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
·皇甫谧·
渔夫者,楚人也。楚乱,乃匿名隐钓于江滨。楚顷襄王时,屈原为三闾大夫,名显于诸侯。为上官靳尚所谮,王怒,放之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曰:“夫圣人不凝滞于万物,故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扬其波汩其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自令放为。”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遂去深山自闭匿,人莫知焉。
楚老垂竿 渔于烟水 族氏无彰 鳞鬐自举
偶觌三闾 开敷数语 击掉扬歌 冥谮何许。
〔选自《高士传》〕
●●《渔夫》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江边隐士和诗人屈原相遇的故事。在小说未编之前,这个故事已颇为流传,《史记》中司马迁把它当作有关屈原的故事加以叙述;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集录了屈原的25篇作品,其中就有《渔夫》一篇。我们且不谈屈原是否写过《渔夫》,就这个故事来讲,原来是以屈原为主人翁的,晋人皇甫谧写《高士传》,则把这个故事改编成隐士的故事。
小说全篇不足三百字,就在这短短的篇幅中,作者以渔夫和屈原江边简单对话为中心,来表现渔夫的隐士风度。屈原被昏君襄王“放之江滨”,苦闷彷徨的诗人“行吟于泽畔”。偶然的机会,二人邂逅于江边。“渔夫见而问之曰:‘何故至于此。’”“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独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的一席话表现了诗人憎恶黑暗、又无力回天的复杂心情。“渔夫曰:‘夫圣人不凝于万物,故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扬其波汩其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自令放为。’”渔夫此番话讲的很含蓄,好似在帮助屈原分析被放的原因,总结教训,其实质不仅是对屈原的揶揄,更重要的是此番话阐述了渔夫“隐钓于江滨”的思想原因。渔夫认为“怀瑾握瑜”再加上“名显于诸侯”为“自令放为”。渔夫对现实的认识是清醒的,但他在现实面前所采取的态度与诗人迥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被放;而“举世混浊而我扬波汨泥,众人皆醉而我亦醉”则同流,那么出路在何方?渔夫的一番话为他的归隐作了最好的注脚。《渔夫》的作者皇甫谧是武帝时的一位著名隐士,渔夫的思想寄寓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动乱,政治腐朽,作者囿于时代的局限,不可能真正理解爱国主义诗人的伟大胸怀,小说在这方面表现出消极的隐遁思想,这是我们读此小说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在小说的尾部渔夫有一段歌:“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这句诗原本是楚地的民歌,《孟子·离娄》中记载此民歌为《孺子歌》,小说的作者运用移花栽木的手法把它移到渔夫的口中,丝毫没有牵强之感,反而感觉很贴切。它渲染了当时的气氛,对表现隐士清心飘逸的性格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渔夫》这篇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比较粗糙的。人物性格单调,情节也少的可怜,但小说中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人物的对话,含蓄且耐人寻味,这在小说发展的雏形阶段,还是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