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为子
·王仁裕·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如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选自《玉堂闲话》〕
●●这篇微型小说写的是唐人逸事。唐代道教盛行,于是一些道士就以宗教为招牌,到处招摇撞骗,甚至不惜用颠倒人伦的办法来欺骗信徒。《以父为子》这篇小说对道士骗人的把戏作了有力的揭露。
这篇小说不过二百多字,却写得情节曲折有致,使人读起来很有兴味,这是与作者采用抑扬手法来描写人物分不开的。清人刘熙载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以父为子》用得是欲仰先扬的笔法。小说的开头,作者先竭力渲染道士的道术是如何的高明。作者先指出,这位道士自言三百余岁,而颜如弱冠,以证实丹砂之妙。又谈到求丹砂者、请教者之多,“门若市肆”,说明“京都人甚慕之”。经过作者的反复渲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这个道士真是个活神仙。人们不由得想了解一下他的道术到底高明到什么程度。
道术人的本领到底如何,作者先不急于将它点破,却引来了他的“郎君”,使故事节外生枝。当时有几位做官的正在道士府第拜访,在大家谈论得兴致正浓的时候,守门人报告说,道士的儿子从庄上来了,想进见父亲。道士自言三百多岁,相貌却如青年,儿子如何呢?客人们自然想见一见。出人意外的是,进来的却是一位“鬓发如银,昏耄伛偻”的老叟。昏耄(mao),形容年岁甚老。伛偻(yulu),形容腰背弯曲。道士显得那么年轻,儿子却是如此衰老,使人不由得吃惊。
人们一定会问,道士既然“称得丹砂之妙”,为什么丹砂对自己的“郎君”没有用呢?如果丹砂对自己的儿子尚且无用,对他人就更无法说了。这必然会使客人们对道士的道术发生怀疑。道士似乎也猜到了客人的心理,他立即解释说:“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愚騃(ai),即愚痴。服了丹砂的老子,倒可以比不服丹砂的儿子更年轻,这更说明丹砂的灵验了。于是客人更加神往了。这真是一位令人仰慕的活神仙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作者用了欲抑先扬的笔法给读者造成的印象。
小说结尾处笔锋陡然一转:“伛偻者即其父也。”一句话揭穿了道术人骗人的鬼把戏。这真出人意料之外。作者这样安排叙事层次,不仅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而且更加有力地揭穿了道术人的无能和狡诈。