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江郎
《三吴记》曰:余姚百姓王素有一女,姿色殊绝。有少年,自称江郎,求婚。经年,女生一物,状若绢囊。母以刀割之,悉是鱼子。乃伺江郎就寝细视,所着衣衫皆鳞甲之状,乃以石砧之。晓见床下一鱼,长六七尺。素持刀断之,命家人煮食。其女后适于人。
《白鱼江郎》选自《稽神异苑》,作者姓名已佚。故事出自《三吴记》(撰人不详,书出南朝)。两书同载此事,然一则简约,一则繁复。《白鱼江郎》仅九十三字,《三吴记》所载原文二百八十六字,看来作者在剪裁上下了一番功夫,其利弊得失我们不妨作一简要分析。
《白鱼江郎》写白鱼怪娶妻生“子”,露出破绽,原形毕现,被刃而亡的故事。寥寥不足百字,十分经济,发布了一则当时社会的“新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文笔简洁,对主要情节“勾弦提要”。如文中说:“有少年, 自称江郎,求婚。经年,女生一物,状若绢囊。”少年几何,未写;少年容貌若何,未提;带何聘礼求婚,未说。甚至“遂成婚媾”也不交代,只从“经年,女生一物”就可知已经完婚。真是到了省得不能再省的地步,可谓惜墨如金。
但“新闻”毕竟是“新闻”,它不是小说,失却了不少应有的形象,也就失去了许多情感,读来也就不那么生动有趣了。如文中白鱼江郎现出原形是这样写的:“晓见床下一鱼,长六七尺。”《三吴记》中的原文是:“及晓,闻江郎求衣服不得,异常诟骂;寻闻有物偃踣,声震于外,家人急开户视之,见床下有白鱼,长六七尺,未死,在地拨剌。”从小说的角度而言,前者叙述过简,并有苟简之嫌。原文中一切所为乃“家人”,而《白鱼江郎》所述是其母,“母伺江郎就寝细视”,母“乃以石砧之”,母“晓见床下一鱼”。似不合乎情理。岳母可细视女婿就寝乎?岳母搬动巨石乎?岳母一夜未安睡乎?另外,《白鱼江郎》只写“一鱼”,原文中是“白鱼”,这一“白”字,使我们想到江郎“姿貌玉洁”,想到“父母爱其容质,遂许之”,也照应题目上的“白鱼”二字,实不可少。原文中写白鱼虽被剥去鳞甲 (拿去衣衫),但“未死,在地拨刺”,使我们如见鱼儿离水,张嘴鼓鳃,活生生打着挺儿蹦来蹦去,扑扑楞楞,好一个“拨刺”!多么生动而又富于口语色彩的词啊!可惜都被《白鱼江郎》“简”掉了。
观此篇可知,文章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剪裁也不仅是剪掉繁冗,还要保留精粹。剪裁得当,确实不易。
《白鱼江郎》选自《稽神异苑》,作者姓名已佚。故事出自《三吴记》(撰人不详,书出南朝)。两书同载此事,然一则简约,一则繁复。《白鱼江郎》仅九十三字,《三吴记》所载原文二百八十六字,看来作者在剪裁上下了一番功夫,其利弊得失我们不妨作一简要分析。
《白鱼江郎》写白鱼怪娶妻生“子”,露出破绽,原形毕现,被刃而亡的故事。寥寥不足百字,十分经济,发布了一则当时社会的“新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文笔简洁,对主要情节“勾弦提要”。如文中说:“有少年, 自称江郎,求婚。经年,女生一物,状若绢囊。”少年几何,未写;少年容貌若何,未提;带何聘礼求婚,未说。甚至“遂成婚媾”也不交代,只从“经年,女生一物”就可知已经完婚。真是到了省得不能再省的地步,可谓惜墨如金。
但“新闻”毕竟是“新闻”,它不是小说,失却了不少应有的形象,也就失去了许多情感,读来也就不那么生动有趣了。如文中白鱼江郎现出原形是这样写的:“晓见床下一鱼,长六七尺。”《三吴记》中的原文是:“及晓,闻江郎求衣服不得,异常诟骂;寻闻有物偃踣,声震于外,家人急开户视之,见床下有白鱼,长六七尺,未死,在地拨剌。”从小说的角度而言,前者叙述过简,并有苟简之嫌。原文中一切所为乃“家人”,而《白鱼江郎》所述是其母,“母伺江郎就寝细视”,母“乃以石砧之”,母“晓见床下一鱼”。似不合乎情理。岳母可细视女婿就寝乎?岳母搬动巨石乎?岳母一夜未安睡乎?另外,《白鱼江郎》只写“一鱼”,原文中是“白鱼”,这一“白”字,使我们想到江郎“姿貌玉洁”,想到“父母爱其容质,遂许之”,也照应题目上的“白鱼”二字,实不可少。原文中写白鱼虽被剥去鳞甲 (拿去衣衫),但“未死,在地拨刺”,使我们如见鱼儿离水,张嘴鼓鳃,活生生打着挺儿蹦来蹦去,扑扑楞楞,好一个“拨刺”!多么生动而又富于口语色彩的词啊!可惜都被《白鱼江郎》“简”掉了。
观此篇可知,文章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剪裁也不仅是剪掉繁冗,还要保留精粹。剪裁得当,确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