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美成”作“美成词”。手稿同。 深远,即深情远韵,这的确是欧阳修、秦观词的长处,周邦彦词不以深情远韵取胜。但“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这个品评抓住了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也是一致...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校】 “在神不在貌”,手稿本原作“在神理不在骨相”,作者自行删改为“在神不在貌”。“淑女”,手稿本作“贵妇人”。 雅,即“正”,指典正的音乐;郑,是俗乐,甚至淫邪之音。自先秦始,“雅”和“郑”就是一组相对的理论范畴,分别指雅正和淫俗两种不同的风格。...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箫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前者唯东坡”作“前者坡词近之”。 “词义晦远”,王绩《王无功集》和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等,均作“词义旷远”,未见“词义晦远”者,疑王国维误。“箫瑟”之“箫”,手稿本作“萧”,王绩《王无功集》和宋人王应麟《困学纪...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 气象,是传统诗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作品中因作者个性、气质、情感的融贯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古人常用“气象”来论书画诗文,常说“气象峥嵘”、“气象浑厚”、“英雄气象”、“气象浑成”等,一般是指真力弥漫、雄奇伟大、...

少游词境,最为凄惋,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犹为皮相”作“尤为皮相”。 “凄惋”,手稿本作“凄婉”。 秦观兼善诗、文、词,苏轼“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尤善于词,当时已盛传于歌伎侍儿之口。晁补之甚至说:“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

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

【校】 手稿本,“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作“但稍胜方回耳。古人以秦七、黄九或小晏、秦郎并称,不图老子乃与韩非同传”。 冯梦华,即冯煦,字梦华,他编选的《宋六十一家词...

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校】 始与东风,《国粹学报》本作“始共东风”。 欧阳修词,学南唐冯延巳,清新雅致,情意深邃,秀丽婉约,如我们熟悉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但随着所遭遇人生挫折、仕途坎坷的增加,欧阳修词的人生感慨比冯延巳词要更深邃沉着,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校】 手稿本:“必经过”,作“罔不经过”。“第一境”、“第二境”、“第三境”,分别作“第一境界”、“第二境界”、“第三境界”。手稿本后二词分别注明“欧阳永叔”、“辛幼安”。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首句作“成就一切事,罔不历三种境界”。“皆非...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 “我瞻四方”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原诗一节曰:“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言驾四牡,而四牡项领,可以骋矣;而视四方,则皆昏乱,蹙蹙然无可往之所,亦将何所骋哉?”意谓虽...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 《诗经·秦风·蒹葭》和晏殊《鹊踏枝》在意韵上却有相似之处,都是有所思慕,但是爱而不见,若隐若现,因此诗人迷惘惆怅。汉儒解释《蒹葭》为刺诗,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实在是妄说。但诗人怨慕、怀想之伊人为谁?历代各有附会,或...

人知和靖《点绛唇》、舜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校】 手稿本,“正中”作“冯正中”。“摄”,手稿本原为“得”,乙去,改作“写”。 “少年游”,《国粹学报》本作“少年”,误。 关于林逋(谥号和靖)、梅尧臣(字圣俞)、欧阳修(字永叔)三人的咏春草的评论,最早见于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吴曰: 梅圣俞在...

梅舜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校】 手稿本:“刘融斋”,作“兴化刘氏”。 这是在《人间词话》研究史上比较费解的一则,论者多不涉及。我们先看刘熙载的原话,刘熙载《词概》说:“少游词有小晏(按,即晏几道)之妍,其幽趣则过之。梅圣俞《苏幕遮》云: ‘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

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欧九”作“欧阳公”;“不能道”作“不能道也”。 诗歌讲究炼字,重视句眼,词也是如此,有时关键字的摹态传神、写心表意甚至更为细腻。欧阳修此句炼一个“出”字,在当时广为人们称道。如晁补之云: 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

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校】 手稿本,“正中”作“冯正中”。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正中”作“冯正中”;“十数阕”作“数十阕”;“余谓”作“虽”。 《鹊踏枝》,是唐教坊曲名,宋晏殊词改为《蝶恋花》。《阳春集》载冯延巳《蝶恋花》十四首、《菩萨蛮》九首。这些词的共同特...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校】 手稿本,“风格”原为“气格”,作者自行删改。“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手稿本作:“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花间》于南唐人词中虽录张泌作,而独不登正中只字,岂当时文采为功名所掩耶?” 《花间集》是最...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校】 手稿本,“尼采”,原作“德国尼采”,作者自行乙去“德国”二字。“身世之戚”,手稿本作“身世之感”。 这里引用尼采语,出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卷之《诵读与写作》,现在通译作:“一切写作之物,我只喜爱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后面尼采...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校】 手稿本,“不可不多阅世”,最初作“不可不知世事”,作者自行改作“不可不阅世事”。“不必多阅世”,最初作“不可多知世”,作者自行改作“不必多阅世”。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名为“词话”,然实际上范围远超越了“词”之一体,而泛论诗、词、小说...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校】 手稿本,末后原有“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作者自行删去。 王国维所谓的“赤子之心”,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具有近代西方哲学的近缘。回溯中国传统哲学,《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孟子·离娄下》曰:...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与上一则合并为一则。文字存在差异,作:“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宋初晏、欧诸公皆自此出,而《花间》一派微矣。” 词本来是随着新兴俗乐——燕乐,而逐渐繁荣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伶工对于...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校】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与下则合并为一则。“李重光”作“李后主”。 “秀”是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刘勰《文心雕龙》有《隐秀》篇,其中论“秀”说:“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又说:“秀以卓绝为巧。”“状溢目前曰秀。”后人一般谓这个“秀”,...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