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黄梅戏《天仙配》在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当人们一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脍炙人口的夫妻对唱时,便会想起董永的忠实憨厚和七仙女的美丽贤惠。然而今天的黄梅戏《天仙配》中这一对情深义笃的恩爱夫妻,并不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最早形象。董永的故事在《搜神记》之前的记载,有见于《太平御览》引的刘向的《孝子图》及三国时曹植的《灵芝篇》。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人物性格趋于鲜明,情节较前完整,粗具了小说的特点,成为汉魏六朝小说中较好的作品之一。故事说董永为葬其父而卖身为奴,天帝命织女下凡,做董永之妻,帮助董永织缣(绢)还债,还清债后便凌空而去。有关董永的故事,在后世得到充实和发展。如敦煌写卷中又滋生了夫妻母子间的情感描写。清平山堂刊印的话本《董永遇仙传》则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明代戏曲《织锦记》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编,演绎出槐荫相遇与相别。到了现代的黄梅戏《天仙配》时,已成为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都臻于很高水平的爱情悲剧。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自汉魏时期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干宝的《搜神记》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社会图景,可以体味出当时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憧憬。由于当时的战争是在统治者之间进行的,人民只有把获得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超人世的天帝身上。在这里,天帝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董永妻作为天上的织女,奉天帝之命帮助董永卖身偿债,然后便只身离去,这说明当时的织女与董永结为夫妻,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帮助董永赎身还债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的表现,故事的主旨意在劝孝。
在后来的不断流传中,董永和七仙女逐渐演变成两个忠于爱情,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反抗者形象,尤其是到了黄梅戏《天仙配》,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董永所遇的七仙女,实际上已具有了追求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她对董永的不幸遭遇有着深切的同情,对董永这样的纯朴农民怀有深挚的爱情。这时天帝已成为凶残丑恶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受到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尽管戏中的这对恩爱夫妻,一个是人间家贫如洗的百姓,一个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亲生娇女,但他们冲破了种种清规戒律,勇敢地结合,真诚地相爱,其悲剧结局不仅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深刻的反封建压迫和反封建礼教的鲜明主题。
小说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简约朴实。织女只有两句话,“愿为子妻”;“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对她的行为描写也极为简单,“遂与之俱”;为主人家织缣“十日而毕”;最后“凌空而去”。三句描写,两句人物语言,便叙述了织女为何来,如何去,并较生动地勾勒出织女十日织缣百匹的神奇与作妻子还债务的贤良。语言简约至“三言两语”,真可谓妙笔生花了。这个历千载而不废的故事,其魅力就在于它寄予了人们对爱情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黄梅戏《天仙配》在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当人们一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脍炙人口的夫妻对唱时,便会想起董永的忠实憨厚和七仙女的美丽贤惠。然而今天的黄梅戏《天仙配》中这一对情深义笃的恩爱夫妻,并不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最早形象。董永的故事在《搜神记》之前的记载,有见于《太平御览》引的刘向的《孝子图》及三国时曹植的《灵芝篇》。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人物性格趋于鲜明,情节较前完整,粗具了小说的特点,成为汉魏六朝小说中较好的作品之一。故事说董永为葬其父而卖身为奴,天帝命织女下凡,做董永之妻,帮助董永织缣(绢)还债,还清债后便凌空而去。有关董永的故事,在后世得到充实和发展。如敦煌写卷中又滋生了夫妻母子间的情感描写。清平山堂刊印的话本《董永遇仙传》则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明代戏曲《织锦记》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编,演绎出槐荫相遇与相别。到了现代的黄梅戏《天仙配》时,已成为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都臻于很高水平的爱情悲剧。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自汉魏时期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干宝的《搜神记》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社会图景,可以体味出当时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憧憬。由于当时的战争是在统治者之间进行的,人民只有把获得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超人世的天帝身上。在这里,天帝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董永妻作为天上的织女,奉天帝之命帮助董永卖身偿债,然后便只身离去,这说明当时的织女与董永结为夫妻,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帮助董永赎身还债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的表现,故事的主旨意在劝孝。
在后来的不断流传中,董永和七仙女逐渐演变成两个忠于爱情,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反抗者形象,尤其是到了黄梅戏《天仙配》,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董永所遇的七仙女,实际上已具有了追求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她对董永的不幸遭遇有着深切的同情,对董永这样的纯朴农民怀有深挚的爱情。这时天帝已成为凶残丑恶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受到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尽管戏中的这对恩爱夫妻,一个是人间家贫如洗的百姓,一个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亲生娇女,但他们冲破了种种清规戒律,勇敢地结合,真诚地相爱,其悲剧结局不仅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深刻的反封建压迫和反封建礼教的鲜明主题。
小说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简约朴实。织女只有两句话,“愿为子妻”;“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对她的行为描写也极为简单,“遂与之俱”;为主人家织缣“十日而毕”;最后“凌空而去”。三句描写,两句人物语言,便叙述了织女为何来,如何去,并较生动地勾勒出织女十日织缣百匹的神奇与作妻子还债务的贤良。语言简约至“三言两语”,真可谓妙笔生花了。这个历千载而不废的故事,其魅力就在于它寄予了人们对爱情理想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