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翁

2024-01-12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徽之绩溪县,有殷翁与柳翁者,相善也。柳翁且死,托其子于殷翁。及其子长,则流荡不肖, 日以饮博为事。殷翁述乃父之遗言,苦口劝戒,至于流涕痛哭而罢。如是者非一次也,而其子终不悛。
        殷翁知其不可教也,乃使其客日从之博。博大负,则又教之卖田。而殷翁出己金托他人之名,以贱值买之。其田之所入,则别置一处,不侵蚀其丝粟。凡柳子此后鬻田鬻地,鬻金玉器皿,鬻字画玩好,殷翁悉以其田所入之钱,一一购买之。未数岁,良田美产,悉归殷翁。而除购买柳氏物外,又无他用。所积益饶。柳子固不知也。久之,并其所住之屋,亦归于殷。柳遂无立锥地。
        其初,寄宿亲串家,大受残杯冷炙之辱。又转徙至僧庐道观,亦不见容纳。遂行乞于市。夜则席地帷天,与群丐为伍。
        殷翁乃招之至家,熏沐之,饮食之。谓曰:“若亦忆我向者之言乎?”柳子痛哭自责。殷翁曰:“所失之物,不可复返矣。姑努力读书,或可望晚成耳。”柳子嗣是果发愤下帷,期年之后,得隶诸生籍。殷翁乃以所买田宅,一一归之曰:“曩见足下迷而不悟,不可以口舌争,非山穷水尽不可以变计,故不得已出此背水之计,置之死地而生之。曩与子共饮博某甲、某乙,皆我所遣。曩买子田宅之某甲某乙,即老夫托名也。今此计果成,郎君前程,未可限量。老夫年迈,不久就木,死见尊翁,亦无愧九泉矣。”柳子感极,厥角稽首,不知所云。里党闻之,咸叹殷翁高义,而又有远见,非寻恒所及也。

        《殷翁》一文选自俞樾的《耳邮》卷。作者署名羊朱翁,抑或自拟的戏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耳邮》“颇似以《新齐谐》为法,而记叙简雅乃类《阅微》,但内容殊异,鬼事不过什一而已”。可见俞氏之《耳邮》尚有可取之处。
        小说《殷翁》为文言笔记体,讲述了一位长者(殷翁)如何挽救败家子(柳子)的故事。全篇设想奇特,层次精巧,文辞简约而自得奇妙。所叙浪子末路穷途之可悲,幡然自新之可贵,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而殷翁的一番苦心,更为可嘉。小说行文立意于劝喻,种种手段都在促“浪子回头”,或劝解,或设法,无不语重心长而又饱含辛酸,使小说颇可借鉴。作者俞樾乃晚清一代朴学大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所撰笔记小说更取材繁博,饶有情趣,启人耳目。此《殷翁》一篇,即写人情世态为主,辅以风物民俗。行文涉笔成趣,诙谐之中承寓教化时尚的宗旨,使小说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
        柳翁与殷翁“相善”,是为至交。故事即由此而发,开篇似平淡无惊。至“柳翁且死”托孤时,那柳子尚幼,殷翁以“相善”者遗言, 自是含泪应允。“及其子长”,则已成为“流荡不肖”,“日以饮博为事”的浪子了,哪里还将老世翁放在眼里?既使殷翁“述乃父之遗言”,“苦口劝戒”,以至于“流涕痛哭”,那柳子“终不悛”。可见浪子已“浪”到何等田地。
        “浪子”一词古时已有所指,所谓专事狂荡,不务正业的游手好闲之徒。凡能够称之为“浪子”的,大都是些纨绔子弟。穷人的儿女迫于饥寒,从小即为生计疲于奔命,浪子之举无疑是非份之念。唯独那些吃饱喝足的富家子,守着金山银山,毫无前思后虑,一路浪荡下去,直至倾家荡产,死无葬身之地。历代文人墨客有鉴于此,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关于浪子的传闻轶事。不是指“浪”得如何“雅趣”、出格;便是讲“浪”的怎样离奇、彻底。而那最后的下场又大同小异,无非是归于连浪子的性命也贴了进去的结局。其间的改悔自新者极少,即使有几个,也常常弄不清那浪子是如何醒悟的,文章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俞樾的《殷翁》,即专讲使“浪子回头”的痛苦与艰难。以殷翁之处心积虑,所作所为的良苦用心,足可证“浪子回头”实在是警世名言,应当为人们所珍重。
        殷翁眼见得对柳子以口舌所争“已不可教”,只好设下了“背水之计”:尽快地使柳子“浪荡”到山穷水尽的末路,以促其悔过自新。这真是以毒攻毒,果然击中了要害。所谓“浪子”,每日里何尝不回头顾盼千次百次,他满眼见到的总是自家的高楼深院、仆婢满堂,“良田美产”、“金玉器皿”、“字画玩好”, 自持有家大业大的根基而执迷不悟。直管朝前“浪”去。殷翁找到了症疾所在,于是从拆挖根基开始,一步步使柳子家产“浪”尽,而无立锥之地,只得“行乞于市”。这一节描写层次清楚,足见殷翁之苦心。先使人“日从之博”,使柳子“博大负”,则“教之卖田”,且“贱值买之”,真是步步成算。柳子“鬻田鬻地”而不悟,殊不知大半根基已去。继而又“鬻金玉器皿”、“鬻字画玩好”,直至“无立锥之地”。殷翁计划周详严密,昔日挥金如土、百味不辨其甘的“浪子”一步步陷于不可名状的境地。殷翁拆挖浪子根基的计划已完成。柳子不但家产全无,衣食住行俱去,真正是彻底地断了生计,况且柳又身无一技。尽管当初也有“上长街百十样风流事”(张国宝《罗李郎》第三折语),何曾想今日落得个“行乞于市”。殷氏的“背水之计”,已见奇效,但作者却不收场。他认定皮肉饿饭之苦仍不足以使“浪子”痛改前非。于是更进一层,以攻心之术来促其悔悟。败家之后,柳子只得“寄宿亲串家”,自然“大受残杯冷炙之辱”;“又转徙至僧庐道观,亦不见容纳”。这二笔格外有力。使柳子饱尝人间炎凉,促其思想深处的真正悔悟。即使柳子已“席地帷天,与群丐为伍”,作者仍不停留于“痛哭自责”,有自新发愤的决心。于是殷翁助以柳子“努力读书或可望晚成”的条件,直至“期年之后”,柳子“得隶诸生籍”,才将设“背水之计”全盘托出。自然“柳子感极”而“不知所云”。
        小说使“浪子回头”的结构,固然少不了柳子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的经过,但殷翁之苦心可嘉才是小说的题旨。当初柳子“鬻田鬻地”尽由殷翁托名收归,且以“其田之所入”除“购买柳氏物外”,则“别置一处,不侵蚀其丝粟”,直至“一一归之”。小说结尾时殷翁的一番话,果然是讲情义、有远见的肺腑之言。
        小说里因果善恶报应的思想和仕途无量的观点,是作者的时代与思想的局限。而小说的可资借鉴之处却是明显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