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思归赋》原文、赏析和鉴赏
王安石
蹇吾南兮安之? 莽吾北兮亲之思。朝吾舟兮水波,暮吾马兮山阿。亡济兮维夷,夫孰驱兮亡。风翛翛兮来去,日翳翳兮溟蒙之雨。万物纷披萧萦兮,岁逶迤其今暮。吾感不知夫涂兮,徘徊彷徨以反顾。盍归兮,盍去兮,独何乎此旅?
王安石以其语言简练、逻辑严谨、战斗性强的散文作品服务于政治目的,“有补于世”,并且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咏史诗和写景小诗,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表现出高明的艺术技巧,而“一洗五代旧习”。王安石的诗文理论和实践,使其称雄于唐宋文坛。鲜为人知的是,王安石还是一个擅长辞赋的高手。
在我国诸文学体裁中,赋介乎于散文与诗歌之间,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了,可谓源远流长。赋的发展,盛衰相间,至宋代,已走上了一条狭窄的艰难道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宋赋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较唐赋有所降低,这是总的趋势。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推动下,为数不少的文学家力求创新,还是创作了很多堪称为优秀作品的赋文。王安石以含蓄、简短的骚体小赋列位于佼佼者之中。
严格说来,王安石作赋并非专擅,不过偶尔为之,然水平之高却非凡俗可比。这主要得益于其诗文功底之深,炼字炼句之精,再加之政治上的大起大落,经历坎坷多变而不凡,使得作品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时代,反映了他的思想。《思归赋》 当属突出一例。
该文作于何年,似无定论。不过从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看,当成文于仕途艰难之时,大致在其身居相位,推行新法遇到保守势力顽强抵抗之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谓多矣,没有一次能顺利进行,王安石变法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是有思想准备的。然事到临头,遭到对立面围攻时,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路艰险的图画:“风翛翛兮来去,日翳翳兮溟蒙之雨。万物纷披萧索兮,岁逶迤其今暮。”联想作者因变法维新招致保守派的激烈攻击,最高统治者的屡启疑忌,以致最终被罢相,不难体会到作者面对困境的悲愤心情,此时岂止是失望,简直有些绝望了。然而作者又是固执的,轻易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他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宁愿被罢官免职。因为他是“拗相公”,生性执拗。可是皇帝出尔反尔,如果不支持他,新法就难以推行了。在那个中央集权的独裁时代,王安石空有满腔热血,也无法彻底实施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困难中,王安石感到了自己的孤立无援,陷入了窘迫境地。他觉得自己犹如激流中一叶小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浪中备受冲击。但他又不愿随波逐流。怎么办呢?他也不愿卷入权力之争,但又无力回天,只好激流勇退。他产生了隐归的念头,正如文章一开头所显现的那样,“蹇吾南兮安之?莽吾北兮亲之思。”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是一个极有理想、极有政治抱负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强项不折腰的人。其诗《北陂杏花》云:“一陂春水浇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按《宋诗精华录》注语,“末二句恰是自己身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倔强的性格和高尚的风节。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推行新政尚未成功之际,怎么可能会下定决心归隐山林,闲居终生呢?但事实太无情了,打击也过于沉重,因为保守势力太强大了,王安石的官场沉浮便是最好的说明。北宋封建王朝的腐败、政治斗争的尖锐,由此亦可略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刚正不阿的王安石也不得不避一下锋芒。历史使命尚未完成,仍须继续努力的王安石,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赋中他感叹地写道:“吾感不知夫涂兮,徘徊彷徨以反顾。”徘徊、彷徨并列连用,就十分鲜明、生动地将作者措置、进退维谷的矛盾心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作者发自肺腑地吐出心声:“盍归兮,盍去兮,独何乎此旅?”真有些“出师未捷心先死”的意味了,痛苦、悲愤之情跃然笔端,见诸尺帛。读者观之,岂不共鸣心颤乎?
思归心既萌,归诸何处?作者没有多谈,似乎有些厌倦了,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江西临川这个才子辈出人杰地灵之地,正是王安石的故乡,有其故居、故人,是个风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好去处。尽管多年仕宦,长期在外,然而作者思念眷恋故里之情不减分毫,反与日俱增。此情依依,此意切切,其诗文中广有反映。如怀念故里旧居的《过山即事》和写给女儿的《送和父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等诗,都写得真挚质朴,情调虽不免低沉凄楚,却无做作之嫌。按道理讲,王安石归江西老家当属正常。但命运常捉弄人,作者到底没能归乡,而终被发往江宁,再后其干脆辞官闲居,纵情山水,了却了不平凡的一生。不管怎么说,王安石最后还是选择了“归”为结局,也算是《思归赋》一文的落脚点吧。
以思归之情为题材作赋的、文学史上常见,又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榜首。王安石的《思归赋》虽较陶渊明尚有差距,但也不失为思想内容颇为充实,艺术性较高的佳作。固然,陶潜之文充满了归家时的愉悦心情和辞官隐居的乐趣。表现了他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且内容真切,情感自然淳朴,充满了迷人的艺术魅力。但作者以“乐乎天命复奚疑”为结尾。却也是他逃避现实,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的反映。纵观王安石之赋,虽也写思归之情,也不免情调低沉,且有凄怨之意,然终究与陶渊明文有些差别,特别是王安石似乎并不以乐天安命为满足,也并不想真正地逃避现实,只不过是想暂时避一下锋芒而已,甚至还带点发牢骚的成份。作者内心一直担心的事情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忧国忧民之心不减当年。
北宋时期,统治者对文人控制稍有放松,但仍很有限,人所共知的“乌台诗案”曾殃及一代文豪苏轼便是明证。因此,作家在其作品中,要么不敢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要么忍不住想说几句就说个明白,生怕引起误会而招来横祸。作为朝廷要臣的王安石当然十分清楚此中厉害,可他又是个有话非说不可的“拗相公”。解决矛盾的唯一可行方法似乎便是“含蓄”。王安石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并将其与简洁结合起来,构成了本文一大特色。通观作品,作者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情境十分险恶的图画,虽无半句涉及官场及政治斗争,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时政的险恶。作品通过强烈的思归之情,反衬出“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思想。作者是明智的,话说一半,留了一半,言已尽而意未止,待后人任意猜测、评价。为了表达不能直露的感情,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既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又显出了世道之不平。作品中关于风、日、万物、岁的描绘,风雨如晦、如磐、给读者屡现了时代的险峻、生活的无情,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有助于表达作者对时政的极端厌恶,但又忧心忡忡,从一个侧面映衬出作者的政治态度。
有人评论宋赋,认为其已成为“押韵之文”,这是不无道理的。《思归赋》正是这种韵文的成功体现。全文共十四句,几乎都有韵可押,且规范齐整,读来琅琅上口,从而更好地体现了赋体一发而不可止的气势,同时也显得感情充沛、真挚。虽为抒情小赋,无磅礴之力,却以柔见刚,骨子里都是坚贞不阿的“拗劲”。这种“押韵”的方法是宋赋的独到之处,除了读着上口外,还有助于表达和深化主题。这也是王安石此文又一特色。
尽管赋在王安石的作品中地位并不十分重要。远不如其诗文影响之大,但这一文学体裁有如“拗相公”有时不拗一样,既有助于揭示其复杂的性格,也极大地丰富了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活动。这一点是不可低估的。
-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6]
-
王安石《思归赋》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6]
-
王安石《龙赋》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6]
-
王安石《平甫墓志》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6]
-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