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务观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幼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之别馆,时时往焉。其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大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云:“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实绍兴乙亥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花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旧感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作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从尘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
一曲《钗头凤》,涟涟泣千年!读罢周密的《陆务观》,令人掩卷长吁,潸然泪下。一对恩爱夫妻,只因封建礼法的残忍,一个抑郁早逝,一个至老弥伤,于是酿成一曲哀怨凄婉的千古悲歌。
关于陆游与唐婉的婚事,除《齐东野语》外,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都有记载,情节大同小异。小说记述了陆游与唐婉的初婚、离别、相遇以及陆游切骨思念之情。全篇以其哀婉动人的浓郁的感情色彩,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读者。使读者与故事主人公一起体味着用封建礼教酿造的千年苦酒,一起经历那愤懑、愁伤、思念……作品仅以很小的篇幅叙述了陆游与唐氏的结合、分别,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他们相互间的思念情怀。作者写情,笔法传神,作品哀婉。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读罢令人感慨系之,怅然若失……对于纯真爱情的描写,表现得如此执著、深切,可谓绝唱。
因唐氏“弗获其姑”,虽“伉俪相得”,也不得不退婚。而陆游“未忍绝之”,“为之别馆,时时往焉”,却被“姑知而掩之”,终因“事不得隐,竟绝之”。爱之深切若此,其情可感。唐氏“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后,春日出游与陆游在沈园相遇。“唐以语赵,遣致酒肴”。一个女子的情怀,竟能让自己的再婚丈夫致酒前夫,难能可贵,其情可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饱蘸血泪,令人为之一哭,其情可哀。几乎贯穿一生的思念,凝聚成一首首意绪绵绵的诗词,那至死愈笃的恋情,温馨,沁人心脾;哀怨,痛人肝肠,其情不泯。特别是最后“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这看似无意的描述,十三个字之间,写尽了年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沈园依旧,物是人非,于是对于年轻人追求自由爱情的那股沉重的压抑感,超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透过浓重的历史帷幕向读者袭来,其情不绝,此恨绵绵。
作者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铸造,是由主人公的诗词作品完成的。陆游对唐氏的情爱,全由其作品道出,更增加了作品诚挚感人的力量。《钗头凤》中,“东风恶”道不尽一腔幽怨,“欢情薄”表不完分别的无奈。“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抒发了二人分别后难言的遗憾。把陆游既忠于爱情,又恪尽孝道那种矛盾的两难心境表现得真实感人。存在于主人公自身的这种难以解脱的困境,正是造成他与唐氏爱情悲剧的内部原因。相传唐氏亦作《钗头凤》相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情词凄切直抒胸臆,表现了一个弱女子忧病恍惚,寂寞无依的心境。沈园一别,直至陆游八十一岁,几十年间,那小小的沈园竟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的情愫一直在那桃花、池阁、官墙、绿柳之间。“魂断香销四十年,沈园花老不飞绵”。“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林亭旧感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陆游是宋代的诗词大家,长于诗,且擅填词,他把对前妻的深情笃意熔铸于诗词之中,语短情长,感人肺腑。小说作者不用自己的笔墨描述,而是运用直接集录陆游诗词作品的手法,语淡情浓,表现了作者对特殊题材的特殊的处理方法。对陆游的五篇诗作,作者将写作时间一一注明,不加任何渲染,然而“绍兴乙亥岁也”,“庆元己未岁末也”,“开禧乙丑岁暮”等时序的描写,却让读者感到了诗人的恋情愈老愈浓,始终不渝,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唐氏早逝,而陆游八十五岁高龄才溘然辞世,五十余年,光阴漫漫,生者备受相思之苦,深切浓重的情思,也随时间的推移,加倍地震撼着读者。点明写作时间,既把诗词与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又衬托出诗人“绵绵无绝期”的思念。
在这篇不以叙事见长,而以抒情取胜的小说中,作者除“亦人伦之大变也”的一句主观抒情之外,通篇客观的记叙,却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这种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陆务观》被后来的小说、戏曲不断地改编选用,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实绍兴乙亥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花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旧感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作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从尘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
一曲《钗头凤》,涟涟泣千年!读罢周密的《陆务观》,令人掩卷长吁,潸然泪下。一对恩爱夫妻,只因封建礼法的残忍,一个抑郁早逝,一个至老弥伤,于是酿成一曲哀怨凄婉的千古悲歌。
关于陆游与唐婉的婚事,除《齐东野语》外,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都有记载,情节大同小异。小说记述了陆游与唐婉的初婚、离别、相遇以及陆游切骨思念之情。全篇以其哀婉动人的浓郁的感情色彩,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读者。使读者与故事主人公一起体味着用封建礼教酿造的千年苦酒,一起经历那愤懑、愁伤、思念……作品仅以很小的篇幅叙述了陆游与唐氏的结合、分别,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他们相互间的思念情怀。作者写情,笔法传神,作品哀婉。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读罢令人感慨系之,怅然若失……对于纯真爱情的描写,表现得如此执著、深切,可谓绝唱。
因唐氏“弗获其姑”,虽“伉俪相得”,也不得不退婚。而陆游“未忍绝之”,“为之别馆,时时往焉”,却被“姑知而掩之”,终因“事不得隐,竟绝之”。爱之深切若此,其情可感。唐氏“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后,春日出游与陆游在沈园相遇。“唐以语赵,遣致酒肴”。一个女子的情怀,竟能让自己的再婚丈夫致酒前夫,难能可贵,其情可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饱蘸血泪,令人为之一哭,其情可哀。几乎贯穿一生的思念,凝聚成一首首意绪绵绵的诗词,那至死愈笃的恋情,温馨,沁人心脾;哀怨,痛人肝肠,其情不泯。特别是最后“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这看似无意的描述,十三个字之间,写尽了年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沈园依旧,物是人非,于是对于年轻人追求自由爱情的那股沉重的压抑感,超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透过浓重的历史帷幕向读者袭来,其情不绝,此恨绵绵。
作者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铸造,是由主人公的诗词作品完成的。陆游对唐氏的情爱,全由其作品道出,更增加了作品诚挚感人的力量。《钗头凤》中,“东风恶”道不尽一腔幽怨,“欢情薄”表不完分别的无奈。“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抒发了二人分别后难言的遗憾。把陆游既忠于爱情,又恪尽孝道那种矛盾的两难心境表现得真实感人。存在于主人公自身的这种难以解脱的困境,正是造成他与唐氏爱情悲剧的内部原因。相传唐氏亦作《钗头凤》相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情词凄切直抒胸臆,表现了一个弱女子忧病恍惚,寂寞无依的心境。沈园一别,直至陆游八十一岁,几十年间,那小小的沈园竟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的情愫一直在那桃花、池阁、官墙、绿柳之间。“魂断香销四十年,沈园花老不飞绵”。“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林亭旧感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陆游是宋代的诗词大家,长于诗,且擅填词,他把对前妻的深情笃意熔铸于诗词之中,语短情长,感人肺腑。小说作者不用自己的笔墨描述,而是运用直接集录陆游诗词作品的手法,语淡情浓,表现了作者对特殊题材的特殊的处理方法。对陆游的五篇诗作,作者将写作时间一一注明,不加任何渲染,然而“绍兴乙亥岁也”,“庆元己未岁末也”,“开禧乙丑岁暮”等时序的描写,却让读者感到了诗人的恋情愈老愈浓,始终不渝,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唐氏早逝,而陆游八十五岁高龄才溘然辞世,五十余年,光阴漫漫,生者备受相思之苦,深切浓重的情思,也随时间的推移,加倍地震撼着读者。点明写作时间,既把诗词与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又衬托出诗人“绵绵无绝期”的思念。
在这篇不以叙事见长,而以抒情取胜的小说中,作者除“亦人伦之大变也”的一句主观抒情之外,通篇客观的记叙,却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这种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陆务观》被后来的小说、戏曲不断地改编选用,广为流传,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