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复弟
·卢肇·
萧复亲弟,少慕道不仕,服食芝桂。能琴,尤善《南风》。因游衡湘,维舟江岸。见一老人,负书携琴。萧生揖坐曰:“父善琴,得《南风》耶?”曰:“素善此。”因请抚之。尤妙绝。遂尽传其法。饮酒数杯。问其所居,笑而不答。
及北归,至沅江口,上岸理《南风》,有女子双鬟,挈一小竹笼曰:“娘子在近。好琴,欲走报也。”萧问何来此?曰:“采果耳。”去顷却回。曰:“娘子召君。”萧久在船,颇思闲行,遂许之。俄有苍头棹画舸至,萧登之,行一里余。有门馆甚华,召生升堂,见二美人于上。前拜。美人曰:“无怪相迎,知君善《南风》,某亦素爱,久不习理,忘其半,愿得传受。”生遂为奏,美人亦命取琴。萧弹毕,二美人及左右皆掩泣,问生授于何人?乃言老父,具言其状。美人流涕曰:“舜也。此亦上帝遣君子受之,传与某。某即舜二妃。舜九天为司徒,已千年别。受此曲多年,忘之。”遂留生啜茶数碗,生辞去,曰:“珍重厚惠,然亦不欲言之于人。”遂出门,复乘画舸,至弹琴之所。明日寻之,都不见矣。
〔选自《太平广记》〕
●●从史前时代直到近世,舜和尧、禹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因此那些关于其丰功伟绩的传说,便被儒家写进经典,被史家收入史书。而流传下来的佚事传闻,则被诗人、作家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变为诗歌和小说。本文就是一篇这样的小说。
我们提到舜,首先会想到他“殛鲧用禹”之举,他杀了既治水无效又不服控制的实力人物鲧,接着任用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终于战胜水患。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眼光:不因处决其父而疏远其子,不因重用其子而赦免其父。据说他又颇具文采,曾作《南风》歌,本文的故事线索就是这首曲子。相传他“勤政爱民”,高龄时还南巡湘水,结果就死在那里,并葬在湘江上游的九疑山。闻其死讯,他的两个妃子,尧的女儿娥皇、女英星夜赶来,悲痛异常。眼泪落在竹上,造成斑斑点点,人称湘妃竹。姐妹俩流了多少眼泪只有漫山遍野的湘妃竹知道。
本文是基于前人关于舜及其二妃的传说,经过作者想象虚构写成的小说,本是《逸史》中的一篇,后收入《太平广记》。《逸史》一书虽有史字,然而并非记载历史事实,乃以志怪为主。其作者为唐代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卢肇。他在《逸史》自序中说:“凡纪四十五条,皆我唐之事。”于此可见本文的时代背景是唐朝,其中的萧生是“唐人”。
虽然写的是萧生遇仙的故事,但本篇的情节并不曲折。虽无曲折的情节,但此作却有清悠淡远的意境。介绍萧生,不过寥寥数句,却写出了他的雅洁与谦和。“少慕道不仕,服食芝桂”,说他年轻时仰慕道家,不肯做官;常常服用芝桂等高洁之物(芝:又称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瑞草,植株尽可服用;桂:珍贵的芳香木本植物,服用其花)。他喜欢并善长弹奏古琴曲《南风》。喜爱此曲,自然思慕作者,因此便来衡山湘水一带访其遗踪。见到“负书携琴”的老人,他彬彬有礼地请其坐下,并问道:“父善琴,得《南风》耶”(父:古代对一般老年男性的敬称,此处当然不是指父亲;得:能,会)。陌生女子以“好琴”(喜好弹琴)相召,他欣然前往,并无保留地弹琴献艺。作者笔下的萧生,真是一位谦谦君子。
萧生在湘江岸上遇到的弹奏《南风》“尤绝妙”的老人,即“九天为司徒”(在天宫担任司徒之职;此职在唐代与太尉、司空同为品位最高的官员)的舜,已脱尽昔日人君的威严,为萧生“抚琴”,与萧生对饮。虽未便说出自己“所居”,有点驳了询问者的面子,但“笑而不答”也算是给了对方感情上的补偿。作者的疏笔淡墨,为我们画出了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人。
召请萧生演奏《南风》的两位舜妃,显然早已成仙,不然何能时逾千年而仍葆“美人”容颜。虽然成仙而凡情未断,她俩不是深切思念久别的夫君吗?对夫君作品“久不习理”而“忘其半”深以为憾,以致不揣冒昧邀请熟谙该曲《南风》的萧生当面“传受”。音乐最能牵动感情,萧生的演奏,自然勾起对夫君的怀念,她俩动情以至“掩泣”。读者从这两位女仙身上没有看到“飘飘仙袂”,却看到了思念远行夫君的少妇深情。她们对萧生信任、友善、感激而且给以礼遇,但也不过“留生啜茶数碗”而已,其实这是恰到好处,“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一直为人称道吗?
作者避开尘世的纷扰,而又描绘了人间的情怀。“慕道不仕”的萧生,成了天神的舜,化为仙女的妃,他们具有常人的善良与谦和,而又比常人超脱、闲静。他们之间信任、平等、和谐而又淡远的关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读者涉身这美妙的境界不应受到一些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