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盘洛钟
魏时,殿前钟忽大鸣,震骇省署。(张)华曰:“此蜀铜山崩,故钟鸣应之也。”蜀寻上事,果云铜山崩,时日皆如华言。
中朝时,有人畜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扣。以白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钟宫商相谐,宫中朝暮撞,故声相应。可鑢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依言,即不复鸣。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但这与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完全无关。《隋书·经籍志》中有:“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诸子书中有很多小故事,即所谓的“短书”。其内容有记人的、记事的,有志怪的,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和寓言,但都用“子”的名称,不称小说。如“青史子”、“务成子”、“宋子”等。也有用“说”的,如“伊尹说”、“黄帝说”等。汉人著书多用“说”、“语”、“书”,如“说苑”、“新语”、“新书”等都具有小说的规模,但都不名“小说”。而最早用“小说”名书的当以《殷芸小说》为首。当然,在这一点上学术界尚有争议,但从论据上看,以殷芸首用“小说”命名者的论据最为充足。(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殷芸小说》前言)
在《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中都未提殷芸的著述,只是刘知几在《史通·杂说》篇中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梁武帝令殷芸编为小说。”当时是梁武帝作通史时,凡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是小说因通史而作,犹通史之外乘。所以殷芸的小说实为野史。此书另有异名称《梁武小说》。所以,从史学的观点来看,《殷芸小说》具有可补正史不足的史料价值。这部小说不但记人物故事,殷芸又将其笔触扩大到民间传说上,使其成为真正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此外还有一定的篇幅记述山川风物,名人遗迹等。
最初把《殷芸小说》辑录起来的是鲁迅先生,大约在1910年,是从十二种书中网罗遗佚,但只是向读书提供了原始资料,未加细致校勘,缺字、错字未补未改。继而是余嘉锡先生的辑录《殷芸小说》,当时因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生前未出版,1938年出全集时又没有收,所以,1942年余先生的辑录本与鲁迅先生的辑录可谓不谋而合。余先生的是从二十六种书中集录而成,并补改了书中的缺错字。
《蜀盘·洛钟》是《殷芸小说》中的第一四一与一四二两条,《洛钟》条在前,《蜀盘》条在后。是记张华故事的。张华字茂先,曾官至中书令,著有《博物志》。
《洛钟》的故事便是成语“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出典。但在《汉书》中就记东方朔在汉武帝时已有“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之语。据此,又可证此典不独出自张华。
《蜀盘》中刻画的张华知识十分渊博,在距今一千四百余年的南北朝时期他就懂得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同可以产生共振的原理。当然那时没有“频率”这样现代物理学的名词,而用我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一词。故事中张华明确指出,要改变钟盘共振的办法是将钟打磨轻了,改变其振动频率,从而打乱钟盘振动的频率,那么钟鸣时,盘自然不会再自鸣了。
从这个故事里一方面可以看出张华的博学多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水平。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将关键的故事情节采用对话的形式,从张华口中直接叙说出事情的原委,简洁明快,别是一家笔法。
中朝时,有人畜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扣。以白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钟宫商相谐,宫中朝暮撞,故声相应。可鑢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依言,即不复鸣。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但这与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完全无关。《隋书·经籍志》中有:“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诸子书中有很多小故事,即所谓的“短书”。其内容有记人的、记事的,有志怪的,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和寓言,但都用“子”的名称,不称小说。如“青史子”、“务成子”、“宋子”等。也有用“说”的,如“伊尹说”、“黄帝说”等。汉人著书多用“说”、“语”、“书”,如“说苑”、“新语”、“新书”等都具有小说的规模,但都不名“小说”。而最早用“小说”名书的当以《殷芸小说》为首。当然,在这一点上学术界尚有争议,但从论据上看,以殷芸首用“小说”命名者的论据最为充足。(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殷芸小说》前言)
在《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中都未提殷芸的著述,只是刘知几在《史通·杂说》篇中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梁武帝令殷芸编为小说。”当时是梁武帝作通史时,凡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是小说因通史而作,犹通史之外乘。所以殷芸的小说实为野史。此书另有异名称《梁武小说》。所以,从史学的观点来看,《殷芸小说》具有可补正史不足的史料价值。这部小说不但记人物故事,殷芸又将其笔触扩大到民间传说上,使其成为真正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此外还有一定的篇幅记述山川风物,名人遗迹等。
最初把《殷芸小说》辑录起来的是鲁迅先生,大约在1910年,是从十二种书中网罗遗佚,但只是向读书提供了原始资料,未加细致校勘,缺字、错字未补未改。继而是余嘉锡先生的辑录《殷芸小说》,当时因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生前未出版,1938年出全集时又没有收,所以,1942年余先生的辑录本与鲁迅先生的辑录可谓不谋而合。余先生的是从二十六种书中集录而成,并补改了书中的缺错字。
《蜀盘·洛钟》是《殷芸小说》中的第一四一与一四二两条,《洛钟》条在前,《蜀盘》条在后。是记张华故事的。张华字茂先,曾官至中书令,著有《博物志》。
《洛钟》的故事便是成语“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出典。但在《汉书》中就记东方朔在汉武帝时已有“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之语。据此,又可证此典不独出自张华。
《蜀盘》中刻画的张华知识十分渊博,在距今一千四百余年的南北朝时期他就懂得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同可以产生共振的原理。当然那时没有“频率”这样现代物理学的名词,而用我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一词。故事中张华明确指出,要改变钟盘共振的办法是将钟打磨轻了,改变其振动频率,从而打乱钟盘振动的频率,那么钟鸣时,盘自然不会再自鸣了。
从这个故事里一方面可以看出张华的博学多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水平。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将关键的故事情节采用对话的形式,从张华口中直接叙说出事情的原委,简洁明快,别是一家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