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王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是西晋文学家傅咸在《上皇帝书》中,对士族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怒指斥,本文就是对这种生活最形象的脚注。
石崇、王恺,史有其人,特别是前者,《晋书·卷三十三》有传。石崇(249—300),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少时即有丧父之难,父亲石苞临死时,“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怪之,苞曰:“此儿虽小,后自能得。”看来“知子莫如父”的老话是不谬的。崇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出为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产无数,“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石、王斗富在《晋书》中也是颇为精彩的一段。“石崇与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粘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本篇小说中的情节《晋书》中也有,《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很多都是在史书中有案可查的。
本篇小说是从写王恺入手的。恺官至后军将军,是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的妻弟,当朝武帝是其外甥,可谓权倾一时。与崇斗富时,武帝“每助恺”,这一次给了一株二尺许的珊瑚树,“世罕其比”。按常理看,王恺是必胜无疑了,但故事的发展颇具戏剧性,王恺向石崇炫耀,“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这时整个故事推到了高潮,也写下伏笔。人们会想那石崇再富,不会胜过富甲天下的当朝皇帝,这回必定是愧不如人,而迁怒于珊瑚树,否则怎么会出此下策呢?王恺也作如是想,“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这是通篇唯一一段心理描写,起着过渡的作用。全文已过三分之二,石崇除挥手一击外,还没亮过相,这时登场了,也不过是一句话“不足恨,今还卿”。使他以富压人,傲气十足的作态活现于纸上,为情节进一步发展留下了悬念,皇帝送的二尺高,你能拿出什么来呢?只见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都比王恺那个强,斗富至此,胜负不言自明。最后一句,恺“惘然自失”,勾勒出了他的沮丧相,也反衬出石崇夸豪亮富时的得意神态。用笔简洁、有力,二人交替描写,又相映成趣,使人物的性格非常鲜明、突出。
在情节安排上,通篇都围绕斗富展开,又具体到珊瑚树,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将人物情绪的变化与事态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胜负转换写得饶有趣味,而且在转换中也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是西晋文学家傅咸在《上皇帝书》中,对士族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怒指斥,本文就是对这种生活最形象的脚注。
石崇、王恺,史有其人,特别是前者,《晋书·卷三十三》有传。石崇(249—300),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少时即有丧父之难,父亲石苞临死时,“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怪之,苞曰:“此儿虽小,后自能得。”看来“知子莫如父”的老话是不谬的。崇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出为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产无数,“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石、王斗富在《晋书》中也是颇为精彩的一段。“石崇与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粘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本篇小说中的情节《晋书》中也有,《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很多都是在史书中有案可查的。
本篇小说是从写王恺入手的。恺官至后军将军,是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的妻弟,当朝武帝是其外甥,可谓权倾一时。与崇斗富时,武帝“每助恺”,这一次给了一株二尺许的珊瑚树,“世罕其比”。按常理看,王恺是必胜无疑了,但故事的发展颇具戏剧性,王恺向石崇炫耀,“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这时整个故事推到了高潮,也写下伏笔。人们会想那石崇再富,不会胜过富甲天下的当朝皇帝,这回必定是愧不如人,而迁怒于珊瑚树,否则怎么会出此下策呢?王恺也作如是想,“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这是通篇唯一一段心理描写,起着过渡的作用。全文已过三分之二,石崇除挥手一击外,还没亮过相,这时登场了,也不过是一句话“不足恨,今还卿”。使他以富压人,傲气十足的作态活现于纸上,为情节进一步发展留下了悬念,皇帝送的二尺高,你能拿出什么来呢?只见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都比王恺那个强,斗富至此,胜负不言自明。最后一句,恺“惘然自失”,勾勒出了他的沮丧相,也反衬出石崇夸豪亮富时的得意神态。用笔简洁、有力,二人交替描写,又相映成趣,使人物的性格非常鲜明、突出。
在情节安排上,通篇都围绕斗富展开,又具体到珊瑚树,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将人物情绪的变化与事态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胜负转换写得饶有趣味,而且在转换中也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