舌尖堵往吹口的一部分形成气口,兼用平吹和超吹,音色清亮,远及数里。音域一般为d1-e2,较宽广。民间鹰骨笛乐队一般由四人组成,两个男子吹奏鹰笛,两个妇女击手鼓伴奏。两只鹰笛轮番吹奏上、下乐句,有时两人同时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装饰旋律。塔吉克人每逢婚礼喜庆定要举行叼羊、赛马活动,并由鹰笛乐队演奏传统的乐曲。这种乐曲按叼羊、赛马的不同阶段,分别演奏三种不同的曲调。第一首称“瓦拉瓦拉柯克”,是男方到女方家“抢”羊;第二首称“冬巴克苏孜”,是将抢来的羊送到指定地点;第三首称“军儿尕”,此曲一奏响,叼羊者开始策马围抢。鹰笛领奏者同时是叼羊活动的指挥者。
        竖笛,塔吉克语称“苏奈依”。管身木制,长约36厘米,上粗下细,上端管径2.2厘米,下端管径0.8厘米。管身上端削一斜形单簧片,簧片下方设一方形气孔,管口用木塞堵住大部分,留少部分为吹口。管身开七个或八个按孔(包括背孔),孔距的设计包含有中立三度、六度音程。奏时,口含簧片竖吹。音色淳厚柔和。多用于独奏,宜吹奏“法拉克”等哀怨的曲调。


        

塔吉克族青年正在吹奏“那艺”

叼 羊 赛 马 曲


        ②拉弦乐器及乐曲。
        塔吉克艾捷克是塔吉克族惟一的拉弦乐器,形制同维吾尔族艾捷克差异较大。琴身长约56厘米,琴杆木制,上细下粗,置于音箱外侧。长方体音箱用铅铁制作,规格约为24×18×11(厘米),右侧开一圆形音窗。琴马用硬木制作,张二至四根金属弦,弓杆木制,向外弯曲,马尾弓毛,在弦外侧拉奏。常见的定弦法有:二弦为a、d1,三弦为e、a、d1,四弦为c、e、a、d1。塔吉克艾捷克基本在一个把位演奏,音色近似提琴,乐曲多从民歌改编。
        ③弹拨乐器及乐曲。
        热布普,形制与维吾尔族刀郎热瓦甫相仿。琴身用整块杏木挖制而成,全长约78厘米。音箱比维吾尔族热瓦甫大,呈椭圆形,蒙牛皮或驴皮。琴杆上窄下宽,设指板,无品。音箱与琴杆连接处两侧有突出的棱角。琴头向后弯曲,置五个弦轴。另在琴杆中部内侧置一高音弦轴。张六根羊肠弦,外弦为主奏弦,定弦为a1,其余为共鸣弦,定弦为d1、e1、e1、a1、e2。用木片或牛角片拨子弹奏。演奏中一般不换把位,常用共鸣弦奏出四、五、八度和音。热布普除弹奏自娱或自弹自唱外,还在婚礼喜庆等场合与鹰笛乐队配合演奏或为歌舞伴奏。热布普乐曲多由民歌改编而成,代表性乐曲有《芒果里》、《法拉克》、《塔里哟吾里》等。另有高音热布普,塔吉克语称“热布普恰”。形体较小,定弦比热布普高四度,常用于伴奏民歌,较少用于独奏或合奏。
        “赛吐尔”,塔吉克语意为“三弦”,其形制近似维吾尔族的弹拨尔。琴身杏木制作,全长约116厘米,音箱呈半梨形,薄板为面,上开一对眉形音箱。琴杆细长,上缠十三个肠线品位,琴头置五个弦轴,张五根丝弦或钢丝弦。定弦为d1d1、a1、d1d1,或bb、e1、bb,两根外弦为主奏弦。奏时,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弹奏。常用于自娱演奏,亦可独奏或为歌舞伴奏。代表性乐曲有《向往自由》、《柯克诺尔》等。
        

向 往 自 由


        “库姆尼”是塔吉克族的低音弹拨乐器。形似热布普,但比热布普大。全长约84—93厘米,张七至十一根肠弦。以十一弦库姆尼为例:主奏弦为d1d1,共鸣弦为c1,gg、cc、ee、aa。库姆尼声音低沉浑厚,旧时专由伊斯兰教阿訇演奏送葬曲,现已成为塔吉克乐队的低音乐器。
        “布兰孜库姆”,琴身杏木制作,全长约82厘米。音箱呈葫芦形,蒙羊皮或牛皮。琴杆上窄下宽,与音箱连接处两侧设有似牛角形的装饰。琴的弦数不一,六弦者定弦为:#c1、a、e、#c、#f、#f。布兰孜库姆是伊斯兰教活动中演唱赞美诗的专用伴奏乐器,民间不常用。
        ④打击乐器。
        “达夫”即手鼓,是塔吉克族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形制与维吾尔族达普基本相同,但演奏习俗有自己的特色。多成对使用,并由两位妇女击奏。一个奏基本节奏型,另一人加花装饰。在伴奏歌舞或演奏器乐曲时,往往由达夫先奏出一、两遍固定节奏型作为引子,并对速度和情绪进行提示。
        音乐特征
        塔吉克族民间音乐具有多元文化构成的明显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既有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支撑,又有与其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推动。这种特征具体体现在塔吉克民间音乐构成要素中最有特色的音阶、调式、节奏、节拍等方面。
        塔吉克族音乐的音阶有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两类。
        采用五声音阶的作品有无半音五声音阶和包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两种。无半音五声音阶又有完整的五声音阶形式和不完整的五声音阶形式,前者如sol、la、do (终止音),re、mi、sol,后者如la、do(终止音)、re、mi。采用无半音五声音阶的塔吉克民间音乐作品在音阶、调式以及旋法上表现出与中国音乐体系的共同性特征,显示着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
        包含半音的五声音阶的作品比较多见,主要有三种:a)re、mi、fa、sol、la; b)sol、la、si、do、re; c)sol、si、do、re、mi。此外,还有包含3/4全音音程的音阶,如la、半升do、re、mi、sol。
        采用七声音阶的塔吉克族民间音乐作品有自然七声音阶和含有变化音的七声音阶两种。常见的自然七声音阶有re、mi、fa、sol、la、si、do和sol、la、si、do、re、mi、fa,还有一些只用六个音的,如mi、fa、sol、la、si、do;la、do、re、mi、fa、sol等。许多采用自然七声音阶的作品体现着五声的骨干作用,仍然和中国音乐体系的特点具有相通性。
        含有变化音的七声音阶则反映着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一些特征。如音阶中出现具有活音特性的中立三度、六度音程。这种特征应是操伊朗语的塔吉克人音乐文化传统的标示之一。
        塔吉克民间音乐常以sol、re、la为调式主音,以mi为主音的调式并不多见。
        在塔吉克民间音乐中,以7/8和5/8拍子的数量最多。也有为数不多的作品采用3/4、2/4和4/4拍。
        7/8拍被看作塔吉克族音乐的象征,实为3/8拍和4/8拍混合而成。有3/8+4/8和4/8+3/8两种结合方式,以前一种为典型。
        塔吉克民歌、歌舞曲、器乐曲大多由一个乐句或一个乐段构成,民歌歌词中即兴加入的衬词不对乐句和乐段进行扩充。双乐句民歌的下乐句往往重复上乐句,仅在句尾有所变化。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