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文女
·陶潜·
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丧女,年十八,权假葬郡城北。有张世之代为郡。世之男字子长,年二十,侍从在廨中。夜梦一女,年可十七八,颜色不常,自言:“前府君女,不幸早亡。会今当更生。心相爱乐,故来相就。”如此五六夕。忽然昼见,衣服薰香殊绝。遂为夫妻,寝息,衣皆有污,如处女焉。后仲文遣婢视女墓,因过世之妇相问。入廨中,见此女一只履在子长床下。取之啼泣,呼言发冢。持履归,以示仲文。仲文惊愕,遣问世之:“君儿何由得亡女履耶?”世之呼问,儿具道本末。李、张并谓可怪。发棺视之,女体已生肉,姿颜如故,右脚有履,左脚无也。子长梦女曰:“我比得生,今为所发。自尔之后遂死,肉烂不得生矣。万恨之心,当复何言!”涕泣而别。
〔选自《搜神后记》〕
●●《李仲文女》故事短小,全篇不足四百字,故事情节曲折逶迤,别具特色。
小说开始的叙述,作者采用写这类故事通常所用的手法,先交待了人物与事情的缘起,随之便是阳间男子夜梦亡女,亡女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与爱慕之情,于是男女相约继而相会结良缘。但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却徒生波澜。先是李仲文妻在张子长处发现亡女的一只鞋,接着李、张二人询问张子长,得知事情本末,但都惊奇、怀疑,于是“发棺视之”,终于酿成悲剧。
中国的古典小说有个传统,就是讲究蜿蜒曲折之美。金圣叹在评批《西厢记》、脂砚斋在评批《红楼梦》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文章之妙无过曲折”,“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等,都强调小说、戏剧的情节之妙,在于宜曲不宜直。《李仲文女》由于故事结局的需要,造成了曲折的故事情节,给人以出乎意料的艺术感受。
在设计曲折情节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亡女之履,以此为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与契机,使悲剧的酿成,合乎情理,毫无牵强、斧凿之痕。
由于这篇微型小说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完整,因此,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亦曾吸取了这篇小说的故事为素材,并借鉴了其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