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
在儒、道互补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儒教作为一种准宗教形态,主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产生着重大影响。儒教的信奉者主要是文人阶层,他们视孔子学说为万世不移的经典,而加以顶礼膜拜,而孔子的历代后裔,也就成了崇奉之偶像,由此代代延续不绝,堪与道教天师世系相比,初具宗教性质。儒家学说提倡经世致用,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体系,达则济世拯人,以天下为已任,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思想教育,故儒教思想对中国人政治观念、伦理道德之形成影响甚广甚巨;穷则独善其身,当宦途失意时又常隐居乐道,恣情烟霞,遂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情趣合拍同调。儒家对音乐艺术素为重视,将其看成巩固与发展社会结构的重要武器,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高度注意到音乐的教化功能。周代以后历代帝王推崇的“礼、乐”两大治国法宝,其音乐思想基本上取法于儒家。儒家音乐思想,发轫于孔子,孔子的音乐思想,完全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孔子虽未建成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的一些只言片语,对其后儒家的音乐思想有重大影响。孔子深谙音乐,自己能唱歌,会多种乐器,选编了中国第一部歌辞集《诗经》,并将音乐纳入六艺中,作为学生必修科目之一。他音乐知识很丰富,对音乐的评论分析也甚为精到,主张音乐“文”(形式)“质”(内容)统一(《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主张复古,施行严格等级制,排斥俗乐,这些观点都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儒家音乐理论及宫廷礼乐制度。
从孔子出发,经后人的发展,之后出现了儒家相当完备的音乐思想体系。其代表作是公元前五世纪时公孙尼(约前498)编作的《乐记》和公元前第三世纪时荀子(活动时期前286—前238)所撰的《乐论》。此两书除了沿袭孔子的基本音乐观念外,广泛阐述了音乐与物(物质世界)、政(政治思想)、情(情感)等范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教化功能,以及“乐”与“礼”的相互补充关系等等。其言论既广且精,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乐的情感功能的分析,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由于儒家过分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追求乐的“中和”境界,即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强不弱、得乎其中的音乐风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音乐表达丰富复杂情感的可能,削弱的音乐的审美价值。这样,儒家虽然建立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座较完整的音乐理论大厦,但对中国的音乐实践体系并未产生多少实际影响,其结果,只是为宫廷雅乐和少部分儒教信徒奉为圭臬,在狭小的天地里执行着日益僵化的孔庙音乐。
儒教与儒家虽不完全是一回事,但音乐观念基本相通。不过后世儒教的音乐实践,远不如儒家音乐理论那么丰富,其音乐实践可以说仅继承了儒家音乐理论中复古的、僵化的成分,反倒把其闪烁着艺术光辉的部分扬弃了,这就注定了儒教音乐的发展必将走向末路,而为世人所不知,甚至连统治者也不愿听。历代儒教音乐,主要是各地孔庙中表演的祭孔乐章,其音乐颇单调乏味,多是一字一音唱法,与一般祭祀雅乐和诗乐如出一辙,从艺术性上看并无多少价值可言,只是从历史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论,尚有可取之处,下面列举两首。
大成登歌之乐 本曲为山东孔庙祭孔仪式中的专用乐章之一,为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朝廷颁定。音乐完全是典型的雅乐风格,一字一音4拍,每句间休止4拍,曲调相当简单,大约以此构成一种庄重的气氛。唱词大意:“伟大的孔圣人,万民尊崇的道德典范,维持王权政治有功,人民都要宗法,按期举行隆重精纯的大典,召来神灵庆贺,圣人的面容展颜明亮。”
清代祭孔乐章 这是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宫廷颁定的祭祀乐章。其音乐大致与上曲相似,也是一字一音的单调形态,可见儒教音乐都是程式化的风格。唱词也不外乎是对孔子的赞颂,大意是:伟大的孔子,先知先觉的神圣,可与天地相比,是万世的师表。金钹铜镲奏起吉祥灵瑞之音,钟磬丝竹与歌唱交鸣,日月大放光明,天地一派清湛。
从孔子出发,经后人的发展,之后出现了儒家相当完备的音乐思想体系。其代表作是公元前五世纪时公孙尼(约前498)编作的《乐记》和公元前第三世纪时荀子(活动时期前286—前238)所撰的《乐论》。此两书除了沿袭孔子的基本音乐观念外,广泛阐述了音乐与物(物质世界)、政(政治思想)、情(情感)等范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教化功能,以及“乐”与“礼”的相互补充关系等等。其言论既广且精,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乐的情感功能的分析,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由于儒家过分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追求乐的“中和”境界,即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强不弱、得乎其中的音乐风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音乐表达丰富复杂情感的可能,削弱的音乐的审美价值。这样,儒家虽然建立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座较完整的音乐理论大厦,但对中国的音乐实践体系并未产生多少实际影响,其结果,只是为宫廷雅乐和少部分儒教信徒奉为圭臬,在狭小的天地里执行着日益僵化的孔庙音乐。
山东曲阜祭孔仪式
儒教与儒家虽不完全是一回事,但音乐观念基本相通。不过后世儒教的音乐实践,远不如儒家音乐理论那么丰富,其音乐实践可以说仅继承了儒家音乐理论中复古的、僵化的成分,反倒把其闪烁着艺术光辉的部分扬弃了,这就注定了儒教音乐的发展必将走向末路,而为世人所不知,甚至连统治者也不愿听。历代儒教音乐,主要是各地孔庙中表演的祭孔乐章,其音乐颇单调乏味,多是一字一音唱法,与一般祭祀雅乐和诗乐如出一辙,从艺术性上看并无多少价值可言,只是从历史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论,尚有可取之处,下面列举两首。
大成登歌之乐 本曲为山东孔庙祭孔仪式中的专用乐章之一,为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朝廷颁定。音乐完全是典型的雅乐风格,一字一音4拍,每句间休止4拍,曲调相当简单,大约以此构成一种庄重的气氛。唱词大意:“伟大的孔圣人,万民尊崇的道德典范,维持王权政治有功,人民都要宗法,按期举行隆重精纯的大典,召来神灵庆贺,圣人的面容展颜明亮。”
大成登歌之乐
清代祭孔乐章 这是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宫廷颁定的祭祀乐章。其音乐大致与上曲相似,也是一字一音的单调形态,可见儒教音乐都是程式化的风格。唱词也不外乎是对孔子的赞颂,大意是:伟大的孔子,先知先觉的神圣,可与天地相比,是万世的师表。金钹铜镲奏起吉祥灵瑞之音,钟磬丝竹与歌唱交鸣,日月大放光明,天地一派清湛。
清代祭孔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