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胡粉女子
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 日往市,得粉便去,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何施?”答曰:“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克以明夕。
其夜,安寝堂屋,以俟女来。薄暮果到,男不胜其悦,把臂曰:“宿愿始伸于此!”欢踊遂死。女惶惶不知所以,因遁去,明还粉店。
至食时,父母怪男不起,往视, 已死矣。当就殡敛,发箧笥中,见百余裹胡粉,大小一积。其母曰:“杀我儿者,必此粉也。”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女闻鸣咽,具以实陈。父母不信,遂以诉官。女曰:“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县令许焉。径往,抚之恸哭曰:“不幸致此,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男豁然更生,具说情状。遂为夫妇,子孙繁茂。
刘义庆所撰《幽明录》以其内容丰富、文笔优美,为历来小说论家所推重,而其中《卖胡粉女子》是其中难得的上佳之作。六朝志怪小说描写爱情故事,往往是仙凡相通、人神相爱,而《卖胡粉女子》则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对普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富家子弟,但似非豪门贵族,女主人公则是以卖胡粉为业的小商。胡粉是古人用来搽脸的铅粉,非贵重之物,胡粉买卖是小本经纪。在六朝志怪小说林中,表现平民爱情的并不多见,《卖胡粉女子》更显弥足珍贵。
小说中的男子在街市上看见了一个卖胡粉的姑娘,对她产生了爱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向来将男女之事视为“大防”,封建礼法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封建礼教的桎梏,使他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慕,他“乃托买粉,日往市”,通过每天去街上买一包胡粉达到和他心目中所爱恋的姑娘见面的目的,日积月累,竟然使箧笥中的胡粉积至百余包。其爱心之痴,可见一斑。他的不懈追求终于使卖胡粉的女子明白了他的一片痴情,卖胡粉女子深为感动,两人私定了终身。男子对爱情执著的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而卖胡粉女子“相许以私,克以明夕”,勇敢地以身相许,更是对封建礼法的蔑视。
小说中卖胡粉女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男子每日来买粉,引起了她的怀疑。她的询问给了男子一个倾诉衷肠的机会,她深深地被男子的一往情深所感动,人生贵相知,她毅然接受了男子的爱情。在爱情方面,卖胡粉女子虽然是一个被追求者,但她并不是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女怅然有失”一句,写出了女子感情上的变化,并且爱上了痴情的男子,所以才有后来的“遂相许以私,克以明夕”,以终身相托。
与其他志怪小说“叙事甚简”的情况不同,《卖胡粉女子》写出了这一对青年男女产生爱情的过程。虽然小说的开头还有“一见钟情”的色彩,但男子对卖胡粉女子的爱确实是热烈而真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男女双方从不认识到认识,随着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他们的关系已从男方的单恋升华为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需求,这是他们爱情产生的基础。作品没有简单化地将男女双方的爱情处理成“一见钟情”式的,而是用很大的篇幅着力写了男女双方相知相爱的情节和细节,反映出他们对待爱情的真挚态度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不乏传神之笔。买胡粉这一情节集中表现了男主人公对卖胡粉女子的一往情深。由“初无所言”到坦露心曲,男子勇敢地迈出了追求幸福的关键一步。当幸福果真降临时,男子高兴异常,拉着女子的手臂:“宿愿始伸于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卖胡粉女子的性格形象甚至比男子刻画得更为突出。她勇敢地接受了男子的爱情,同时也萌发对男子的爱。而且爱得热烈,爱得大胆,她在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与男子约定了相会日期,并且如期赴约,一诺千金。赴约后,男子乐极生悲,“欢踊遂死”,作为一个谙世未深的姑娘,她一时惶惧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悄然遁去,这是能够理解的。但当男子的父母追问她:“何杀吾儿”时,卖胡粉女子却毫不推卸责任,“具以实陈”。公开讲明与男子恋爱的经过,希望能以自己的坦率和真诚求得男子父母的谅解。男子父母不信,告发到官府。女子说:“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她一直来到恋人的尸体旁,肯切陈词:“不幸致死,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卖胡粉女子的这两句话,表现了她对恋人不幸身亡的悲悼,寄托了她对恋人无限的深情,也展示了她为献身爱情死而无憾的节操。行文至此,卖胡粉女子的性格历历如睹,其与恋人死生与共的形象令人感佩。
六朝小说大都叙事简约,而《卖胡粉女子》首尾完整,它围绕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展开、变化,以时间为序娓娓道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既有情节也有细节,叙事生动、言语传神,已经初具小说规模。尤其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男女主人公在冲破世俗及礼教的束缚后,大胆相爱,但情节陡起变化:男子乐极生悲,以至身亡,这就造成了悬念。女子被告官,眼看凶多吉少,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男子豁然更生,具说情状。”大喜大悲的情节,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这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写作手法,绝无“看头知尾”的弊病。小说中洋溢着浓厚的人间生活气息,在志怪小说中殊不多见。
小说的结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结局,通过作者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封建制度下男女青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卖胡粉女子》的浪漫主义情节,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绿窗新话》卷上《郭华买脂慕粉郎》即据此敷衍成文,元、明、清戏曲,有不少以此为题材。其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亦为后世所沿袭继承。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写杜丽娘感梦而死,死而复生,即是对这一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和发展。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阿绣》前半写海州刘子固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而慕之, 日趋肆买香帕、脂粉等类,情节绝似《卖胡粉女子》,可以认为蒲松龄是受了本篇影响而进行的再创作。
其夜,安寝堂屋,以俟女来。薄暮果到,男不胜其悦,把臂曰:“宿愿始伸于此!”欢踊遂死。女惶惶不知所以,因遁去,明还粉店。
至食时,父母怪男不起,往视, 已死矣。当就殡敛,发箧笥中,见百余裹胡粉,大小一积。其母曰:“杀我儿者,必此粉也。”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女闻鸣咽,具以实陈。父母不信,遂以诉官。女曰:“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县令许焉。径往,抚之恸哭曰:“不幸致此,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男豁然更生,具说情状。遂为夫妇,子孙繁茂。
刘义庆所撰《幽明录》以其内容丰富、文笔优美,为历来小说论家所推重,而其中《卖胡粉女子》是其中难得的上佳之作。六朝志怪小说描写爱情故事,往往是仙凡相通、人神相爱,而《卖胡粉女子》则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对普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富家子弟,但似非豪门贵族,女主人公则是以卖胡粉为业的小商。胡粉是古人用来搽脸的铅粉,非贵重之物,胡粉买卖是小本经纪。在六朝志怪小说林中,表现平民爱情的并不多见,《卖胡粉女子》更显弥足珍贵。
小说中的男子在街市上看见了一个卖胡粉的姑娘,对她产生了爱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向来将男女之事视为“大防”,封建礼法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封建礼教的桎梏,使他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慕,他“乃托买粉,日往市”,通过每天去街上买一包胡粉达到和他心目中所爱恋的姑娘见面的目的,日积月累,竟然使箧笥中的胡粉积至百余包。其爱心之痴,可见一斑。他的不懈追求终于使卖胡粉的女子明白了他的一片痴情,卖胡粉女子深为感动,两人私定了终身。男子对爱情执著的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而卖胡粉女子“相许以私,克以明夕”,勇敢地以身相许,更是对封建礼法的蔑视。
小说中卖胡粉女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男子每日来买粉,引起了她的怀疑。她的询问给了男子一个倾诉衷肠的机会,她深深地被男子的一往情深所感动,人生贵相知,她毅然接受了男子的爱情。在爱情方面,卖胡粉女子虽然是一个被追求者,但她并不是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女怅然有失”一句,写出了女子感情上的变化,并且爱上了痴情的男子,所以才有后来的“遂相许以私,克以明夕”,以终身相托。
与其他志怪小说“叙事甚简”的情况不同,《卖胡粉女子》写出了这一对青年男女产生爱情的过程。虽然小说的开头还有“一见钟情”的色彩,但男子对卖胡粉女子的爱确实是热烈而真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男女双方从不认识到认识,随着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他们的关系已从男方的单恋升华为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需求,这是他们爱情产生的基础。作品没有简单化地将男女双方的爱情处理成“一见钟情”式的,而是用很大的篇幅着力写了男女双方相知相爱的情节和细节,反映出他们对待爱情的真挚态度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不乏传神之笔。买胡粉这一情节集中表现了男主人公对卖胡粉女子的一往情深。由“初无所言”到坦露心曲,男子勇敢地迈出了追求幸福的关键一步。当幸福果真降临时,男子高兴异常,拉着女子的手臂:“宿愿始伸于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卖胡粉女子的性格形象甚至比男子刻画得更为突出。她勇敢地接受了男子的爱情,同时也萌发对男子的爱。而且爱得热烈,爱得大胆,她在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与男子约定了相会日期,并且如期赴约,一诺千金。赴约后,男子乐极生悲,“欢踊遂死”,作为一个谙世未深的姑娘,她一时惶惧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悄然遁去,这是能够理解的。但当男子的父母追问她:“何杀吾儿”时,卖胡粉女子却毫不推卸责任,“具以实陈”。公开讲明与男子恋爱的经过,希望能以自己的坦率和真诚求得男子父母的谅解。男子父母不信,告发到官府。女子说:“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她一直来到恋人的尸体旁,肯切陈词:“不幸致死,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卖胡粉女子的这两句话,表现了她对恋人不幸身亡的悲悼,寄托了她对恋人无限的深情,也展示了她为献身爱情死而无憾的节操。行文至此,卖胡粉女子的性格历历如睹,其与恋人死生与共的形象令人感佩。
六朝小说大都叙事简约,而《卖胡粉女子》首尾完整,它围绕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展开、变化,以时间为序娓娓道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既有情节也有细节,叙事生动、言语传神,已经初具小说规模。尤其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男女主人公在冲破世俗及礼教的束缚后,大胆相爱,但情节陡起变化:男子乐极生悲,以至身亡,这就造成了悬念。女子被告官,眼看凶多吉少,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男子豁然更生,具说情状。”大喜大悲的情节,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这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写作手法,绝无“看头知尾”的弊病。小说中洋溢着浓厚的人间生活气息,在志怪小说中殊不多见。
小说的结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结局,通过作者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封建制度下男女青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卖胡粉女子》的浪漫主义情节,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绿窗新话》卷上《郭华买脂慕粉郎》即据此敷衍成文,元、明、清戏曲,有不少以此为题材。其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亦为后世所沿袭继承。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写杜丽娘感梦而死,死而复生,即是对这一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和发展。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阿绣》前半写海州刘子固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而慕之, 日趋肆买香帕、脂粉等类,情节绝似《卖胡粉女子》,可以认为蒲松龄是受了本篇影响而进行的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