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木人
有人以优师献周穆王,甚巧。能作木人,趋走俯仰如人。顉其颐,则可语;捧其手,则可舞。王与盛姬共观,木人 其目,招王左右侍者。王大怒,欲诛优师。优师大怖,乃剖木以示王,皆附会革木所为,五脏完具。王大悦。乃废其肝,则目不能瞬;废其心,则口不能语;废其脾,则手不能运。王厚赐之。
梁元帝肖绎自号“金楼子”,工书画,有文才,博学多识。其著述极富,最重要者当属以其自号所名之书《金楼子》,全书十五篇。《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为十卷,至明代逐渐散佚。今仅存六卷十四篇,均系清代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常见版本有:鲍氏《知不足斋丛书》、《百子全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
《志怪篇》在卷五,篇居十二,计五十四条。虽非专书,但以专篇语怪。篇前有序,“自谓不以耳目之外,无有怪者之说为然”,以证天地万物变化多端,种种怪异生出之必然。篇中所载之文,多采旧说,粗陈妖祥怪异。文章“短小简碎”,“而文采殊乏”。然可称道者亦有之。《优师木人》一则似在此列。
事本出自《列子·汤问》,虽有异于《金楼子》所载,然为小异,实大同也。
《优师木人》一则记优师作木人献周穆王,因木人构造奇巧,“趋走俯仰如人,顉其颐,则可语;捧其手,则可舞。”并“瞬其目,招王左右侍者”,似在调谑。引起穆天子大怒,而“欲诛优师”。然究其竟,“皆附会革木所为,五脏完具。”面对以皮革、草木所成的,可以假乱真的木头人,穆王才平息了怒火,转而大悦,乃废其心肝脾,则“目不能瞬”、“口不能语”、“手不能运”。穆王得到了满足,遂厚赐优师。
且不说穆天子之怒、之悦、之赐所显示的帝王之残暴、愚蠢、喜怒无常,也不说优师之作、之怖所体现的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及地位之低下,仅就木人的神奇表演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绝。这里的木人,似应理解为木偶人。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道具戏,源远流长。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艺术结晶,以其形式简单、生动活泼,而饶有风趣,颇得民间青睐,妇孺皆喜爱看,故民间传有:“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盛誉。《战国策·燕策二》云宋王为木人。《史记·孟尝君列传》中,通过战国时期名说客、大纵横家苏秦之弟苏代之口,也提到了关于木偶人与土偶人的对话,极为生动、深刻、含蓄。清代光绪时,木偶戏在宫廷中被称为“宫戏”,木偶形象仅略小于真人。至于其名称和形式,则有“苟利子”、“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等多种。特别是提线木偶,用线索操纵,舞台也相应较大,偶形的头颈、眼珠、臂腕、腰腿等各处关键,均可活动自如,好似真人一般,是一种更大型的木偶。现已失传的铜木偶,已能靠机关发条引拨,据《剧说》载:“乾隆二十九年,西洋贡铜伶十八人,能演西厢一部,人长尺许,身躯耳目手足,悉铜铸成。”这种铜偶就更显新奇而高明了。
本则所记之木偶,确乎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并表明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这与我国早期手工业发达,木制技术水平很高有直接关系。能工巧匠鲁班的传说,诸葛武侯木牛流马的记载等都可见一斑。本文也确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且出奇制胜,使人耳目一新。但有学者据此得出此文实为早期机器人的记录,而称之为“我国古代的科学幻想小品”,似过牵强。
肖绎出自文学世家,长期受父兄影响,得益非浅。因此尽管《金楼子·志怪篇》中大部分作品“文采殊乏”,但也确有文采飞扬,以显其才华横溢者。《优师木人》一则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肖绎为文“绮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的特点,从实践上做到了文采、情感并重。
此则最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生花妙笔,通过衬托和对比,描绘了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隐约地表达了对优师之“甚巧”的赞叹,也不无对穆天子之辛辣嘲讽。木偶人是神奇的,不仅“趋走俯仰如人”,而且可语、可舞,甚至还可以“瞬其目,招王左右侍者”,居然在神圣的帝宫里,众目睽睽之下,置穆天子的尊严于不顾,以目传情,明送秋波,调谑戏弄起周王侍妾来。面对以假乱真的木偶人,暴虐的周王终于失掉了理智,信以为真,而“大怒”,进而“欲诛优师”。王之怒,极其生动地衬托出木人之奇巧,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难怪穆天子信而忘疑。这种手法的纯熟运用,及传神之笔,更显得优师之巧夺天工。由于王怒,而引起“优师大怖”,遂“剖木以示王”。原来这个木偶人不过是“附会革木所为”。于是“王大悦”。岂止是“王大悦”,读者至此恐怕也会拍掌叫绝!原来,这个神奇的木偶人是极普通的皮革和木材组合而成。技艺可谓灵怪亦哉,乃可与造化者争奇!前后两相对照,叫人难以相信,然而又不得不信。这种对比手法的恰当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似有其事。由于叙述不局限于刻板的描写,而借助了对比和衬托的艺术力量,故文章写得有声有色。虽篇幅短小,然抓住了重点做细致描写,显得趣味横生,颇具小说特色。
梁元帝肖绎自号“金楼子”,工书画,有文才,博学多识。其著述极富,最重要者当属以其自号所名之书《金楼子》,全书十五篇。《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为十卷,至明代逐渐散佚。今仅存六卷十四篇,均系清代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常见版本有:鲍氏《知不足斋丛书》、《百子全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
《志怪篇》在卷五,篇居十二,计五十四条。虽非专书,但以专篇语怪。篇前有序,“自谓不以耳目之外,无有怪者之说为然”,以证天地万物变化多端,种种怪异生出之必然。篇中所载之文,多采旧说,粗陈妖祥怪异。文章“短小简碎”,“而文采殊乏”。然可称道者亦有之。《优师木人》一则似在此列。
事本出自《列子·汤问》,虽有异于《金楼子》所载,然为小异,实大同也。
《优师木人》一则记优师作木人献周穆王,因木人构造奇巧,“趋走俯仰如人,顉其颐,则可语;捧其手,则可舞。”并“瞬其目,招王左右侍者”,似在调谑。引起穆天子大怒,而“欲诛优师”。然究其竟,“皆附会革木所为,五脏完具。”面对以皮革、草木所成的,可以假乱真的木头人,穆王才平息了怒火,转而大悦,乃废其心肝脾,则“目不能瞬”、“口不能语”、“手不能运”。穆王得到了满足,遂厚赐优师。
且不说穆天子之怒、之悦、之赐所显示的帝王之残暴、愚蠢、喜怒无常,也不说优师之作、之怖所体现的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及地位之低下,仅就木人的神奇表演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绝。这里的木人,似应理解为木偶人。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道具戏,源远流长。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艺术结晶,以其形式简单、生动活泼,而饶有风趣,颇得民间青睐,妇孺皆喜爱看,故民间传有:“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盛誉。《战国策·燕策二》云宋王为木人。《史记·孟尝君列传》中,通过战国时期名说客、大纵横家苏秦之弟苏代之口,也提到了关于木偶人与土偶人的对话,极为生动、深刻、含蓄。清代光绪时,木偶戏在宫廷中被称为“宫戏”,木偶形象仅略小于真人。至于其名称和形式,则有“苟利子”、“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等多种。特别是提线木偶,用线索操纵,舞台也相应较大,偶形的头颈、眼珠、臂腕、腰腿等各处关键,均可活动自如,好似真人一般,是一种更大型的木偶。现已失传的铜木偶,已能靠机关发条引拨,据《剧说》载:“乾隆二十九年,西洋贡铜伶十八人,能演西厢一部,人长尺许,身躯耳目手足,悉铜铸成。”这种铜偶就更显新奇而高明了。
本则所记之木偶,确乎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并表明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这与我国早期手工业发达,木制技术水平很高有直接关系。能工巧匠鲁班的传说,诸葛武侯木牛流马的记载等都可见一斑。本文也确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且出奇制胜,使人耳目一新。但有学者据此得出此文实为早期机器人的记录,而称之为“我国古代的科学幻想小品”,似过牵强。
肖绎出自文学世家,长期受父兄影响,得益非浅。因此尽管《金楼子·志怪篇》中大部分作品“文采殊乏”,但也确有文采飞扬,以显其才华横溢者。《优师木人》一则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肖绎为文“绮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的特点,从实践上做到了文采、情感并重。
此则最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生花妙笔,通过衬托和对比,描绘了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隐约地表达了对优师之“甚巧”的赞叹,也不无对穆天子之辛辣嘲讽。木偶人是神奇的,不仅“趋走俯仰如人”,而且可语、可舞,甚至还可以“瞬其目,招王左右侍者”,居然在神圣的帝宫里,众目睽睽之下,置穆天子的尊严于不顾,以目传情,明送秋波,调谑戏弄起周王侍妾来。面对以假乱真的木偶人,暴虐的周王终于失掉了理智,信以为真,而“大怒”,进而“欲诛优师”。王之怒,极其生动地衬托出木人之奇巧,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难怪穆天子信而忘疑。这种手法的纯熟运用,及传神之笔,更显得优师之巧夺天工。由于王怒,而引起“优师大怖”,遂“剖木以示王”。原来这个木偶人不过是“附会革木所为”。于是“王大悦”。岂止是“王大悦”,读者至此恐怕也会拍掌叫绝!原来,这个神奇的木偶人是极普通的皮革和木材组合而成。技艺可谓灵怪亦哉,乃可与造化者争奇!前后两相对照,叫人难以相信,然而又不得不信。这种对比手法的恰当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似有其事。由于叙述不局限于刻板的描写,而借助了对比和衬托的艺术力量,故文章写得有声有色。虽篇幅短小,然抓住了重点做细致描写,显得趣味横生,颇具小说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