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神定
古代导引很讲究“意、气”的修炼。“意”指人的精神,是调动人体潜能的关键。“气”是维持与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物质。练“意”,可保持心静意定,使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入静的状态;练“气”,使之充盈全身,循经通络,积蓄于“丹田”释放于体外。“意、气”结合,便能激发人体内在的潜能,产生特殊功效和作用,使人的生理机能得到调节,从而治愈痼疾、增强体质。
音乐表演,内讲“神、气”,外讲“形、声”,“神气”为本、“形声”为表。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声。故曰“神使气,气就形”(方苞《诂律书一则》)。“神、气”指琴者、歌者的精神状态与音乐的修养,是音乐表演的精华。无“神气”则无“形声”,“形、声”是在“神、气”驱动之下,而流于外的肌体运动和音、声的鸣响。只有神气“壮”,形声才能“美”。
古代导引中的“意”与音乐表演中的“神”同属人的精神,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气”又是和“意”、“神”不可分离并使音乐表演的“形、声”雄浑、协调的物质手段。气功中要求“气”通诸穴(穴位),无滞无促;音乐表演中同样强调运气平畅、豁然通达。“律调而声不从者,气之病也。”(庄元臣《叔苴子》)可见气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看出,气功中的“意气”,音乐表演中的“神气”,不但相通,而且共属一宗。这个宗,即大脑,大脑是“意、神、气”的司令部。“意神气”可使大脑处于特定的相对抑制和兴奋状态,大脑又指令和控制“意神气”的驰骋与运行。
“意神气”是气功领域与音乐表演领域之间的共有物,它将形异而实通的两个不同领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导引能消除演奏、演唱者的紧张心理。大凡出色的演奏、演唱者,表演时都能较好地控制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松弛中的激动”和“平静中的紧张”。从而能较完美地表达音乐内容,塑造出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感。
“松弛与激动”、“平静与紧张”是音乐表演者精神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表现形式。破坏了这种统一,便直接造成表演者肌体运动的不协调,结果使音乐内容失去美感。精神运动的不统一,造成气息(呼吸)运动的不规则。通常,情绪异常,呼吸异常。情绪平静,呼吸舒展。演奏、演唱者紧张时的呼吸,一般都呈现为阻滞与紊乱。尤其是演唱者,气息是声音的动力,缺少畅通和呼吸规律的气息支持,声音便晦涩、暗淡,失去光彩和亮度,甚至无法表现音乐内容的基本情感。演奏者紧张时的气息,大都凝聚胸际,堵憋闷胀,其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可见情绪和呼吸共同操纵着紧张现象的产生,也是破坏“松弛中的激动”、“平静中的紧张”平衡统一的原因。
导引中讲求“心法”和“息法”的对立统一。“心法”是探讨人的意识对情绪、思想的自我控制方法。“息法”是研究通过意念导引,使元气运行,呼吸无阻的控制方法。两法融会一体,便形成“外动内静”、“神驰形寂”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恰好与“松弛中的激动”、“平静中的紧张”相吻合。
“心法”和演奏、演唱者的情绪、精神有关;“息法”与演奏、演唱者的呼吸、气息相连。用导引中“心、息”两法,代之或消除演奏、演唱时波动的情绪和紊乱的呼吸,很见效果。
例如演奏演唱时,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情绪出现波动,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形成临场时的紧张。这时可运用气功中的“意念”导引方法(心法)即让意识(思想)与一种和演奏、演唱毫不相涉的想法(物象)结合,比如心内可默念诗词、数字、人名、地名;回味昔日生活中愉快、难忘的事件;遐想足迹所至的名山大川的秀姿雄态;近视厅内悬吊的彩灯和伫立的雕塑等,并伴随着深吸缓呼或鼻吸嘴呼的腹式呼吸(息法),以意念为先导,引气沉落“丹田”或体内某一穴位,意守相应的时间。这样,气息不仅会趋向平稳、畅顺,得到调整,而且心情也会因此转向安静、缓和(心、息两法汇融),演奏、演唱者的紧张心理就会得到改善。
演奏、演唱中用此法同样可以奏效。不同的是意念导引的内容,可直接与唱词、旋律相结合,使意识完全浸融于音乐。“意引气、气引乐”,通过气息的运载,借助音、声而发于外。这样意识、气息、声音、乐器完全交浑一体。人体内环境与人体外环境协调统一,精神运动的“松弛与激动”、“平静与紧张”协调统一,既消除了紧张弊端,又创造了自如的境界。
试以二胡演奏为例。二胡演奏,不论按弦还是运弓,既要轻松灵活,恰到好处,又不引起肌肉僵紧,发音噪裂,其关键在于用力的得当。而用力得当的方法及权衡力的标准,则和气功中的“力、气”说相关。
古代导引学说中要求“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稳力显,无气则无力”。又强调“气力”要从于“心意”,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到、气到、力到”,意是气与力的核心、统帅。
二胡训练与演奏的过程,是演奏者内心(意气)与外在(肌体)运动的平衡统一。音的虚实、运弓开阔与狭窄,按弦指力的大小,完全是意念控制体内运气的结果。没有意念导引和运气畅达,就没有如上的平衡与统一,“力”就无从谈起。好的演奏者对力的运用得心应手、自如得当,也由于先得“心”而后应“手”之故。有人对乐曲中的“开弓”、“音头”、“爆发力”不是无法表现,就是用力不适,或使发音撕裂、噪音顿生;或使发音纤细、软弱无力。殊不知其全然出于“意气”未到指端、弓端的原因。这种现象徒然强调外形(肌体)的单一运动,忽视内在(意气)对力的导引和制约作用。单纯地靠外形机械地使乐器发出声响,其结果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声音。柔而刚、美而纯的声音只能来自“意气合一”,离开人的意气先行的轨迹,力便失去依托,“行迹”不可捉摸。只有在演奏“开弓”、“音头”、“爆发力”时,“心”有所动、“意”有所指、“气”有所随,刚柔相济、强弱相宜,才会出现音势形成于内而发响于外。
演奏中对技巧难点的感受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只要冷静分析,根据不同技巧难点,采用不同的意念内容,运神调气,任何技巧上的不足都会得到弥补。
音乐表现最讲“情”。无论琴者、歌者,有情曲则活、无情歌则滞。要揭示音乐真谛,琴者、歌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真情实意的音乐,方能打动人心。
情真的音乐,其特点是具有深邃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否则就失去了生命力。而气功正是讲求在体内环境中追求和创造意境,使“我”在轻盈飘渺、虚静恍惚的世界里扮演多种“角色”,塑造多种“形象”。
有了古代导引这种创造意境和形象的体验(即练功中所形成的意识无确定性的想象力),便会下意识地把音乐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主动地创造意境和形象。当琴者、歌者一旦和自己所演奏、演唱的具体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时,“情、神、心、意”会油然而生,出现一种“有我无我、似我非我”的景况。这景况,正是音乐内容所要描述的意境和形象。
有一些练过导引的琴者、歌者,演奏、演唱时运用意念和气息,创造一种“东西南北天地”、“上下左右前后”的气场,设想自己置身这蒙蒙如雾的“六合”团气之中,与天地之气、中和之纪浑然相抱,合而为一,似处于净室高堂、清风明月里;心不外驰,气血平和,悠然自得,一心一意地表现音乐,完全为音乐和意识中的意境、形象驱使和迷恋,从而进入“心、音”高度统一的“音乐王国”。
有的琴者、歌者演奏、演唱得不错,也想尽力表现音乐,但就是感动不了欣赏者,原因何在呢? 没别的,就是没有创造出和音乐内容完全一致的意境和形象。而气功中想象力的体验,正是完善音乐表现的有效方法。
音乐表演,内讲“神、气”,外讲“形、声”,“神气”为本、“形声”为表。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声。故曰“神使气,气就形”(方苞《诂律书一则》)。“神、气”指琴者、歌者的精神状态与音乐的修养,是音乐表演的精华。无“神气”则无“形声”,“形、声”是在“神、气”驱动之下,而流于外的肌体运动和音、声的鸣响。只有神气“壮”,形声才能“美”。
古代导引中的“意”与音乐表演中的“神”同属人的精神,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气”又是和“意”、“神”不可分离并使音乐表演的“形、声”雄浑、协调的物质手段。气功中要求“气”通诸穴(穴位),无滞无促;音乐表演中同样强调运气平畅、豁然通达。“律调而声不从者,气之病也。”(庄元臣《叔苴子》)可见气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看出,气功中的“意气”,音乐表演中的“神气”,不但相通,而且共属一宗。这个宗,即大脑,大脑是“意、神、气”的司令部。“意神气”可使大脑处于特定的相对抑制和兴奋状态,大脑又指令和控制“意神气”的驰骋与运行。
“意神气”是气功领域与音乐表演领域之间的共有物,它将形异而实通的两个不同领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导引能消除演奏、演唱者的紧张心理。大凡出色的演奏、演唱者,表演时都能较好地控制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松弛中的激动”和“平静中的紧张”。从而能较完美地表达音乐内容,塑造出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感。
“松弛与激动”、“平静与紧张”是音乐表演者精神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表现形式。破坏了这种统一,便直接造成表演者肌体运动的不协调,结果使音乐内容失去美感。精神运动的不统一,造成气息(呼吸)运动的不规则。通常,情绪异常,呼吸异常。情绪平静,呼吸舒展。演奏、演唱者紧张时的呼吸,一般都呈现为阻滞与紊乱。尤其是演唱者,气息是声音的动力,缺少畅通和呼吸规律的气息支持,声音便晦涩、暗淡,失去光彩和亮度,甚至无法表现音乐内容的基本情感。演奏者紧张时的气息,大都凝聚胸际,堵憋闷胀,其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可见情绪和呼吸共同操纵着紧张现象的产生,也是破坏“松弛中的激动”、“平静中的紧张”平衡统一的原因。
导引中讲求“心法”和“息法”的对立统一。“心法”是探讨人的意识对情绪、思想的自我控制方法。“息法”是研究通过意念导引,使元气运行,呼吸无阻的控制方法。两法融会一体,便形成“外动内静”、“神驰形寂”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恰好与“松弛中的激动”、“平静中的紧张”相吻合。
“心法”和演奏、演唱者的情绪、精神有关;“息法”与演奏、演唱者的呼吸、气息相连。用导引中“心、息”两法,代之或消除演奏、演唱时波动的情绪和紊乱的呼吸,很见效果。
例如演奏演唱时,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情绪出现波动,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形成临场时的紧张。这时可运用气功中的“意念”导引方法(心法)即让意识(思想)与一种和演奏、演唱毫不相涉的想法(物象)结合,比如心内可默念诗词、数字、人名、地名;回味昔日生活中愉快、难忘的事件;遐想足迹所至的名山大川的秀姿雄态;近视厅内悬吊的彩灯和伫立的雕塑等,并伴随着深吸缓呼或鼻吸嘴呼的腹式呼吸(息法),以意念为先导,引气沉落“丹田”或体内某一穴位,意守相应的时间。这样,气息不仅会趋向平稳、畅顺,得到调整,而且心情也会因此转向安静、缓和(心、息两法汇融),演奏、演唱者的紧张心理就会得到改善。
演奏、演唱中用此法同样可以奏效。不同的是意念导引的内容,可直接与唱词、旋律相结合,使意识完全浸融于音乐。“意引气、气引乐”,通过气息的运载,借助音、声而发于外。这样意识、气息、声音、乐器完全交浑一体。人体内环境与人体外环境协调统一,精神运动的“松弛与激动”、“平静与紧张”协调统一,既消除了紧张弊端,又创造了自如的境界。
试以二胡演奏为例。二胡演奏,不论按弦还是运弓,既要轻松灵活,恰到好处,又不引起肌肉僵紧,发音噪裂,其关键在于用力的得当。而用力得当的方法及权衡力的标准,则和气功中的“力、气”说相关。
古代导引学说中要求“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稳力显,无气则无力”。又强调“气力”要从于“心意”,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到、气到、力到”,意是气与力的核心、统帅。
二胡训练与演奏的过程,是演奏者内心(意气)与外在(肌体)运动的平衡统一。音的虚实、运弓开阔与狭窄,按弦指力的大小,完全是意念控制体内运气的结果。没有意念导引和运气畅达,就没有如上的平衡与统一,“力”就无从谈起。好的演奏者对力的运用得心应手、自如得当,也由于先得“心”而后应“手”之故。有人对乐曲中的“开弓”、“音头”、“爆发力”不是无法表现,就是用力不适,或使发音撕裂、噪音顿生;或使发音纤细、软弱无力。殊不知其全然出于“意气”未到指端、弓端的原因。这种现象徒然强调外形(肌体)的单一运动,忽视内在(意气)对力的导引和制约作用。单纯地靠外形机械地使乐器发出声响,其结果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声音。柔而刚、美而纯的声音只能来自“意气合一”,离开人的意气先行的轨迹,力便失去依托,“行迹”不可捉摸。只有在演奏“开弓”、“音头”、“爆发力”时,“心”有所动、“意”有所指、“气”有所随,刚柔相济、强弱相宜,才会出现音势形成于内而发响于外。
演奏中对技巧难点的感受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只要冷静分析,根据不同技巧难点,采用不同的意念内容,运神调气,任何技巧上的不足都会得到弥补。
音乐表现最讲“情”。无论琴者、歌者,有情曲则活、无情歌则滞。要揭示音乐真谛,琴者、歌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真情实意的音乐,方能打动人心。
情真的音乐,其特点是具有深邃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否则就失去了生命力。而气功正是讲求在体内环境中追求和创造意境,使“我”在轻盈飘渺、虚静恍惚的世界里扮演多种“角色”,塑造多种“形象”。
有了古代导引这种创造意境和形象的体验(即练功中所形成的意识无确定性的想象力),便会下意识地把音乐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主动地创造意境和形象。当琴者、歌者一旦和自己所演奏、演唱的具体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时,“情、神、心、意”会油然而生,出现一种“有我无我、似我非我”的景况。这景况,正是音乐内容所要描述的意境和形象。
有一些练过导引的琴者、歌者,演奏、演唱时运用意念和气息,创造一种“东西南北天地”、“上下左右前后”的气场,设想自己置身这蒙蒙如雾的“六合”团气之中,与天地之气、中和之纪浑然相抱,合而为一,似处于净室高堂、清风明月里;心不外驰,气血平和,悠然自得,一心一意地表现音乐,完全为音乐和意识中的意境、形象驱使和迷恋,从而进入“心、音”高度统一的“音乐王国”。
有的琴者、歌者演奏、演唱得不错,也想尽力表现音乐,但就是感动不了欣赏者,原因何在呢? 没别的,就是没有创造出和音乐内容完全一致的意境和形象。而气功中想象力的体验,正是完善音乐表现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